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改本草,只靠博览群书是不够的。还必须到实践中去亲身观察。因此, 

他头戴斗笠,肩背药筐,带着徒弟和儿子,到山野、江湖去观察、采集药物 

标本,广泛搜集民间治病的经验,虚心请教农民、渔民、猎人、樵夫、药农、 

果农、工匠等,开始了修改本草的巨大工程。 

     李时珍为人谦虚,不耻下问。别人告诉他的经验,他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就这样,他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行程10000多公里, 

采集了大量标本,收集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潜心阅读各家医书。 

在他家里到处都是医书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标本,到处都是绘有鸟兽虫草的 

图画和查访时作的笔记。他发动全家人动手,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抄写,绘 

图,校对。经过3次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凝结着李时珍一生心血的药物学 

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载入药 

方11096个,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10幅。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 

以前的药物学的成就,汇集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药物知识和经验,图文并茂, 

把我国医药科学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部巨著在李时珍去世3年后终于出版。得到了国内外医学家的高度赞 

扬,堪称是世界之最。直到今天,这部药典仍是每个中医师必读的书籍。 



                                                                  (阎晓强) 


… Page 52…

                                  詹天佑 

                        ——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 

                           (公元1861~1919) 



     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得巨额数量的物资和人 

员的输送成为可能,它使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得以形成最紧密的联系,它 

使普通人的两只脚,都变得比 《水浒传》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神行太 

保”戴宗还神奇,使我们通过铁路,可在一日之内到达三四千里之外! 

     如果说在世界上,铁路工程的先驱当推英国人史蒂芬森的话,那么在中 

国,铁路工程先驱的头衔,詹天佑则是当之无愧的。 



                                  身 世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4月26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詹家祖籍为安 

徽婺源县 (今江西东北)人氏,至其父詹兴洪时,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后其家境逐渐衰落。因此举家迁至南海县,曾做茶叶买卖,后迁往广州定居。 

天佑在家是老大,下有6个弟、妹,故生活颇为艰难。 

     詹天佑成长的时代,正是国运日弱,世界列强开始侵略中国之时。西方 

的科学技术,也随着传入中国。 

     詹天佑6岁入私塾就读,但他对四书五经并不感兴趣,倒是对西方的新 

科技、新知识颇感新奇。10岁那年,他考取了幼童赴美官费留学生。此一去, 

悠悠10载,在大洋彼岸,从小学到大学,他接受了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现代科 

学教育。这一经历使他成为近代史上最早运用现代科技以提高我国生产力水 

平的先驱之一。 

     他先就读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西海文海滨男生学校,15岁又考入该地文山 

房高级中学。他很早就显示出数学方面的才华,学习成绩在全班乃至全校经 

常名列前茅。他的体育也非常好,游泳、棒球、钓鱼,无所不能。 

     高中毕业,他以全班第一、全校第二的成绩考进了耶鲁大学雪菲尔理工 

学院,专攻土木工程专业。 

     那时的美国,到处是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开发建设日新月异,发明创 

造层出不穷。这一切都强烈地刺激和震撼着詹天佑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特别是1876年费城举办的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更是给詹天佑留下了永 

生难忘的印象。他看到了蒸汽机、印刷机、电话,看到了无数的发明创造, 

他甚至看到了一列以蒸汽机车做动力的火车,在数英里长的环行轨道上飞速 

奔驰。强烈的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使詹天佑下定决心,学好科学技术,报 

效祖国!这成了他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1881年,他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本 

科学业,以学士学位在耶鲁毕业。那年他20岁。 

     1881年8月,他与众多同学一道,怀着激动的心情乘船返回了阔别10 

年的祖国。想不到,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批掌握了先进 

科技知识的学生的价值,只是随便给他们分配了工作就算完事,詹天佑也未 

幸免。 



                           起步维艰的中国铁路 


… Page 53…

     翌年10月,詹天佑被分到了福州船政局。从那时起,他被先后调动数次, 

学过驾船,做过英文“教习”,还为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绘制过广东沿海 

险要图,但始终是用非所学,他的专长被埋没了。 

     1887年3月,詹天佑回到老家,在父母主持下,与早年有婚约的、父亲 

好友谭伯村的四女谭菊珍结了婚,婚后的生活,倒也幸福美满。但最令他遗 

憾的,是学了满肚子学问,却找不到报国之门。 

     那时的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繁荣景象比较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 

下。人家快马加鞭,拼命发展,拼命向世界扩张,而我们堂堂的“天朝大国”, 

却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半睡半醒,还做着“我是天下第一强国”的美梦 

呢! 

     早在19世纪60年代,铁路技术就已传入中国。但是,铁路工程遭到了 

顽固的当权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开山凿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轰鸣, 

会“震动祖坟”。为此,争论持续多年,筑路之事进展缓慢。而西方从19 

世纪30年代起,就进入了建筑铁路的“疯狂岁月”。到了70~80年代,整 

个欧洲和北美,已初步形成了遍及大陆的铁路网。在铁路交通的促进下,欧 

美各方面的发展把中国抛得更远了。 

     然而直接的利害关系和科技的优越性却使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许多中国 

人渐渐转变了看法,筑铁路逐渐被提上日程。 

     首先是军事上的需要。帝国主义的侵略,利用坚船利炮在沿海行动迅速, 

打击凶狠。而我们则行动迟缓,粮草供应不上。偌大国家,从南到北上万里 

海防,内部却因无行动迅速、运载量大的交通网络,致使各地不能相互照应。 

     另外,那时清廷已开始建立海军,然而军舰需要大量煤炭做燃料,从唐 

山开采的煤要大量运到塘沽港,岂是骡马大车所能承担的任务——要知道, 

一列拉1000吨货物的普通列车从唐山到塘沽港一天的运输量,用1000辆骡 

马大车一个星期恐怕也运不完呢! 

     于是,尽管朝中顽固派极力反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次次的军事失 

败,就使得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少,慢慢没有人听那一套了。 

     还有件有趣的小事,也说明了科技优越性对人心的震撼。一次,恭亲王 

因事去天津,先乘骡车出京城到丰台,30多里路,慢悠悠走了多半天,不想 

从丰台乘上去天津的火车后 (那时这段铁路刚通车),240多里路,竟只用 

了3个多钟头就到了,其速度和乘车的舒适,使亲王终生难忘。他回京后, 

毫不犹豫地下令把铁路从丰台筑到永定门……。 

     詹天佑是外国人已在中国建了数条铁路之后,在朝野对是否筑铁路的无 

休止纷争中,于1888年27岁时,走上了他筑铁路的漫长道路。他那时只想, 

外国人能筑铁路,中国人也一定能。但他没想到,他日后的业绩,最终使他 

成为中国铁路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伟大人物。 



                                扎实的脚步 



     詹天佑参加修筑铁路,是经他的老同学邝孙谋举荐给“中国铁路公司” 

的。邝孙谋深知天佑才学出众,作风扎实。而现在却在干用非所学的工作, 

真是埋没了人才。因此,邝孙谋一向詹天佑提及此事,他立即答应了。从此, 

他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30多年,为中国铁路建设耗尽了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