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容忍他们的粗鲁无知;不能给他们一丁点好处;在他们面前总是公事公办;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对他们的痛苦和悲伤;我们置之不理;甚至是幸灾乐祸;我们常以苛刻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大多数中国人对待自己人和外人都有强烈的反差;虽然人们对自己人和外人的界限不是划分得很清楚;但根据与他人的关系程度去有差别地对待他人却是绝对的。对关系好的人;则好好对待;对关系不好的人;则一般对待;甚至是无礼对待。在《韩非子》里面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智子疑邻”;生动地说明了关系的亲疏远近影响着人们判断事物的态度。宋国有个富人;因为雨把他家围墙淋坏了;他儿子和邻居提醒他注意防盗。但宋人并未听从;结果夜间果然丢了东西。那个宋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挺聪明;却怀疑偷东西的是邻居。    
    根据关系亲疏的不同所做的差别待遇;是我们中国社会的特征和观念;多数人都是本着“内外有别”的原则行事;而且每个人都已经习惯了这一套观念体系。因人而异地执行法令、规章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对于那些享受优惠待遇的人;会心生羡慕;但不会愤慨不平。遇到别人把自己当作外人而照章办理之事;也只看做是时运不济;缺乏背景与机会。有朝一日;自己一旦握有权势;自然也会通融亲人或密友;因而;靠“关系”办事成了孳生特权的温床。在“自己人”之间;许多中国人总是习惯于在自己掌管的权限之内;互开方便之门。上车不用买票;看病不用挂号、排队;办手续自己人优先等等。如果对内对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采取“公事公办”的态度;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样的人往往会被视作“六亲不认”、“不通情理”而受到他人的鄙夷。    
    故而;中国人是一个很重视关系的民族。中国人一方面自己利用各种关系行事;另一方面也能容忍别人利用各种关系行事;只要别人在利用关系时不直接损害自己的利益就行。    
    在这种强调“关系至上”的社会中;很多人忙于应付各种关系;建立各种关系;发展各种关系;因而“会拉关系”的人成了有本事的人;出现了“关系学”。在中国;一个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简直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关系广泛”;尤其与政府及其他要害部门“关系广泛”的人通常能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地位。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行为第16节 为人处世之道

    中国人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那么,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有哪些特征?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概括起来说,无外乎“尚德贵和”四个字。也就是说,为人要崇尚德行、注重和谐,遵循传统的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指人主观的、为我的规范)。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仁、智、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在具体的为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畴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的处世观念,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要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德行为先。其具体表现为:    
    ★ 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的原则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以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通俗地说就是要能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 礼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老子十分赞赏“水”德,就是因为水能“甘居下地、与世无争、柔弱无形而澎湃不已”。这正是“夫惟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谦和礼让精神。    
    ★ 以诚相待。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故“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沟通感情。中国人最看不起的;就是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小人;也十分鄙夷那种巧言令色、阿谀逢迎之辈;以为他们都是居心叵测。    
    ★ 守信用,重承诺。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语,以及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中国守信用的模范人物是《庄子》里的人物——尾生。这位仁兄和他心爱的姑娘在某座桥下幽会,不料姑娘还没有来,潮水却来了;很快河水暴涨,尾生为不失信,却不肯离去,终于抱着桥栏杆溺死。当然,尾生这样为守信用却失掉性命的情况,是很极端的例子,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守信”的推崇。    
    ★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国人立身处世;从来都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提倡要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多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正是谦谦君子的作风。此外;多数中国人也有着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当自己发达以后;往往不忘提携同道之人;使大家都沾到好处。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情怀;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