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神仙排行榜 作者:黄晓峰-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有点人造意味的天梯是建木,据说是黄帝亲手种的。神仙栽的树当然与众不同,它正当天地的中心,高耸入云。到了中午,太阳照在树上,连一点影子都没有,站在树下大喊一声,也没有回音。据说伏羲就是从这里登天的。
  但即便有天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去。要是人人都能轻松成仙,谁来做凡人。所以,一般能够上天的都是神仙,或者是巫师,老百姓倒没听说谁能上去。这就像电脑游戏,玩上半分钟就死翘翘的游戏固然没意思,人人都会的“扫雷”,又显不出游侠们的水平。
  神仙们造了各种形式的天梯,却没有及时成立天梯管理处。没有专人管理,制度不规范,时间一久,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巫师能登天,于是大家都抢着做巫师,当时从事这一行当并不需要职业资格认证,而且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很快到处都有人办起了巫师速成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不为政府所承认的假冒巫师。更要命的是,很多正宗不正宗的巫师打着采草药的名头到到昆仑山、肇山、建木附近溜达,弄得天梯附近跟菜市场一样。人气是旺了,仙气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连谁是神仙谁是凡人都分不清。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有人趁乱混到天上去,但是上帝(这时的上帝已经是颛顼了)还是很不高兴:
  “要是人人都能成仙,这神仙还有什么搞头,我这天帝还有什么搞头。就算成不了神仙,这些凡人天天在我家门口晃悠,岂不是也烦得很。”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要想提升神仙的吸引力,就要把神仙弄成稀缺资源。于是,颛顼命令手下两个大神重和黎,将天地隔绝开来,人上不了天,神仙也不能随便下地。
  当然,隔绝的方法并不是把山和树毁了,只是把天神和凡人分别管理,实行巫师资格认证制度,取缔没有办学资格的非法巫师培训学校,不允许家家户户都搞祭祀、巫术活动。后人管这叫“绝地天通”。
  天梯和绝地天通虽然是神话故事,但也有历史背景。《尚书》把隔绝天地的责任推到蚩尤身上,因为蚩尤煽动苗民(颛顼的后裔)造反,弄得地界鸡毛鸭血。抛开巫师的问题不谈,绝地天通实际上就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同时也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大清洗(那时的意识形态基本就等于宗教思想)。神仙就是神仙,凡人就是凡人,怎么能允许“扶犁黑手翻持笏”?
  更重要的是,经过“绝地天通”这次大整顿后,只有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官员才能具备升天的资格。也就是说,祭祀的资格与个人的级别挂起勾来,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挡在了巫师的门外。
  这一点,从祭祀的等级区别上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在周朝,只有天子才能祭天,其余的公侯伯子男都只能在各自的范围内祭祀。至少在春秋时期,僭越是一项很重大的原则问题。楚庄王不肯为自己的健康越位祭祀黄河,孔子就非常高兴。在他看来,生命可以不要,等级差异是绝对马虎不得的。
  对天梯的独占意味着对祭祀权力的独占,对祭天的独占也就意味着对世俗权力的独占。神圣的东西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稀少、罕见。由于独占世俗权力在事实上的不可能,神权许多时候也只能在形式上、规定中做出区分。我们在《左传》中可以看到大量在祭祀活动中僭越的事例,各诸侯、公卿带头违背祭祀原则,甚至拿天子特别封赏的祭祀专用地与别国交换。这样一来,又怎么能去约束老百姓呢?
