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神仙排行榜 作者:黄晓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疑皇帝的合法地位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其次,感生神话这玩意儿实在是粗糙,虽然开始时起了点作用,但架不住过于混乱,以致皇帝们都逐渐没了兴趣,只是出于对传统的继承而已,别的皇帝都有,所以自己也应该有。况且,比感生神话更专业、更精细的东西有的是,像儒家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等等,只要皇帝需要,读书人还不是立刻奉上?
  第三,在中国,神仙从来就没有做过老大。皇帝说自己是上天之子,只是找个抓手,他们更习惯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用规范语言、行为的方式强化自己的无上权威。同样用刘邦的例子来看,刘邦虽然对关于自己的那些“神话”很受用,但真正让他感受到皇权的威力的,还是叔孙通制定了礼仪后,一帮混混子毕恭毕敬地对他朝拜的景象。而另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事实是,关于皇帝感生的故事越来越粗糙,但避皇帝名讳的范围却越来越大、条目越来越精细,而文字狱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在皇帝的眼里,只要对语言和行为的控制到位了,也就意味着合法性的证明成立了。
  ◎ 对神话的另类回忆
  几十年前,曾经有过全民做诗和全民学哲学的高潮。全民性的参与,同时也就意味着水准普遍的下降。据说当时农村里是这样学哲学的:晚上全村人集合到村委会,由村支书讲授哲学,他在桌上放块石头,说:
  “世界是物质的。” 
  然后把石头扔出窗外,说:
  “物质是运动的。” 
  汉朝盛行的谶纬,也许可以与此相提并论,那是一次全民参与的造神及造神话的运动。
  谶纬,简单地说,就是神的预言(主要预言国家大事)以及对经书的神秘解释。谶纬西汉时开始盛行,但早在秦朝就已经有零星的出现。秦始皇时,有人在石头上刻字,说“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对胡人大开杀戒。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靠的就是谶纬。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大楚兴,陈胜王”,现在看起来非常粗糙朴素,甚至有些拙劣,在当时,却起到
  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汉时,谶纬还属于民间的产物,皇帝们并没有主动宣传、开发,只是由于谶纬“先知先觉”的特点,大家喜欢用它来预测国家的政治走向。逐渐地,一些好为帝王师的民间学者,就开始拿谶纬跟皇帝说事了。
  汉昭帝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出现稀奇古怪的现象,比如枯死倒地的树又再次立起来继续生长,有虫子吃树叶吃成五个字:“公孙病己立。”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位姓公孙的是什么人。有一位叫眭弘的,是董仲舒的学生,颇学了点天人感应的东西,于是上书昭帝:
  “我的老师董仲舒说了,做皇帝也要讲究天命的,没天命的人,就算继承皇位,也是坐不稳的。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但根据异象的显示,看起来也该交给别人了。建议您号令天下,寻找一个适合代替您的人,把皇位让给他,您呢,就找块小地方养老,不是很好吗?” 
  当时昭帝年幼,主持政务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一听,这还了得,杀头。
  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眭弘被杀,而是他的胆子——连公孙是谁都没闹清楚,就敢叫皇帝退位,可见谶纬给了他多大的勇气。
  至于霍光这人,笨是笨了点,面对谶纬的势力,也不懂好好利用,只知道一味使蛮力。后来的当权者就聪明多了。你民间不是报忧吗?咱皇家就报喜。在皇上的暗示下,各地纷纷上报祥瑞出现,什么凤凰、麒麟、嘉禾……遍地开花,展开了一场与百姓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权的斗争。但是,这些祥瑞太过老土,说服力远不及谶纬那样生动形象,而且光靠意识形态是吃不饱饭的,西汉政权还是一天一天地腐烂下去。
  这时,一位懂得利用谶纬的天才出现了,他就是王莽。
  王莽虽然是外戚,但也曾经孤苦伶仃,接近下层的生活经历使他很了解谶纬的作用。篡位前夕,他是“假皇帝”,为了做真皇帝,就利用谶纬大造舆论,开始制造符命。大臣刘京上书说:
  “齐郡有个小亭长,有一天晚上连续几次梦见有天公使者对他说:‘天公让我捎个话给你,假皇帝要做真皇帝了。你要不信,第二天你的亭里会有口新井。’第二天亭长起来一看,果然有口新井。这不是摆明了要您做皇帝吗?” 
