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民办教育界,鲜有人认同万里模式是属于民办教育。理由很简单,万里享受了政府的优惠政策,它的发展也得益于国有资源的融入。    
      北京教科院王文源副研究员则反驳道:“我认为万里是一种很成功的、很值得推广的模式。但是现在民办教育界对此存在着争议,认为万里不是真民办,不能代表以后的发展方向。这恰恰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他们总认为只有完全是自己发展起来,不要政府一点参与才是真正的民办。其实真正的民办还是应该根据机构的设立主体或办学者是非公/非政府来确定。万里的投资主体肯定不是公,虽然政府给了它一块资源让它去开发、利用。浙江省政府对它十分支持,一是给它学校,让它用民营机制去开发;二是在全国民办教育中它是惟一注册为‘国有事业单位’的教育机构。所以它享受了体制内的优势,成功了,我觉得中国的民办教育恰恰应该走这条路。”    
      他认为,由于政府资源有限,所以应该有选择、有目的地让有效的资源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学校中去,这符合我们整个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财政状况,也符合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    
      8年后,当我站在万里国际学校气势恢弘的现代化校舍前,看着绿草坪上孩子们雀跃的身影,设施先进的教学楼、试验楼和艺术馆,想起万里裂变型的产业发展之路、颇具轰动的成长效应,不禁暗自纳闷:是什么支撑着徐亚芬作出了当初的承诺?她后悔过吗?    
      现在的万里是一个拥有数以亿计的财团,但万里人始终信守着当初的承诺:这几亿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这是一群搞党务出身的知识分子在没有国家一分钱拨款的情况下,以教养学,用滚雪球的方式积累资金来办学。这是一群无私的真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浙江教委副主任黄新茂作出如是评价。    
      就在众多的民办学校为产权归属的政策制约深深困扰时,“万里模式”也在业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说,万里的出现和徐亚芬个人的人格魅力、思想风格息息相关。从办学者的思想境界来说无疑是可钦佩的,但从教育产业的发展来说,这种“杂交稻”难以大面积推广。毕竟,教育不是创办者几个人的短期行为,它需要几代人的传承接替,发展过程难免曲折兴衰,现有产权不明晰,很可能构成将来的法律纠纷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当我就此向徐亚芬提出疑问时,她的态度却很坚决:“即便是民办教育立法,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产权归个人。产权归属的私有化会损害教育的公益性,投身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应具有奉献精神。”    
      对于办学资产必须严格作为国有资产,徐亚芬表现出近乎固执的态度。她认为,首先,家长在付学生的集资时,含有捐款成分,所以办学资产应该为国有资产;其二,因为办学效果具有滞后性,如果学校经营不善导致倒闭,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不能形成办学兴旺时由董事会收费,出现问题时由政府承担的局面。    
      “因为办学具有公益性质,所以政府对学校不收税,而且有些企业家兴办的学校,政府都予以减免该企业税款,如果办学资产归个人所有,或以盈利分红,那么政府就应收取相当税金(国外就分营利学校和非营利学校,营利学校政府规定要收取税金)。因此,万里尽管没有国家投入但办学形成的所有固定资产都应该成为国有资产。”她再三强调道。    
      徐亚芬坦言,在各种场合的民办学校会议上,她的观点常常使其成为“异类”。但她笃信,只要民办教育的相关政策到位,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精品”,“万里模式”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    
      《促进法》的出台终于给了云遮雾罩的产权问题一个清晰的说法: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产权归投资者所有;停办之后,产权归属国家。其实,万里独特的“民办归公”模式在民办教育界不乏同行者,远在江西的蓝天学院在于果的遗嘱里早已成为国家财产,这种个人精神支撑下的产权模式在一个制度化的环境中没有倡导、效仿的必要,但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精神、情操永远保持一份深深的敬意。    
    


冲破体制之枷加州之旅

    如果熊全龙没有那趟加州之行,如果他去了加州没有到罗斯密学区,如果在小小的学区里没有遭遇那个日裔领导人……    
      可是,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在长兴,这个宁静的浙北小城,人们突然面临着众多的造访者——教授、专家、记者、官员;纷至沓来,欣喜、惶惑之余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起来。他们不知道,一场自长兴而起的“头脑风暴”正悄悄席卷中国教育界。    
      而那个“如果”命题,事后再三地被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们在不同场合嗟叹、击掌以至扼腕。    
      是什么成全了熊全龙,成全了长兴?    
      2000年11月,时任长兴县教育局长的熊全龙是带着满脑子的问号赴美国加州考察的。    
      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浙江省的“教育强县”,长兴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扰。其中最突出的是,教育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现有的公办教育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长兴人对基础教育和优质教育的需求。    
      “长兴要普及15年教育,如果单靠政府投入来迅速解决教育资源匮乏问题,难度很大啊!”刚刚上任不久的熊全龙对问题症结早已了然于胸,意欲“痛定思痛”来个“休克疗法”。一条可能的路径就摆在面前:给民办教育添把柴,让火烧起来!摆脱观念束缚,热忱拥抱民间资本!    
      那时,环顾长兴,依然是公办学校的天下,只有清泉武校和华盛中学两所民办学校,也只是初具规模,不大起眼,招生很困难,哪里能与公办学校分庭抗礼呢。说扶持,没有人去上学,怎么扶持?    
      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没有人愿意上职高,职高入学率相对于普高只有0。73∶1,而省里规定的标准是一定要达到1∶1。    
      如何打破这种“非均衡”?如何激活这潭止水,让它快速流动起来?    
      2000年11月2日,熊全龙随教育考察团到美国罗斯密学区考察,内容是了解高中以下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情况。当时正值加州大选前夕,在一些需要全民表决的问题中,该学区的一位日裔女领导人的讲话吸引了他:“公立学校能不能得到经费,将取决于学生家长是否愿意把学券交给学校……”    
      据说,这位日裔女士的英语讲得还不大流利,翻译很费了些功夫才领会了其意。熊全龙的脑子却琢磨开了。    
      “我发现当地教育的财政拨款方式和中国不太一样。在中国,学校多属公办,各级政府用公共资金开办学校,老百姓去公立学校上学,因为学费低,等于间接享受了政府的教育补贴。但在加州,却是另一种体制: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视同仁,公共财政中的教育补贴不是拨给学校,而是通过教育券直接发到学生手中。”    
      比如说,加州公共财政中的教育经费平摊到每个学生头上,一年有3000美元,那就直接给每个学生发放3000美元的教育券;学生拿着教育券自由选择学校,学校收了教育券,再去政府领钱。除此之外,公立学校不再从公共财政获得其他资金。    
      熊全龙眼前一亮。“加州和长兴都是财政出钱办教育,但拨款体制的差异,带来的激励效应却大不一样:加州通过把教育经费折合成教育券,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同时,消费者有权择校,这样一来,各校之间的竞争就很直接了,不论公立私立,哪个学校提高的教育服务好,招收的学生就多,拿到的教育券也多,从政府获得的资金就越多。”    
      回头看看长兴这两年的经济发展迅速,当地人的教育需求随之高涨,外来资金开始投资教育。但是,民办和公办学校平等竞争的环境还未形成。那么,加州教育券能否“拿来”为此助一臂之力呢?    
      但“拿来”还须改良,明摆着,国情不一样呀。长兴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可以先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学校和职高中发放教育券,只要有学生选,就有钱拿,办学的积极性不是一下子就提高了吗?学生负担少了,恐怕也会做选择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