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建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直至十五世纪,历时千余年而不衰,以北朝至唐朝为盛,分布遍于中国西部、北部,自新疆的高昌、库车、甘肃的敦煌、天水,及南北二石窟,大同的云冈、洛阳的龙门、太原的天龙山、河北河南的响堂山、济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洞,以至辽宁的万佛洞等,规模均极宏大。其中,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大同云冈石窟最为奇伟。此外,尚有河南洛阳龙门、巩县、南京栖霞山、山西太原天龙山等处,石窟内部,遗存有丰富的尊像雕刻、装饰、壁画等,充分显现出佛教艺术的综合风貌。
  石窟寺院与一般平地的木造、石造或砖造寺院不同,是利用岩盘或岩山开凿而成,十分坚固并富有防护性,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其间留有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痕迹,弥足珍贵。内部多设有佛龛、佛坛、华盖、塑像,饰以浮雕、壁画等,并收藏各种经典、佛画、佛具及寺院文书等,俨然是佛教的宝库,形成石窟艺术,同时造就了佛教艺术史,实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不胜枚举的壁画,在在显示出佛教不仅具有庄严的仪式、精微的教义,更具有艺术的特质。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
  寺院是僧众驻锡的道场,是佛法弘传的所在,是供奉佛像的殿宇,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宝,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传播教义,才能住持正法。
  寺院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灵寄托的所在。佛寺建筑是为了弘法、度众所需。虽然今日随着佛教信仰的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间随之扩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寺院中,但是寺院永远是信仰的精神象征,寺院除了传播佛教真理之外,庄严的殿宇、宁静的气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义,让社会大众在工作忙碌之余,尤其是遭遇挫折、徬徨无助的时候,自然想到寺院,不论是参加各种修行活动,或是在佛前瞻仰、礼拜,都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所以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像是心灵的百货公司,是希圣成贤的学校,也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更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有寺院就有信仰,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寺安僧。
  寺院不仅是信仰的道场,尤其过去寺院大都建筑在僻静的山林,湖光山色,配上朱檐碧瓦的庄严殿宇,景致怡人,环境清幽,宁静祥和,往往吸引一般社会大众前往旅游踏青,藉以远离尘嚣,涤尘静虑,享受山居之乐。
  到佛教寺院参访,除了眼观耳听之外,尤其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对社会人心产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约束力,无形中带来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具有端正民风,安定人心之功。
  寺院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在建筑方面所遗留下来的古迹,却甚少早于十六世纪者,这固然是因为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保存不易,其实最主要的是连年战火,尤其每当改朝换代,君临天下之后,往往把前朝所遗留下来具有纪念性的建筑,悉数摧毁,于是在人为与战火的破坏下,无论是石造、木造,均无法幸免于难。
  所幸,从佛教石窟的外观建构及壁画上,仍可缀拾一些古代传统建筑的吉光片羽。此外,如前所提,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则保留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从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建筑,也可一探早期中国建筑的风貌,例如建于八世纪的唐招提寺,这是日本仿唐朝的木造建筑,现今仍保存完好。
  再者,近代的佛寺建筑多数仍维持仿古式建筑,例如佛光山的大雄宝殿,以及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的大雄宝殿,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不但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发扬光大于世界,贡献不可谓不大。


第三章  中国佛起源地——司空山
  司空山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冶溪店前两镇的司空山渊源于周,繁盛于唐宋,为中华佛教禅宗二祖慧可之道场,昔有“东吴第一峰”之美称,今享有中华禅宗第一山之美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司空山是鄂豫皖“大别山生态之旅”、“大别山红色之旅”和安徽省“三山两水”旅游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这所千古名山赋《江城子·司空山》一首:“久萦魂梦故乡山,赤壁崖,彩云间。太白书声,流水听潺潺。欲问可公消息在,空谷石,与心安。
  司空山景区方圆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米。战国时有司空官淳于氏,为官清正,退休后在此山隐居,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山命名为司空山。司空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弘扬佛法的道场,在我国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536年,慧可大师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得受达摩衣钵,为避北周武帝灭佛之难,带着徒弟僧璨隐匿辗转,逃往南朝,终于公元561年来到南朝晋西郡境内(今天的安徽省岳西县)的司空山卓锡,保持了佛教禅宗一脉。到司空山后慧可僧璨择洞而居,世称“二祖洞”、“三祖洞”。师徒二人在洞中修行讲禅,慧可在“二祖洞”顶的巨石之上将达摩祖师的衣钵经书传与三祖僧璨。僧璨将衣钵经书传与四祖道信,道信再传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慧能。此后,禅宗一脉世代相传宗风不灭,慈风远扬,四方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于是开山建庙营造殿宇,后人称之为二祖寺。隋文帝赐谥慧可为“正宗普光大师”,唐德宗赐谥慧可为“太祖禅师”,后世尊二祖大师为中国佛教禅宗第一人,二祖道场为中国佛教禅宗第一道场,司空山被誉为“中国佛教禅宗第一山”。司空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二度抵达司空山。其间写下不少赞颂司空山的诗篇。在《避地司空原言怀》一诗中描绘了司空山气势磅礴的山云图:“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如今当游人在“太白书堂”的回廊中漫步,仍不难寻觅“太白仙踪”。现代诗人赵朴初视察司空山时,赋诗叹曰“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司空山山势雄奇,一峰玉立,从不同角度观看,移步换形,变幻莫测,正如古代诗人赞曰:“司空斜插一枝峰,压倒群山千万重。阻断来往南北路,单留日月走西东。”山中胜景层列,美不胜收。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南崖瀑布、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牯石、洗马春池、北岭松风为司空山著名八景。二祖禅刹背依峰顶悬崖,由天然石洞祖师洞、祖师殿组成。寺后有“传衣石”,为二祖慧可授衣钵于三祖处。寺周围还有历代高僧佛塔碑林。太白书堂建于二祖禅刹东面的司空原中,书堂内院有“奎星石”、堂外有“印心石”、“拜官石”、“洗墨泉”。四周苍松滴翠,山花吐艳,流水欢歌,百鸟和鸣。登上司空山寨西门古石台,对望司空主峰西面石壁,悬岩中长满丹砂,光艳射眸,雷雨后有幸者能看到青龙绕石,舐食丹砂的幻影。跨出司空山寨北门,在朗朗月圆之夜,你能在平沙、清水、月影交相辉映中看到三月同现。爬上司空山北麓,苍松如墨,云腾雾绕,阵阵松涛伴随晨钟暮鼓,余音袅袅,你将难以分清此是人间还是天堂。登上司空绝顶,南崖石壁壁悬空,西北悬崖千仞。峰顶巨石上刻有宋代进士翁溥题写的“西南镇”三个大字,举目眺望,大别山千山万岭,逶迤起伏,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