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3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大周征南唐之役总算取得初步地成果:从显德三年开始,周军三征南德,到显德五年三年正式签订了盟约,南唐十四州、六十县、二十二万六千五百七十四户尽归大周,南唐奉大周为正朔,从此对大周称臣。

南唐禁军大将军张河源抗拒周兵,被押送大周治罪。冯延已、陈觉等退敌有攻,各得无数赏赐。

陈觉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江南不产盐,希望得到江北海陵盐田,以供南唐之需,柴荣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只是为了获得暂时稳定的后方,同意每年给南唐食盐三十万斛。从此,南唐失去了江北十四州,又失去了所有盐田,南唐军三杰一人投降一人战死一人治罪,国力进一步衰弱。

大周经过三年征战,稳定了南方,转向把目光投向了北面地契丹。

第197章 庙堂之高(二十七)

三年血战,南唐终于俯首称臣,交出了江北十四州六十四县,面对着强大的大周水师,向来占有水中优势的南唐反而被长江被阻,同时南唐还受到吴越、荆南等割据势力的牵制,再也无力对大周构成致命威胁。

大周朝达到了暂时划江而治、稳定南方的战略目的,显德五年四月底,大周军遂声势浩大地搬师回朝,兵锋直指趁火打劫的北汉,北汉军不敢与之大周军争锋,急忙退兵回到了太原。

在大周军赫赫军威之下,一向多事的边境也变得风平浪境,就连久不来朝的高丽国、占城国、女真国也派使臣来到了大梁。

柴荣回到大梁以后,各部官员自然睡不成懒觉了,每天天不亮,就要穿戴整齐来到崇元殿早朝。

侯大勇穿着文官的紫色长衫,挂着金鱼袋,和蚂蚁般的朝堂官员一样,骑着老迈的战马“风”,带着罗青松和林中虎两名随从,奔向崇元殿。

侯大勇在朝堂官员中虽说大名鼎鼎,可是见过他的朝堂不过十之二三,有交情的更少,不过,那一身紫色蟒袍大家可是认得清清楚楚,而且侯大勇长年征战,因而脸上有着难以掩饰的杀伐之气,加上长期坚持锻炼,没有文臣们常有的鼓鼓的小肚子,身姿旗杆一般挺拔,众官员不用想就知道这一定是接替李谷的新任宰臣侯大勇。因此,一路上均有反应灵敏、自认为有些身份的朝官主动上前行礼,顺带报上姓名、官名。

柴荣身穿皇袍,气势威严地来到大殿之上,等到柴荣坐上龙座,随着太监尖声的发号,朝会就正式开始了。

百官之首自然资相宰臣范质,第二是王薄,第三是魏仁浦,侯大勇排在第四的位置。侯大勇是第一次以宰相的身份在崇元殿议事。颇有些新奇之感,加上手中没有急需要奏之事,跟随着大家行罢礼,眼睛余光就四处游走,探看百官言谈举止。这朝堂重要官员飞鹰堂均录有名单,也算是老朋友,今日和真人互相印证,印象自然就深刻不少。

范质资格最老,相应就事情就最多,先讲:“江南李景派他的宰相冯延巳上贡军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大周依照对待属国之礼。赐李景御衣、玉带、锦绮罗榖帛共十万匹、金器千两、银器万两、御马五匹、金玉鞍辔全、散马百匹、羊三百口。”

又讲:“大梁内城城门的名字取好了,东二门叫做寅宾、延春,南三门叫做株明、景风、畏景,西二门叫做迎秋、肃政,北三门曰叫做元,德、长景、爱景。”

再讲:“契丹军犯境,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率军北上,防御北部边境等等”

范质讲的事情都是国之大事,只是他说话颇为啰嗦,每一件事情总有穷其细节,柴荣也是问得极为详细。包括各门取名字的理由也一小一个询问,两人一问一答。时间用去不少。

侯大勇心中暗笑:范质长相和说话方式都和唐僧差不多,这个唐僧当然是那个以啰嗦出名的唐僧。

陛下亲征有近四个月。除了侯大勇以外,每个重臣手中都有些需要禀报之事,这些重臣心中均有不耐之色,可是见陛下稳坐如初,也就不敢乱动。

奏了七件事情之后,时间已经到了巳时,范质这才意犹未尽地回到队列之中。侯大勇没有料到早朝会如此之久,他早上喝了两大碗小米粥。此时有些内急,不过众臣皆稳重得如石头一样,他只好强忍着,只是心道:下回早朝前一定要方便干净,免得内急。

