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伊诺哀歌 与现代基督教思想-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分割地种在他之中,以他的舌头为根!我非常信赖那些民族,不是别人劝她们信仰上帝,而是凭借自己最独特的民族性,在自己独特的人种上,她们对上帝有所体验。 譬如犹太人、阿拉伯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信正教的俄国人,以及按另一种方式,东方民族和古代墨西哥的各个民族。 对她们而言,上帝是起源,因此也是未来。 对于其他民族,上帝是一种派生物,她们对他本来陌生,或者变得陌生,故她们离他甚远并尽力趋近他;因此,他们始终需要中介者,联系者,他把她们的本性及其方言译成神的语言。这些民族的功绩当然也就是“信仰”

    了,她们必须克服并教育自己,把起源于神的民族那里本

 123

    里尔克的宗教观 51

    来是真实物的东西视为真实的,因此,她们的宗教很容易滑入道德规范,与此相反,一位从起源上被体验的上帝不是从人的角度去划分和区别善恶,而是为了自身才深切地关心善恶,以便使人靠近他,依附他,属于他,此外另无他求!

    ①

    对起源神话的坚持在此流露无遗。 里尔克对基督的反感有其最深刻的根源。 他极力排除这种可能性,即人与上帝的关系被置疑、中断、破坏,或需要一条新的纽带,不管是从上帝方面,他借一个中介者公开自己,还是从人这方面,人在信仰的关注中皈依此中介者。 与此同时,善与恶的伦理范畴并未完全废弃。 但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里尔克只让上帝“为了自身”区分善恶,而不让善恶“从人的角度”被区分。里尔克在同一封信中说,宗教是某种无限简单和单纯的东西,不是认识、义务、放弃、限制,而是一种“心灵的方向”。可是,他不愿让这种心灵的方向被称之为信仰。 他把信仰理解为“迫使心灵把诸此种种视为真实的”

    ,理解为“被迫趋向上帝”。如果人们把上帝体验为“如此无限、如此超常、如此非凡的实在”

    ,这样一种信仰就毫无意义。 这样一来,人们可能在他面前陷入恐惧和惊愕,也可能产生对他的爱,但是绝不会把他当真。

    里尔克对“信仰”的理解,非常明显地受到天主教的信

    ①《慕佐书简》,6-67页。

 124

    6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仰概念的影响。对于天主教会,上帝的启示存在于传言之中,即传言以概念和法则表述的特定真理。 作为由上帝启示因而可信的真理,它们被教会即神甫“呈现”给信教者。 信仰是把特定的原理视为真实的,是“赞同”教条和教义,也就是一种理智的行动,但是,由于理智缺乏对信仰对象的真理内涵的必要认识,理智的行动就必须借助于意志,以便自己能够被完成。 但是这只能在下述条件下发生,即上帝的恩赐又对意志给予帮助。 阿奎那如此表述:“在信仰之认识中,意志起引导作用,理智则通过信仰认可呈现给它的东西,因为它愿意,而不是因为它必然出自真理之彰显。”再则:“信仰是一种理智的行动,理智受意志之命认同上帝的真理,而意志靠上帝靠恩赐驱动。”

    在反现代派信徒的誓言中,每一个天主教神甫均须表态:“我坚决拥护并接受不容置疑的教会机构所界定、相信和解释的一切。”以及,信仰是“理智对真理的认同,这真理来自外部并且靠聆听接受”。——如是理解的信仰要获得其真正的宗教价值,必须借助于此:它绝对赋形于爱。

    里尔克坚决反对这种信仰要求,并将其完全排除在他的宗教理解之外。 在新教的意义上,把信仰理解为对所体验的上帝的偏重情感,充满信任的献身行动,即不是理智第一,而是感情第一的行动,这也与他格格不入。

    里尔克背离基督教的原因不仅在于,基督(像《旧约》预言一样)把上帝的意志行为当作喜爱上帝的条件,并以此挫败了起源神话。 而且另有原因,诸如源于对观福音书的耶稣

 125

    里尔克的宗教观 71

    言论:“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太11∶28-30)

