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北青报向西安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10月8日,西安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决认定,报社作为大众传媒机构,对其刊载文章的内容应该做到客观真实。“被告已构成对原告西安翻译学院的名誉侵权,除公开赔礼道歉之外,给予原告8。4万元经济赔偿……”    
      民办西安翻译学院告倒了《北京青年报》,这桩轰动全国的“西译大三女生40万年薪”名誉侵权案被《现代教育报》等诸多媒体列入中国教育2002年十件大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十多家中央新闻媒体纷纷撰文评论:“西译不为钱不图名,就是要想借这么一个案例,纠正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偏差。”    
      事后,丁祖诒发表看法说,年薪40万预聘郝媛只是当时双方达成的一个意向,至于一年以后会不会变动很难说。但是如果没有后来的风波,60%的预聘可以实现。可是这么一弄,预聘全黄了。对西译学子来说,损失无疑很大。    
      而这个神话中的女主角郝媛,毕业后受聘于浙江省政府部门。听说年薪不菲。    
      2003年3月,由北京83家企业组成的“西译2003年专场招聘会”又在西译召开了,对4400名应届毕业生中剩余的1200名进行招聘。结果,83家企业陆续和200名应届毕业生签定了聘用合同。    
      前来招聘的美国达美航空公司首席代表毕诺礼先生向记者坦言,此次积极来西译考察招聘,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的,只为了破译一个秘密,即去年世界500强西译大招聘的秘密!西译真的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西译学生真的有那么好的素质吗?    
      “西译学生真的很棒!”此行让他破天荒地改变了以前只面向中国“正规院校”招聘学生的做法。    
      看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6月20日是各高校开始招生的日子,这就使得整个事件的发生罩上了复杂的背景。是偶然事件,还是周密策划?是新闻媒体的哗众取宠,还是民校招生大战的策略?    
      丁祖诒坚持认为:“在这件事上,有些媒体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民办大学的根本歧视,也是民办高校相互倾轧的典型个案。”    
      事后,法律界人士指出,在这场官司中,《北京青年报》记者邓兴军和《人民政协报》记者熊树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有到现场,就纷纷出笼了三篇报道。此事给新闻界也留下了思考:作为行使舆论监督权力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深入、细致的采访作风,同时也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化的视角,才能将一个合理的完整的信息结构呈现给公众。    
      西安的一位民办大学校长坦言:媒体在这件事上做得有点“过”了。我们希望媒体在对待民办学校的报道上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客观、真实、理性,过分的“追捧”和“妖魔化”都不利于民办学校的成长。时至今日,许多媒体依然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抱歧视态度,这是不公平的。    
      中国民办高校是从披荆斩棘中走过了创业期的艰难之旅,面对快速发展的第二次创业,它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遭遇新的困境,先天的“营养不良”必然会带来后天的“生长缺陷”。是冷漠、歧视,还是呵护、包容?种种态度的取向背后,正反映了现阶段社会对于民办高教尚停留在非理性的肤浅认识上。即便在教育界,偏见和无知依然根深蒂固。也许,我们不必一味呼唤宽容和扶持,更要紧的是给予新生儿一片免于干预的自由生长空间,和客观理性的目光。    
    


民办大学“战国策”拍卖大学生?

