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伊诺哀歌 与现代基督教思想-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天,这时已靠近天堂的边缘。 他的眼睛碧蓝透明,他满怀期待地望着我。 我相信吗?我毫不犹豫地说:“是的,我相信”。

    一道阴影划过他明亮的目光。他的头在沉思中垂下。“那么对您而言不存在悲剧”

    ,他说,人与人之间有时会产生非常遥远的距离,无法用言语和符号沟通。 我突然感觉他站在世界的彼岸。 我再不能靠近他,他也再不能靠近我。 我很想询问他……可是没有任何言语穿越这旷远。 直到今天我心里还在询问。 今天我才知道他指的什么:有的人看见天堂敞开着,一直通向爱,爱随时准备关怀一切在者,对于这种人不存在悲剧,里尔克兄弟却望见一个冷漠无情的天堂。他的天堂缺少回报之爱。仰或它存在?

    可是他不能感觉它。 或者他抗拒它,出于对征服者的畏感。 他入迷地望着那伟大的值得崇拜的荣耀——处在永恒喜悦的镇定之中,不为人类的命运所打动。

 174

    6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这就是得不到答复的“阴暗悲泣”之悲剧!迈耶尔(C。F。Meyer)对此则有不同的感受,他这样写道:

    我常在悲伤的夜里怆然伸出右手,感觉它突然被握住,那是我主耶稣——上帝是什么,这个谜永远无人破译,但他愿始终不渝同我们在一起。

    由此可见,《哀歌》的天使与那种宗教领域的天使毫不相关,后者形成于出埃及之后的晚期犹太教,并由此介入正在形成的基督教和教会。 这同样显示在另一个要点上,即里尔克对死亡的解释,它与基督教的死亡理解截然对立,后者是由使徒保罗建立的,在他之后,则由教会理论维护下来。

    根据《摩西一书》对伊甸园的描述(创2:17)

    ,死不是从一开始就属于自然的存在系统和生命系统的某种东西,而

    ①E。V。Schmidt-Pauli:《里尔克——怀念集》,BASEL1940,26-227页。

    ①

 175

    里尔克的宗教观 761

    是上帝威胁性的惩罚,使人不敢违犯他的戒令,但要到罪行出现,这种惩罚才会成为现实(创3:19)。——在《诗篇》第九十篇中,诗人把人的逝性和飞速逝去看作是上帝的仇怒造成的。 ——以这种基本解释为引导,使徒告诫人们,罪由亚当破戒而来到世上,死又是罪带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罗5:12-14)。对顺从罪的人,不,对作罪的奴仆的人,死是“罪的工价”

    (罗6:15-17,23)。在另一个比喻中(林前15:56)

    ,罪是“死的毒钩”

    ,死用这个毒钩把自己深深钻进肉体,于是肉体就成了取死的身体。 故他呼叫:“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罗7:24)。是的,自从亚当犯了罪之后,整个造物已经屈服于消逝,在悲伤痛苦中叹息,急切盼望着得救(罗8:18-20)

    ,所以,死和逝性不是属于世界和人已经造就的天性,而是随着罪的出现,才沉重地压在世界和人身上,它们是一个可怕的诅咒,靠基督并在基督里,把世界和人从这个诅咒中解救出来,使之趋于生和不朽,这是使徒最殷切的盼望。 死是最强大的、违逆上帝的势力,是“最末的仇敌”

    ,当上帝的使命实现之时,这个仇敌终将被复活者和再度降临者“毁灭”

    (林上15:26)。到那时,上帝才会“在万物之上”(林上15:28)。保罗才能够同看见启示的约翰一道说(启21:3-4)

    :“看哪!

