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96…

     天才在于积累。” 

     久负盛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曾把自己自学 

的经验,归纳为七点: 

      (1)自学最起码的一条是踏实; 

      (2)自学要有周密的计划; 

      (3)在自学过程中要多想多练; 

      (4)要以长期性、艰苦性来克服自学中的困难; 

      (5)自学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重点,由点及面,融会贯通; 

      (6)自学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7)自学要注意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为了为人民服务 



     在旧中国,教授收入微薄。华罗庚虽然当了教授,也只是个贫困潦倒的 

 “穷教授”,真可谓“越教越穷”。华罗庚曾说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偷跟 

在一位教授后面,想偷他的东西,被这位教授发觉了。于是,他对小偷说: 

我是教授。小偷一听,摇了摇头走开了。因为小偷知道,教授身上是没什么 

油水的!” 

     那时候,华罗庚就是那么个“穷教授”。他住在离昆明城20里外的小村 

庄里,全家只有两间小厢楼。楼下是猪圈、牛厩,夏天蚊子、苍蝇、老鼠成 

群结队地袭击,使他无处躲避。 

     华罗庚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 

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作灯芯。为了节省菜油,灯芯捻得小小的。 

晚上牛擦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写出了 

60万字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因国内无法出版,是在苏联用俄文出版的。 

     后来,他应美国中部阿尔巴那城的伊利诺大学的聘请,去当教授。当时, 

伊利诺大学以年薪一万美元与华罗庚订立终身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变 

了样:有4间卧室,2间浴室,还有1间可容纳50~60人开宴会的客厅。同 

时,学校为他配置了4名助手,1名打字员。 

     此时的华罗庚待遇丰厚,生活舒适,科研环境优越。可谓是一位“阔教 

授”。1949年,当祖国解放后,华罗庚想到祖国还很贫穷,急需像他这样的 

人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他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 

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为此,他谢绝了朋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带 

着妻儿于1949年回到北京。 

     当时,有位记者曾报道:“我去清华大学宿舍里看见他的时候,是在一 

间拥挤着五张床和箱子杂物的房间里,他一家正在唯一的一张狭长的小桌上 

吃午饭……”。华罗庚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开始备课,忙着写讲义。 

他这种心怀祖国、不贪图富贵荣华、以苦为荣的精神,受到党组织和广大人 

民群众的赞誉。197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华罗庚回国后,边教学,边从事数学理论研究。1957年他撰写的论文《典 

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获得了我国科学一等奖。另外,还出版过很 

多著作。 

     华罗庚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工农业生产服 


… Page 97…

务。他编写《统筹学平话》、《优选法平话》、《优选法》,并亲自到厂矿、 

事业单位为广大工农群众、知识分子进行讲授,让科学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 

所掌握,将科学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物质财富,得 

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赞扬,称他为人民的数学家。 



     华罗庚对青少年寄托了莫大的希望。他在从事教学、科研过程中,注意 

培养青年一代。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王元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他曾总 

结自己的治学经验: 

      “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还为青少年写道: 

      “发愤早为好, 

     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 

     一生都无知。”(富芳) 


… Page 98…

                                  钱学森 

                         —— “中国导弹之父” 

                            (公元1911~ ) 



     钱学森祖籍杭州,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在北京读完小学后,在 

北京师大附中读中学,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铁路机械工程专业。 

1934年他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留美公费生。次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 

学。 



                              “火箭俱乐部” 



     1936年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他拿到硕士学位只用了 

一年的时间。之后他又慕名来到洛杉矶市郊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该系著 

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生在当时是研究航空科学的顶尖人物,后来 

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钱学森成了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在冯·卡门教授的影响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参加 

了由5个人组成的研究火箭小组,名为“火箭俱乐部”。 

     在卡门教授的热心培育下,仅有5人的“火箭俱乐部”成立一年来,已 

经扬花结果了。钱学森的《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算》及同 

伴对火箭发动机的一些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富兰克林学会会刊》上发表了。 

这些研究成果立即引起了美国科学家们对火箭技术的重视,美国政府对他们 

的研究也密切关注着。 

     在研究的基础上,“火箭俱乐部”的成员们又在雄心勃勃地进行着实验, 

他们在地面上安装测试着一枚自己做的小型火箭,他们在走一条前人没有走 

过的危险之路。稍有不慎,后果则不堪设想。有很多次,火箭发动机因故障 

喷出的臭哄哄的有毒气体,搞得大楼乌烟瘴气。 

     为了减小给大楼带来的危害,火箭小组搬到了一个无人使用的水泥平台 

上。不料,实验中接连发生了两次意外的爆炸,特别是第二次爆炸力非常大, 

竟然把一个定位部件深深打入墙壁内。自此,周围的人们给“火箭俱乐部” 

改了名,叫做“自杀俱乐部”。 

     在多次危险的试验中,对火箭技术的研究日益丰富起来。这时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乌云飘到了美国上空。俱乐部的成员分散了,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 

参与着战争。钱学森作为侨民,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留校任教。 

     1942年,德国人成功发射“V—1”导弹的情报,着实把盟国吓了一大跳。 

这个7。5米长、2。2吨重的铁家伙,最大射程可达370公里,飞行时速为600 

公里,无疑,这在当时是十分可怕的打击力量。 

     美国军方立即联想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俱乐部”。钱学森受委托进 

行重大的军事科技研究。 

     首先,钱学森等人分析了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的可能性,提出了三种 

火箭导弹的设计思想,并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这份报告如同一支兴奋剂, 

给沉闷的美国军事科学研究带来了勃发的生机,军方首脑们纷纷传阅着报告 

摘要,他们透过报告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战争之神手中那把银光闪闪的利剑, 

看到了一种新的威慑力量。于是,这项被誉为“美国导弹先驱”的计划被迅 


… Page 99…

速推上研制的轨道。 

     二战结束时,美国空军在一份绝密报告中承认:“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 

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称钱学森“对建造美国 

第一批导弹起过关键性作用。是使美国空军飞机从螺旋浆式向喷气机过渡, 

并最后向遨游太空的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 

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的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5年后,钱学森的研究工作已经极大地前进了,他的关于核火箭的研究 

论文震惊了美国的科技泰斗。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无法想象的新天地,重新 

唤起了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火一样的热情。 

     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