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作dna-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当时尽管什么都模模糊糊,有一点却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策略再怎么难懂,也绝不能不懂;再怎么难以掌握,也不能不掌握。
  于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揣摩一下,这究竟是技术方面的事情,还是策略方面的事情。
  真有点儿蹒跚学步的挣扎与痛苦。
  后来,大致可以把技术和策略区分开,也了解策略是怎么回事了。不过,了解策略是怎么回事,和是否能够思考出策略,尤其是有效的策略,则又是不同的两回事。
  这又是一个永无尽头的追寻。
  为什么?
  因为策略就是:不以一时的胜负为胜负。
  不以一时的胜负为胜负,究竟要以何时的胜负为胜负,那只有你个人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策略是别人无法帮你出谋划策的。
  随着你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空间、时间了解程度的不同,对胜负的设定也会有所不同,你的策略,自然也会跟着不同。
  我也只能如此隔靴搔痒。
  我们只能不断地练习。


如何养成气魄


  谈策略,不能不谈气魄。策略可以形成气魄,气魄也能决定策略。
  气魄,首先和我们对待人的态度有关。
  在上班族的世界里,人际关系是最频繁的,最重要的。因此我们注重沟通,强调EQ,相信“厚黑学”,最终,则瞄准“出人头地”,所谓“成长就是要踩着别人的头上去”。
  然而,人际关系这种我胜你负、成王败寇的信念,固然是一种气魄,但只是凸显其锐利,却有失于厚实。
  对于人的气魄,我看过最好的一个说法,是弘一大师的一句话:“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这里,可以把“古人”稍加广义地引申,就是把所有还活于当世、在事业领域里卓然有成的领袖人物也包括在内;“今人”,则包括所有和自己一样在同一水平和层次上努力的同辈。
  不让今人和同辈,表示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不让古人和先贤,则表示我们有充分的决心。
  气魄,又和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有关。
  今天我们在商业世界里强调最多的就是时间。机会稍瞬即逝,世界急剧变动,我们一再告诉自己,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成功的人就是要懂得把握时机、创造机会。
  然而,对待时间这种志在必得的信念,固然是一种气魄,却只是凸显气魄之线性,却有失于全面。
  对于时间,我照着弘一大师的说法,想出了这么一种观点:“不让机会是谓有识,不让时间是谓无度。”
  机会来时,我们当然一定要掌握,否则称不上有见识;机会还没到来时,我们则必须听从时间的声音来等待,否则只有徒乱章法,事倍功半。
  很多事情,一定要靠时间的沉淀,光靠机会,光靠急进,是没有用的。
  对于时间常听到的另一种说法,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表面上看来是气魄十足。其实,只能说蛮气十足。“一时”和“千秋”是两回事。如同我们可以选择在山脚看一番风景,也可以选择在山顶看一番风景,但不可能同时又在山脚看,又在山顶看。
  当然有人看过山脚也看过山顶的风景,但那还是时间给他的礼物,让他有一个拾级而上,山上山下,风光一览而尽的过程。光是逗留在山脚下,却又要力争“一时”和“千秋”的人,那只是他还没仰头,没看到山势的巍然与险峻。
  我们对人的态度,会左右我们对时间的态度。我们对时间的态度,又会回过头来左右我们对人的态度。