    上帝的帐幕在人间。 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 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176

    86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里尔克拒绝接受“基督教”那种贯穿着彻底的二元论的死亡理解,在写给他的波兰译者于勒维(Witold V。Hulewicz)那封著名的信中(1925年11月13日)

    ,他作了详细解释:

    肯定生与肯定死在《哀歌》中被证明为一件事。《哀歌》传布并宣扬了一种观点:生与死,认可一个而不认可另一个,是一种终将排除一切无限物的局限。 死是生的另一面,它背向我们,我们不曾与它照面:我们的此在以两个没有界限的领域为家,受二者无穷的滋养,我们必须尝试对它获得最大的意识……真正的生命形象穿越两个区域,最伟大的循环之血涌过二者:既无此岸也无彼岸,唯有伟大的统一,其中栖居着超逾我们的实体——“天使”。

    ①

    于是死被引入生(即使作为生的“背向”我们的一面)

    ,也就被纳入生之肯定,只有这样,世界才变得“完整”

    ,才“有救”

    ,正如里尔克所强调的那样。 现在“无限物”不再被二元论割裂,也就不再受此局限。 它是“一件事”。就连死也能无穷滋养我们,因为在不过被掩蔽的根基里,死本是生。“真正的生命形象”

    跨越了只是部分的死,并将其与部分的生合一。 在这种“伟大的统一”中——它欲战胜源于基督教的二元对立——栖居着“天使”。

    天使不再像我们一样进行错误

    ①《慕佐书简》,32—333页。

 177

    里尔克的宗教观 961

    和粗略的区分,在生者与死者之间,在曾经在此的逝者与现在依然在此的幸存者之间。 他们统统属于囊括并包容一切的伟大的统一,完整和有救的统一。 故《哀歌》之一声称:

    可是一切生者犯有同样的错误,他们太严于区分。据说天使常常不知道,他们行走在生者之间,抑或在死者之间。永恒的潮流始终席卷着一切在者穿越两个领域,并在其间湮没它们。

    “永恒的潮流”!

    它就是“最伟大的循环之血”

    ,涌过这一个真正的、无限的生命形象的两个区域。这里栖居着天使,也连同——上帝?里尔克没有讲明。 所以我们也无权把上帝的名字安置进去。 我们与里尔克一致就使人战栗的奥秘所说的话恰恰禁止这样做。 因为使人战栗的奥秘择取位置,只是在那种时候:较之于熟悉亲切的形象,上帝是“完全不同的模样”。可以肯定,他现在大概不是也不可能是这样。里尔克对此在和生命的一元论解释非同寻常,旨在拔除死亡上的毒钩和恐惧。教会的祷告对于他一直是完全陌生的:神圣的主,上帝,神圣强大的上帝,神圣仁慈的救世主,C你永恒的上帝!不要让我们沉沦堕入痛苦的死难求主怜C悯。里尔克沉醉于这一尝试,使死无害,总之从形而上学上使死无害,他的痴情在《哀歌》之九的几行诗中表现得淋漓

 178

    07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尽致,在此他像尼采一样,对神圣的大地母亲献上了牢不可破的爱和忠诚:

    大地,亲爱的,我愿。 哦,请你相信,为了赢得我,无需你更多的春天,一个啊,就一个春天已经盈满血液。无名的我毅然转向你,从遥远的国度。从前你总是在理,而你神圣的念头是亲切的死亡。

    在1923年1月6日的一封信中,里尔克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像月亮一样,生命肯定有一直背向我们的一面,这不是它的对立面,而是它的补充,使它趋于完满,趋于整全,趋于真实、有救和圆满的存在之境界和存在之球体。”

    死并未超逾我们的力量。我们的力量足以承受哪怕最恐怖的死亡经验。“我不是想说”

    ,信中继续写道,“人们应该爱死亡;但人们应该爱生命,如此宽宏大量,没有算计和选择,乃至人们不由自主地始终把死(生的背向的一半)一同包括进去,始终同时爱它,——在不可抑止和不可限制的伟大的爱的运动中,这也的确屡屡发生!

    只因我们在一个突然的念头中排除死亡,它就日益变成了陌生的东西,因为我们认定它陌生,它就成了一个怀有敌意的东西。“”我们必须懂得生与死的统一“。

    “我们带着偏见反对死亡,就无法把它从歪曲中赎出……您只须相信它是一个朋友,我们最深沉的朋友,也许是唯一的一个永不、永不被我们的态度和动摇所迷惑的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