    或如约翰福音书的基督所言:“人看见我,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

    (约12∶45)

    “人看见我,就是看见了父。”

    (约14∶9)

    这里不是指似乎里尔克的观点与此直接相关。 但是,人们大概必须联想到这些话,不仅联想到“圣母和圣者”

    ,当里尔克谴责虔信基督者,说在他们那里,“太亲近的基督”成了“掩蔽上帝者”

    ,说他们“以人情娇惯自己”

    ,说他们“以人神的尺度去寻求”

    ,说他们“在为了拥有上帝而不须知足的时候,却自我满足了”。

    ①在他看来,基督是一个“草率者”。关键在于:对无限的爱者而言(譬如女神秘主义者)

    ,他是一种不可容忍的“对上帝的缓解”

    ,当他把她们的“心灵之光”——这是“天使希望完全为上帝而保存的”——引向自身并凝聚于自己心上,仿佛他插入上帝与爱者之间,对她们构成一个固定对象,接受她们本来指向上帝即引入无限的爱。②

    我们姑且避开这一点,试问:“单从人的角度,基督对于我们毕竟意味着什么吗?”在1917年创作的断片《青年工作者的书信》中(它十分有助于理解里尔克对基督教的态度,1933年以“论上帝”

    为标题发表)

    ,里尔克让这位工作者作出以下思考:

    ①《早期书信和日记》(189—1902)

    ,LEIPZIG1931—371页。②参阅《布里格随笔》,载《里尔克选集》,LEIPZIGⅡ1938,204页。

 126

    8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看来我必须说:谁,是的——我现在只能这样表达,究竟谁是这个基督,他介入一切。 ——他对我们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欢乐,以及我们今天怎样完成工作,经受痛苦,获得欢乐;可是他好像一再要求,在我们生命中占据首位。 抑或只是人们让他这样讲的?他想对我们做什么?

    据说他想帮助我们。 对,可是在我们近旁,他显得特别无能为力。 他的情况迥然不同。 或者处境确实无关紧要,倘若他来到这里,在我身边,在我的房间,或者在那边工厂——一切会立刻变样,变好?我的心会直冲云霄,即在另一层次中前进,始终迎向他?我的感觉告诉我,他不能到来,而且这大概毫无意义。 我们的世界不仅在外部是另一个世界——非他所能企及。

    里尔克感受到历史的距离,偏狭和时间的遥远,这些把我们同来自拿撒勒的耶稣的加利利,以及同他那种对我们变得如此陌生的世界观分隔开来。 他感受到,这个耶稣不能与我们同时存在。 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工业化主义和资本主义时代,在围绕权力和经济的列强争霸的时代,倘若他现在走向我们,带来福音,恐怕无人认识他。瑙曼(F。NauAman)在《关于宗教的书信》(1903)一文中以相似的方式指出,来自拿撒勒的耶稣不是产生于雅典、罗马、亚历山大,而是产生于国际性的罗马帝国的“犹太一隅”

    ,不能把加利利笼

 127

    里尔克的宗教观 91

    统地移植到西欧。更为重要的是,里尔克拒斥基督的中介性,即鉴于人之罪,基督充当上帝同人的和解者。不需要他的赎罪与和解,因为里尔克不承认原罪。 在“纯真的天性”之前,在此岸—尘世的颂歌之前——尘世已被教会出卖给彼岸,他觉得原罪总之消除了。 他在从慕佐致雅尔(I。

    Jahr)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1923年2月22日)

    :

    有罪并以赎罪作为趋近上帝的前提,这种观点越来越悖逆一颗领会了大地的心灵。 不是世人的罪孽和谬误,恰恰相反,他纯真的天性成为根本的意识,罪确实是通向上帝的最奇妙的绕道——但那些从未离弃他的人为何非要转圈子呢?只有承认上帝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深渊,坚固的内在震颤的中介者之桥才有意义——,但正是这道深渊充满了上帝的黑暗,只要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