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伊诺哀歌 与现代基督教思想-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安德列亚斯—萨洛梅的一封信,1912,1,10。——原注②“抵住”

    (anstemen)

    有支持和抵制两种意思,瓜氏在此取后者。 ——译注

 233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 52

    哀歌的范围也许是指:天使有权力“让人类毁灭”——当天使“从星辰之后向下跨出”时,一切发生的自然尽可以发生。“但那是众神的事”。它们有另外一种道德(Sophrosyne)

    ,从中知道它们该干什么。这里,众神的形象怎样从经验的内在起源浮现出来,又怎样与天使的形象相互重叠——并无详尽的评语,只是通过众神在总体中的位置——这些都很典型。 其实,这些天使就是宇宙的众神。 哀歌对上帝的称呼是和善的;但是,如果把各处称呼集中起来,并侧重从里尔克的创作主线出发去理解,就不难发现,有生命的、启示的上帝消失了。 此话的其他涵义将由第八首哀歌点明。

    但愿我们也能找到一种人的存在:纯粹,隐忍,菲薄,一片自己的沃土在激流与峭壁之间。73—75

    这里又是对所提问题的一种答复。它表现为一个愿望,一个对其实现充满信心的愿望——无法说明怎样实现。 这个愿望好像从梦中升起;被当作对某种与事物类似东西的期求,存在的深度正是从那种东西里表现出来。我们渴望在一切消逝中觉察并掌握我们自己;在一切不可名状中获得“一种纯粹的人的存在”

    ,虽然它可能“隐忍”

    ,谨小慎微,随时准备放弃,虽然它“菲薄”

    ,并不奢求丰满;可是它真正属于我们。接着是一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

 234

    62《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一片自己的沃土在激流与峭壁之间”。大概曾经在某一天,C里尔克见到过这一片狭小的、生长着果实累累的树木的土地,一边被河流、另一边被挺拔的岩壁包围。 因此,“我们的存在”可能很简朴,夹在不停的流水与凝固的岩石之间——倘若我们真能找到它。

    因为像古人一样,我们的心始终在超越我们。 我们再也不能目送它化入使它平静的画面,或者化入神的躯体,在那里它更能节制自己。75—78

    这种简朴是必要的,因为真实只存在于简朴里。 就自身而言,“我们的心”也在超越我们,它从来如此。 只要人类存在,就会追求无限、无止境、无限定;第九首哀歌将对此作深入的探讨。 追求总是超越我们的形象和可能性,然而按照这里宣布的伦理,又不允许这样。 帕斯卡尔的伟大铭言是:“人类为了无限而超越人类”!

    里尔克,这位晚辈,确切地讲,这位跨时代的人警戒人类,满足于它的界限,满足于纯粹的有限,为找到那片“菲薄的沃土”而欢乐,它的存在可以在那片土地上扎根。对希腊人来讲,持这种态度容易一些——因为它其实正是他们的态度。 如果他们的心灵要超越他们,它便被崇高的画面接受:被他们城市的庙宇、他们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他们诗人的诗行。无限的追求在它们之中“变得平静”

    ;它安定了,

 235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 72

    变为审慎。 或者,它化人“神的躯体”

    ;化入众神的形象,它们高于人类,但也并非无限。 这种神性并不引诱他们进入无限,而是帮助他们顺从命运,“节制”自己。 这一切我们全不具备。 我们的道路经由放弃,通往那片在消逝的水流与贫脊的山岩之间的狭小地方。 我们必须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找到“那属于我们的”

    ,并在它上面安身立命。

 23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