范质把要事讲完,王薄、魏仁浦各讲一事后就退入行列之中。兵部尚书张昭赶快出列,报告《太祖实录》三十卷已经完成,紧接着,中书舍人窦俨出列,禀报《大周刑统》完成。

枢密使王朴见窦俨奏完,后面大臣们跃跃欲似,赶紧快出列,上奏任东京留守期间发生诸事,其中就有了因和尚暴亡一事。此事涉及侯大勇,侯大勇本已腰酸背痛,立刻来了精神,把耳朵也竖了起来。

听完此事,柴荣沉吟了一会,道:“王枢密使现在兼任了开封府尹,这两个职务都极为繁杂,这样吧,就由宣徽南院使吴延祚来任开封府尹,另外,大梁城发生天静寺住持被杀一事,也算一件大案了,开封府二尹郑起难辞其咎,郑起就到御史台任侍御史吧。”

郑起所任二尹为为从四品,手握实权,而御史不过六品之官,这样安排,也算是对郑起地处罚,不过,御史品级虽不高,因为有纠弹百官的职责,在大周朝,御史升迁也较快,一般官员一般要四考或五考(每年一考)才能升迁,但是,侍御史一般只有十三个月或两考就可以升迁。郑起任职其间颇有政绩,官声也不错,如此安排,算是打一个耳光给一块糖的驭臣之术。

此事毕,翰林学士李昉满嘴书卷语,文质彬彬地奏道:“臣已遵旨对新科进士刘坦等一五人进行了复试,刘坦、战贻庆、柳江清、李颂、徐纬、王汾等六人诗赋皆优,宜放及第;另外,吴若谷来自灵州,陈保衡来自房州,这两个地方数十年都没有及第之人,实在难得,建议及弟;郭峻、赵保雍、杨丹、安元度、张昉、董咸则、杜思道等七人,文辞不精,建议苦学后再来考试。”

李昉奏完后,满殿之人全部把目光射向了知贡举、右谏议大夫刘涛,这十五人均是由他所录取,一下被翰林学士李昉否定了七人,算是载到家了。刚才重臣们的禀报,均是论事,此时一下论人,大臣们精神一下就来了,报着不同心态看好戏。

刘涛面色不变,眼观鼻、鼻观心,低着头在殿内稳如泰山,众官皆佩服其修身养性功夫之好。已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溃的境界。

这时,左谏议大夫周光海走出行列,道:“臣风闻郭峻、杜思道等人给刘涛送了财物。”

柴荣也把目光转向了刘涛,狠狠地盯着他看了一会。柴荣称帝以后,当日在澶州地旧人多半都成为朝廷重臣。这个刘涛更是曾跟随着自己南下经商的患难之交,柴荣听到李昉和周光海的奏议,心知刘涛定然弄了些手脚,若换作其他人,定然令刑部严查细审,可是。对于这些澶州旧人,柴荣总是有些心慈手软,他想了一会,才道:“就准李翰林所奏,今科就有刘坦、战贻庆、柳江清、李颂、徐纬、王纷、吴若谷、陈保衡等八人进士及弟,其余七人,明年再来。”

柴荣突然用手指着刘涛,加重语气道:“刘涛,你身为知贡举,竟有七人文辞不精。实有失察之责,立刻免去知贡举、右谏议大夫之职。到东宫去当右赞善大夫。”

右赞善大夫属于东宫的官职。在唐代以来,如玄宗、肃宗等等人。均由太子而径就帝位,所以极为重视东宫,东宫的官属组织相当庞大,右赞善大夫就属于东宫官属,为正五品官,主要掌“讽谕规谏与辞见劳问之事”。这原本也是一个要紧之差,只是皇长子侯宗训年龄尚幼,等到侯宗训长大。刘涛已垂垂老矣,柴荣此举,实际上把刘涛贬为闲职官员,和知贡举这等实权官位自不可同日而语。

侯大勇对里奇部所送的才子暗自佩服,全国成千上万地举子,最终柳江清和吴若谷二名里奇学子进士及弟,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地事情。侯大勇又有些暗自侥幸,当日若不是飞鹰堂得知了柳江清和知贡举刘涛有了密谋,自己狠狠地训斥了柳江清,暗中阻止了交易完成,此时,柳江清和吴若谷定然弄巧成拙,要受到刘涛的牵连。

各部官员又零零总总地谈了一些杂事,柴荣细无巨细,每一件事情总是问得清清楚楚,能下决断的当场就定下来,不能下决断的或是明确散朝后再议,或是直接分给相关官员去办理。

当满殿大臣都站得脚软背痛之时,陛下亲征之后的第一次早朝终于要结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