  还有更绝的,口说无凭,索性编造文字,说是汉高祖刘邦命令王莽做真皇帝。一时间,各地的预言雪片一般呈上来。王莽顺水推舟,说这实在没办法呀,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我再不登基,不是跟天命作对吗?于是堂堂正正地篡位了。
  王莽篡位当然不是只靠谶纬,但是这招却启发了很多人。光武帝刘秀就是一个。
  当时天下大乱,刘秀在南阳倒卖粮食,李通游说他起兵:“图谶上说: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这不正应在咱哥俩身上吗?现在天下这么乱,谁有预言谁就能赢。”刘秀一听不错,就拉起一支队伍,最后统一全国。在刘秀登基的布告中,还像模像样地引用了谶纬“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卯金”合起来就是繁体“刘”字的左半边。这么拙劣低级的字谜也敢放进告全国人民书里,可见刘秀对谶纬有多信服。
  当时信谶纬的不止刘秀一个,公孙述在四川称帝,也自认是得了符瑞的真命天子。刘秀就写信劝降,不是谈大道理,而是从批驳公孙述的谶纬入手,说你的谶纬不灵,先前树叶上的谶纬里说“公孙病己立”,那个公孙根本就不是你。我手上的才是如假包换的真谶纬,你是斗不过真命天子的,还是赶紧投降吧。
  有了刘秀的倡导,加上原本很好的群众基础,东汉的谶纬迅速蔓延,以至个别脑子清醒的人,在批判谶纬的时候也只能用谶纬做武器。像发明地动仪的大科学家张衡,就给皇帝上奏折说:
  “谶纬这东西其实还是不错的,当初尧舜禹这些圣人,就是靠谶纬起家的。不过最近的假冒伪劣产品实在是太多,严重扰乱谶纬制造的市场秩序。您务必采取行动,打击这些三无产品。” 
  联系到张衡的文学作品里充斥着对神仙鬼怪的描述,有时候简直搞不清他对谶纬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说起来也有意思,谶纬虽然声势浩大,但仿佛只是汉朝的专利产品。随着东汉的灭亡,谶纬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虽然老百姓造反时还经常用谶纬当作革命纲领,但至少做皇帝的不再好意思把这东东拿出来炫耀了。
  谶纬在汉朝的出现,确实有其道理。西汉的建立,从整个历史上看,是一件大事,但如果说得偏激一点,它在文化上没有从前辈那里继承过什么:书本被秦始皇烧得差不多了,刘邦又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小混混,他手下的大臣也基本上是文盲,即使是萧何这样有点远见的,到了咸阳也不过是注意收集军事地图之类实用的东西。至于文化建设方面,大臣们好像也不怎么在意。以当时西汉君臣的文化水准,能够活学活用,造点谶纬就算很不错了。
  汉朝是中央专制体制刚刚建立的时期,人心还没有受到太多的束缚,所以做事、说话都比较直爽。在外戚当道之时,刘向曾经上书成帝,说:
  “您有自己的祖宗,却把国家交给外人,自己做奴隶,即使您自己不在乎,将来祖宗们怎么办?” 
  这哪是跟皇帝说话的口吻,简直是训孙子。在这种说话大大咧咧,三纲五常还没有深入人心的氛围下,出现直截了当的谶纬也是可以想象的。
  谶纬在两汉之后就迅速衰落,这当然也有其原因。谶纬和感生神话一样,都是为了证明皇帝的合法性,解决皇帝是否有种的问题,但它们实在是太粗糙,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日益精细丰富,这些东西必然要被抛弃。尤其像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张口就是“玄”、“无”、“有”这些精致的淮扬细点,要让他们去谈什么冬储大白菜似的谶纬,那真比杀了他们还难过。
  如果把中国历史的进程比喻为人的一生,那么汉朝也就是个不太懂事的孩子。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如果能背“床前明月光”,是很能讨大人的欢心的;如果他长到二十岁,再要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就至少得对宝黛的爱情悲剧提出点新见解吧。
  ◎ 先秦最伟大的宗教学家——子产
  先秦是思想家层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