    进入2000年后,民办高教界可以说是风云激荡,波澜迭起。“40万年薪”的神话在西译刚刚破灭,“拍卖大学生”的非议就在欧亚围墙外纷起了。不约而同地,这些故事几乎都发生在硝烟弥漫的陕西西安。    
      市场意味着竞争,竞争意味着变数,变数意味着招数的纷纷出笼。所以时下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想目睹民办大学的厮杀场面,就到战斗的最前线——西安来吧。这里,除了有秦始皇兵马俑沉默、古老的队阵,同时还有民办大学新鲜、活泼的“变脸”,够养眼的。    
      2003年3月8日上午,一场特殊的人才“拍卖”会在中国西安2003年复合型人才供需洽谈会西安欧亚学院专场展开。    
      “28000、……、31000、……、33000”,“33000一次,33000两次,33000三次”,“好,成交。”在一声高过一声的竞价中,终于一槌定音。    
      与往常人们习见的拍卖会不同的是,本次“拍卖”的是人才,确切地说,是10名优秀毕业生。竞聘底价为年薪2。8万元,上不封顶,每个竞聘企业每次叫价标准为1000元。在会场上方,赫然悬挂着“西安欧亚学院优秀毕业生现场展示竞聘会”的横幅。    
      在参会企业中,美国爱得劳特国际企业集团、中国联通公司、TCL、中国铁通集团公司、香格里拉金花饭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约占本次参会企业的13。8%。大会重点推介的优秀毕业生有100名,他们专业成绩优秀,掌握了计算机、外语、驾驶等多方面技能,并持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整个竞聘过程依次分三个阶段展开。只见10名毕业生轮流走上台,面对32家手持竞聘牌的用人单位发表了演讲,对自己的学业、技能、才艺等进行介绍。接着,用人单位在规定的5到7分钟之内向应聘学生提问。最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进行竞聘,现场气氛有序而热烈。    
      “我是个踏实、糊涂的女孩,所谓糊涂,就是为了工作,我会糊涂得忘了吃饭,糊涂得忘了天黑,糊涂得忘了回家。我的个性是谨慎但不乏魄力,谦虚但不乏果断……”    
      这段平实但透着机智的自我介绍,是一个落落大方的高个子女孩发出的。她就是计算机信息专业的侯晓宁。    
      侯晓宁最终以2。9万元的年薪被陕西省境外服务中心相中。我见到她时,是在6月,她已经在该中心工作了3个月,职位是总经理秘书。    
      争聘中,另有史维华、彭强等七名同学分别以3。3万元、3。1万元、3万元、2。8万元、2。9万元的年薪被陕西天驹商贸、西安安泰酒店等用人单位挖走,另两名学生流拍。    
      “毕业生自我推销,用人单位举牌竞聘”的方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竞价拍卖的形式更是吸引了媒体的“新闻鼻”。    
      第二天,西安《三秦都市报》以“陕西毕业生洽谈会出奇招 优秀生被高价‘拍卖’”为题对这场竞聘会进行了报道:“西安欧亚学院对学校优秀毕业生进行现场展示‘拍卖’,首开民办高校大学生公开竞价的先例,成为本届洽谈会的一个亮点。”    
      “拍卖”一词很快触动了方方面面的敏感神经。有媒体对这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举动在客观报道时流露出赞赏:    
      据欧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耿主任介绍,在今年大学毕业生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公开竞聘正是一次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它一改传统的单向的招聘、应聘方式,而变为双向的、互动的方式,既推介了优秀毕业生,也展现了民办高校的品牌,以点带面地改善了学生的就业状况。    
      西安一家商贸公司一口气竞得史维华等五名毕业生。这家公司的人事部赵主任高兴地说:“学生们能够勇敢地站到台上推销自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如果学校能加强竞聘的宣传力度,可能效果还会更好。” (人民网)    
      很快,这条新闻迅速被新华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转载,舆论激起的强烈反响让欧亚措手不及。渐渐地,主流的声音以反对居多,甚至出现了十分激愤的抨击。    
      有人首先搬出了法律。根据我国《拍卖法》规定:拍卖标的应当是委托人所有或者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买卖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不得作为拍卖标的。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既不是一种物品,又不是一种财产权利,显然不能作为‘拍卖标的’。”    
      一些专家发出了“危险信号”的警示:“一个职员将劳动力出卖给雇主时,是不是也必须毫无保留地将人格与权利一并出卖?这显然是个有悖于现代社会的荒唐逻辑。”    
      更多的人则在猜测校方的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