  老百姓没有权力、钱财,但是他们有想象力。在天梯被夺去后,他们仍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到达彼岸。
  有一个故事就显得特别有智慧:
  有一个住在海岛的人,发现个奇特的规律:每年的八月,就会有艘木筏子从海面漂浮来,不久又漂了回去,年年如此,时间从不更改。
  这人好奇心起,他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和水,趁木筏来的时候,爬了上去,随着海波越漂越远。起初的十几天,还能看见太阳和月亮,以后就恍恍惚惚,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了。
  又过了十多天,到了个城镇,房屋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远远望去,楼阁上还有许多妇女在织布。他看见一个男子,牵了牛到河边喝水,就上前询问。那牵牛人大吃一惊:“你怎么到天河来了?这里是仙境,你快快离开吧。”那人不敢停留,仍随着木筏漂了回去。
  回来之后,找人一问,星象学家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冒犯牵牛星。他定下心来一想,才明白见到的牵牛人,就是天上的牛郎。
  看,此人不花美元,没办签证,竟然也糊里糊涂地到银河系旅行了一把。
  绝地天通是一次宗教改革,但同时也是一次不够彻底的宗教改良。对广大人民升天的限制,从本意上来说并不是为了突出天的神圣地位,而是为了保证世俗权力不受动摇。在这个意义上,原本神圣的事物被世俗化了。
  这让人想起了早期基督教中保罗的改革。保罗对基督教的改革使更多的非犹太人也加入进来,最终使基督教摆脱了地方性的局限,成为可以广泛传播的宗教,而上帝的神圣性就在基督教的传播中,更加凸显出来。但颛顼的这次宗教改革,除了将祭祀变成王公大臣们的权力游戏外,并没有顾及到神圣的价值,反而将其世俗化了。
  在这些被独占的天梯外,老百姓还有更多的方法与神仙沟通,当然也更加的世俗化,官府就再也无力去管理了。
  第三章人鬼情未了
  哲学家也许就是不断挑战生活常识的人。比如因果关系,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就认为很不可靠。但对于不想讨论哲学的人来说,自然没必要到处挑战常识,尤其是挑战生活的常识。因为那样会把自己弄得很累。 
  ◎ 特别的鬼吓唬特别的你
  哲学家也许就是不断挑战生活常识的人。比如因果关系,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就认为很不可靠。但对于不想讨论哲学的人来说,自然没必要到处挑战常识,尤其是挑战生活的常识。因为那样会把自己弄得很累。
  在古人眼里,因果关系是普遍的,非常有效的。这表现在人世的报应观念上最为显著。早期人们对鬼的观念比较含糊,只要是有本事的鬼,都可能会对所有人进行骚扰。后来,鬼的观念逐渐精致,鬼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明确——主要对生前的仇人进行报复。
  比如在先秦流传很广的杜伯报复周宣王的故事。
  杜伯是周朝的大夫。周宣王的侍妾女鸠看上了杜伯,对他进行性骚扰,杜伯没有答应。女鸠怀恨在心,告诉宣王说:
  “杜伯非礼我。” 
  宣王大怒,派薛甫和司空杀掉杜伯。不久,杜伯就现身向宣王喊冤,宣王求救于祝。祝说:
  “当初杀死杜伯,是谁给你出的主意?” 
  宣王说:“是司空。” 
  祝说:“那为什么不杀掉司空表示道歉呢?” 
  宣王就又杀了司空。可杜伯还是变成人来,说他没有罪。司空也变成人来说:
  “臣又有什么罪?” 
  宣王把这事又告诉了皇甫,说:
  “祝给我出主意让我杀人,我杀的人又都变成人来向我诉冤,怎么办呢?” 
  皇甫说:“只要杀了祝来道歉,就可以了。” 
  宣王就杀了祝向前两人道歉,还是没有用,他们又都变成人来找宣王。三年以后,宣王到野外游猎,杜伯乘着白马拉着白色的车,司空和祝戴着红帽子站在他的左右,从道边奔驰而来。杜伯拿着红弓搭红箭,一箭射死宣王,了结了这段恩怨。
  应该说,报应观念最初出现时,主要集中在帝王将相身上,平头百姓很难享受这种待遇。并非所有的鬼都有本事报复仇家,只有生前有钱有势,死后才有可能成为厉鬼,一般的“乡下曲辫子”,能吃顿饱饭就不错了,死了就算变成鬼也没什么能耐。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强调等级的鬼魂观发生了变化。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众鬼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报应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利,而开始逐渐平民化和世俗化。不仅国家大事,即便是芝麻绿豆大的家庭矛盾,也被归结到因果报应上。这方面的故事非常多。
  轮回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前世、甚至是前前世的矛盾和仇恨,也要在观念中有个了断。因果报应成了连环套,成为阴世阳间的主要社会矛盾。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清朝时,山东有个管盐务的官,名叫卢宪观。有一天他突然暴病身亡,不久又活了过来。他说,自己的前身是西汉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