如何决定成长的速度


  高层主管要注意的各种策略中,首先就是企业成长的速度。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呼吸的速度、动作的速度。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企业,会设定不同的策略。其中之首要,就在于企业成长的策略。
  你要一个企业的年成长率是百分之三,看来静若处子;还是年成长率百分之三十,看来动若脱兔?
  企业给外人的观感与形象由此而来,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也因此有别。
  我接手过一个企业的经营。当时很多人给我建议:千万不要成长太快。成长太快,老板还是会要求你有更高的成长率,总有满足不了他的一天。况且,太快容易摔倒。相反,如果慢慢地成长,每年都有进步。虽然进步一点点,但毕竟有进步,你自己轻松,老板也满意。
  我选择了前者,最后果然因为走得太快而摔倒。
  但是,如果选择后者,真的就会没事吗?
  我听说过一个案例。在一个企业集团里,有一家公司永远只要在同业里排名老二,即使有第一名的实力也不抢先。理由是:如果抢到了第一名,那就成了明星企业,容易成为别人的标靶。永远的第二名,就像鸡肋,不会被人放弃,也不会被人眼红。
  这可是个很不错的自保策略。但是,不求第一的心理给自己从内部种下了失败的种子。最后,这家公司还是出了问题。
  因此,我们到底要选择百分之三,还是百分之三十的成长步伐,其本身并没有一定的优劣、对错。
  重要的是这种选择要符合环境的条件。环境需要稳扎稳打的时候,却硬要快速成长;环境需要更上层楼的时候,却硬要原地打转,都同样危险。
  这种选择也要适合属性。
  如果你认为你适合动如脱兔,那就不要克制自己的热情和能量。克制得多了,会生病。但是要记住,既然喜欢动,就不要随便摔倒,摔倒了就不能动了。起码有段时间不能动。因此要动中求静。
  如果你适合静如处子,那就谨慎地保持自己的力量,每一步跨出去都顾盼自雄,无懈可击。但是要记住,不要落于一潭死水。死水就是雕像,而不是处子了。因此,要静中求动。
  不论哪一种选择,总要忠于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长期的方向所在,前后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
  信奉动如脱兔的人,摔倒了,要一声不吭,拍拍灰尘,扎扎伤口,继续再朝目标挺进就是。
  信奉静如处子的人,要不随别人的鼓动而起舞,稳定而持续地迈进,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戚继光和李成梁的故事


  在高层主管的层次,考虑各种成长策略的时候,有时候会涉入许多就事论事以外的因素。或许,简单一点儿说,就是政治的因素。
  看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比较清楚。
  明朝末年,戚继光因为在东南沿海扫荡倭寇的战功,而调到北方戍边,对付蒙古方面的威胁。戚继光主要采取彻底击退的策略。出击的时候,他力求一举肃清,让对方不敢再犯;防守的时候,他大修长城,研发各种新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从长期着眼来巩固防线。如此,戚继光威名远播,北方平定,十数年不见烽火。但因为长久不见烽火,一来累积不了战功,无法封侯进爵,二来重要性容易为人忽视,结果日后因“不宜于北”被贬调广东。
  李成梁是当时另一位名将,镇守辽东。他的策略和戚继光完全不同。对付女真,他一方面以夷制夷,拉一个打一个,另一方面不求一举清除,反而要给敌人留下一点儿退路,以便自己随时有仗可打,有战功可以累积。结果,关外烽火不断,他不但战功一再累积,爵位最高封了伯,并且也成为朝廷不可或缺的栋梁,没人能动其分毫。
  到底是戚继光聪明,还是李成梁聪明?
  戚继光虽然在张居正死后就立刻失势,吃到自己不会当官的苦头,但是今天大家不但记得他是一个为明朝保持了一些元气的大将,他的种种练兵心得,甚至连他所发明的“戚继光饼”,都流传至今。
  李成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红极一时,却也因为他以夷制夷,欲擒故纵的策略,最终养虎为患,致使努尔哈赤崛起,不但统一女真部落,更进而夺得大明天下。
  历史不过二三事,总是重复而已。
  企业里的情况,也是如此。
  也许,你会说,机关难免要算,以夷制夷,欲擒故纵,历史上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李成梁只是运气不好,碰上努尔哈赤这个大清朝的开国之君,否则,他的机关不见得算得不对。
  话不能这么说。这要看我们的根本立场。
  以夷制夷,或欲擒故纵,如果出发点是为公而不是为私,只是我们一时不得已的妥协,当作一种过渡的手段来使用,那是一回事;如果出发点是为私而不是为公,目的是为了挟敌而自重,那又是一回事。
  因此,你要选择戚继光的策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