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建筑-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在宣文塔落成当年,也就是公元1612年,风烛残年的妙峰大师心力交瘁,无力再坚持下去,在塔竣寺未成的情况下返回五台山。3个月后,妙峰圆寂。
  值得一提的是,在妙峰做住持期间,永明寺改名为永祚寺。“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永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永祚”一词,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不过那时已经是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代。仰望高耸的宣文佛塔,忍不住想到,或者宣文佛塔本意是为了坚实大明王朝的龙脉,只可惜历史不会被人的意愿所左右,一切都改变不了32年后明亡的结局。从这个角度而言,两座完全不同功用的塔其内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至双塔,登塔自必不可少。不过如今文峰塔已经闭门谢客,原因则如上文提到的,文峰塔在建成不久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有些著作曾善意地附会说,文峰塔之所以倾斜,是考虑到太原西北风较大而此处又地势较高,因此在修建之初就有意向西北倾斜。但在文峰塔建成390余年之后,已经向西北倾斜2。86米,成为一座危塔。为此,1995年,太原市政府曾聘请我国著名的纠偏专家曹时中先生拯救危在旦夕的文峰塔,成功纠偏二米。虽然塔已不再倾斜,但为了安全起见,也不再让人攀登。
  宣文佛塔至今依旧开门迎客,从佛塔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阶梯窄而高,一鼓作气盘旋而上。站在塔顶之时,却发现这里的风景和想象颇有不同——四面只开有高约半米的小窗,蹲下向外望时,颇觉憋气,而城市中众多的高层建筑的阻挡,也让人完全没有俯瞰全城的豪气。
  高楼林立的今天,双塔早已失去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凌霄之势,但它所经历的岁月和沧桑,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景。据双塔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尽管没有文峰塔那样的先天难题,宣文佛塔却是饱受战火摧残。解放战争期间,地势较高的永祚寺成为太原外围的重要防御据点,阎锡山的第四十三军军部就设在这里,阎军炮兵的观察哨就设在塔上。1949年4月,双方为争夺双塔要塞发生激烈交战,为遏制阎军炮兵火力,解放军用重炮从东山轰击双塔防御阵地,宣文塔中弹,二到八层被炸飞三分之一。在暮日斜阳间坚强挺立,历经三十多年风雨之后,直到1984年才修复。


第五十五章  小雁塔
  “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是对清代诗人朱集义对“雁塔晨钟”进行的生动描述。“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所敲之钟就悬挂在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的钟楼上。这是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原来悬挂在武功县崇教禅院,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
  “往事越千年”,如今小雁塔已不是佛教圣地了,但悠扬的钟声仍然回荡在古城!而今天这钟声更有特别意味,因为今年——2007年,小雁塔已经1300岁了,它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依然守望在十三朝古都西安!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它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改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西安小雁塔文物保管所所长孔正一介绍说,如同慈恩寺、大雁塔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小雁塔则和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关系密切。义净和玄奘一样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同的是他是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的。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义净法师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中宗下诏准许,并令工部监造,同时,请来江南律宗佛门传戒大师道岸主持营造。因“造浮屠(塔)建功德,必受报”之说为国人崇信,加之荐福寺本是皇家庙产,又是武后开基,因此宫内上下在皇后倡导下争相出资,造塔之资“悉由宫人出钱而立”。义净更是殚精竭虑,“人或自来,役无留务”。从而使工程“费约功倍”,荐福寺浮图宝塔从此屹立古城。因其与慈恩寺的大雁塔东西相向,且塔身小,所以叫小雁塔。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合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有砖砌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卷刹曲线,造型挺拔、优美。初建时,整个塔身全部用垩土涂抹,呈银白色,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宝象庄严!
  一千三百多年漫长岁月的风雨剥蚀、七十多次四级以上地震的严峻考验,小雁塔虽风雨飘摇但仍屹立不到!尤其是它“神合”的历史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据说最宽的时候能通过一辆马车。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就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直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1556、1563年和1691、1721年又分别发生这样的离、合现象。砖塔经过6次地震而不倒,也不倾斜,反而自然复合起来,这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1965年对小雁塔进行修复时,专家对小雁塔塔基进行了勘探,发现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就如同一口“大锅”,小雁塔就坐落在“锅”中央,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
  除了塔的首层在清代进行过外包装外,小雁塔呈现给人们的依然是1300年前的唐代的风貌,哪怕它的塔顶已经坍塌!小雁塔以残缺之躯傲然挺立,无语立斜阳!


第五十六章  武汉石榴花塔
  在龟山南麓汉阳公园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明清两代曾重修,1918年又修。原在添福巷,1964年移此复原。据塔碑和志书记载,宋时汉阳一孝妇杀鸡奉姑,姑食而死,姑女诉于官,妇坐罪无以自明,临刑乃折石榴花一枝,插于石罅祝曰;妾若毒姑,花即枯悴;若属诬罔,花当复生。其后花果秀茂,时人哀之,遂立塔花侧,并名之,以表其事。现塔屹立重台前中央,高约4米,底径1米许,全为青石所砌,三层六面实心,浅檐微翘。第三层正面镌“石榴花塔”四字,第二层正面刻碑文,后面附“迁移小志”,皆为楷书。通体稳健挺拔,玲珑娟秀。塔后和两侧,簇拥四排数十株石榴树,繁密苍翠,花开时,一片火红,恰与明代赵弼所作“孝意翻为边意终,芳容屈死恨无穷。至今塔畔榴花放,朵朵浑如血泪红”的诗意相应,颇耐人品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