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4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衣物。

“时好时坏,太医一点办法也没有。”侯大勇知道她的心思,看见妻子对着油灯缝制衣物,也不觉奇怪,他坐在床边,一边答话,一边随手翻了翻桌上帐册,富家商铺就如会变魔术的金手指,已给侯家带来了太多的利润,财富对于侯家,只不过是数字的增长而已。侯大勇暗自盘算着,若把这些财富变成战马和武器,不知是否够用。

“阿郎在想什么,怎么不说话。”符英看着侯大勇有些发愣,就放下小衣服。

侯大勇没有正面回答,却道:“赵匡义这个小子,平时不是挺有能耐,为何动用如此人,却连智能大师也找不回来。”

符英叹息一声:“智能大师是世外高人,说不定此时正在哪一个深山老禅寺里,没有一点消息,如何寻得到。”

侯大勇脸色突然极为凝重,声音低沉地道:“只怕陛下过不了这一关,晋封符小妹为皇后,封宗训为梁王,已有安排后事之意。”

符英只是默默地点头。

“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来,稍有托孤大臣能有善终,想到这里,我总觉心中闷得慌。”

符英劝慰道:“宗训是我的侄子,皇后是符家小妹,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

侯大勇把头轻轻靠在符英隆起的腹部之上,过了良久,慢慢抬起头来:“大唐灭亡这数十年间,你何曾看到有忠心耿耿的臣子,谁有兵权,谁就有可能是九五之尊,若陛下驾崩,剩下无权无势只有虚名的孤儿寡母,只怕大周朝又会掀起腥风血雨。”

符英出生于官宦之家,如何不知其中诀窍,听了此语,她仍然脸色微变,“谁有这么大地胆子,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侯大勇接口道:“不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而是谁有这样的实力。”

符英脸色再变,她盯着侯大勇,过了片刻,才道:“阿郎心里有什么想法,能瞒得住别人,可瞒不到小英。”

符英一字一顿地道:“阿郎早有逐鹿之志,最起码在灵州就有了此心。”

“若宗训年过十五,我将永远是大周朝的忠心之臣,可是若陛下很快就驾崩,则需要依形势而定。”

侯大勇苦笑道:“对于年幼的宗训来说,我就是大周朝的权臣,权臣和孤儿寡母,初期能够各取所需,可是发展到最后,必然成水火不容之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阿郎可以称病不朝,离开大梁,在山岭间当一个富家翁,去过逍遥的神仙日子,也未尝不可。”

“满殿文武,资历长于我的不在少数,李重进、张文德、赵匡胤、韩通等人,都是领军的大将,我不当权臣,自然会有其他人要当权臣,此人首先要对付的就是皇族中人,到时候,只怕天下再大,也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

“只有这一条道路吗?”

“别无选择。”

符英不禁低头垂泪,“宗训毕意是大姐的儿子,从他手中夺了皇位,我会终生难安。”

侯大勇安慰道:“有我在,还有宗训的一条生路,若是由其他人登上大位,只怕柴氏、侯氏和符氏,都难逃灭族之灾。”

符英隐有泪水,双手合什道:“但愿陛下早已康复,我们就安安心心地当个忠臣。”

侯大勇心道:看来柴荣早逝是命中注定,我的到来只改变了一部分人的命运,柴荣的命运终究还是按照原有的轨道在发展。

符英用手帕擦掉泪水,沉默了一会,道:“阿郎在大梁城手中无兵,就算有逐鹿之志,却无兵可调,只怕此事难为?”

第241章 鹿死谁手(二)

大梁城是帝都,是北方最为繁华的大城市,但是,大梁城却和一般的大城不一样,是一个奇怪的菱形,菱形的长轴是西北——东南方向,短轴是东北——西南方向。

城市呈菱形的原因,是顺应河道走势的结果。

大梁城内蔡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四水贯都”,四条河通过护城河相互连通,除蔡河外,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流势均自西北而东南。

汴河连接着南北大运河,是大周朝的生命线,蔡河、五丈河转运大粱附近数州的漕粮,城内河道两边多码头、仓库等设施,一些河段成为街河相接的繁华地区,只有金水河主要供皇宫后苑所用,不用于漕运。

大梁城的外城墙除了十二座大门之外,还设有新政门、新宋门、封丘门等等六座水门,这些水门是汴河水军的重要咽喉,运送货物必须经过这些门,而水军军士的快速调动也必经这些水门。

大梁城防中,六座水门就由汴河水军来控制。

傍晚时分,就将落入地平线的太阳红似火,天空就如要燃烧起来一样,十艘玄蛟船从汴河慢慢地驶来,玄蛟船压碎了宁静的汴河,千万道波光使傍晚的汴河格外的迷人。

苏文森站在高高的新政门前,指着汴河是的玄蛟船,道:“何将军,玄蛟船到了。”

一名身穿便衣、腰跨长刀地年轻人站了起来。他脸上有几道长长的刀疤,这些伤疤也有夕阳下发着亮光,使一张原本英俊的脸变得有些狰狞。这名年轻人正是“拼命五郎”何五郎,由于在北伐幽州时数有战功,他就接替战死的铁骑军左厢都指挥使吉青阳,成为了铁骑军左厢都指挥使,一跃而成为禁军十二将之一。

苏文森也得到了侯大勇的提拔,被任命为铁骑军左厢副都指挥使。苏文森初为何五郎部下之时,尚有些不服气,经过易县之役,他对何五郎心服口服,从此不再直呼何五郎之名,总是尊敬地称其为“何将军”。

十条玄蛟船停靠在新政门口,每条玄蛟船能运兵一百人,一位身穿铠甲的军官最先跳下船来,他操着青州口音。对着玄蛟船喊道:“岸口太窄,下船后两人一排,站起行军队列。”

他喊完话,环顾左右,快步来到了身穿铠甲的苏文森身前,行过军礼,大声道:“末将是青州步军指挥使崔奇,带领一千青州兵。特来报到。”

苏文森沉声道:“快来见过铁骑军左厢都指挥使何将军。”

崔奇随着苏文森的手势,看到了长相狰狞地何五郎,心里一楞,既惊其年轻。又异其脸上的刀痕,他不敢怠慢这等有异相之人,立刻上前行过大礼。

何五郎来到崔奇身前,上下打量了一会,突然伸手重重地在崔正肩上拍了拍,崔奇身上的铠甲发出了“呯”,地一声。崔奇脸色不变身体不抖,如一根牢实的树桩。何五郎露出了一丝笑容,道:“青州兵名闻天下,果然强壮得紧,很好。”

一千青州军士在崔奇的指挥下,依次下船,排成了一个长队,虽然河门狭窄却也丝毫不乱,跟随着何五郎的亲卫快速地前往铁骑军军营,青州军走过。守卫新政门的水军军士立刻关闭了水门。

崔奇是山东青州崔家的子弟,虽然经过数十年动乱,山东崔家已经失去了当年天下第一大姓的风光,可是瘦死地骖驼比马大,在青州崔家潜在的势力仍然极大,崔家自办有学堂,崔正、崔奇皆是青州崔家学堂最为得意的弟子,两人从军时间并不长,皆已成为青州军指挥使,这其中固然有崔家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两兄弟自己努力的结果。

禁军攻打幽州之战中,做为先锋军的铁骑军损失惨重,在侯大勇的建议之下,就从素来以精兵勇将闻名于世的青州挑选二千人马补充铁骑军,崔奇率领地这一千人,是第一批到达大梁的青州子弟兵。

到了军营,苏文森就着手安排青州军士诸事,崔正就来到了何五郎的营帐。进了营帐,何五郎就沉下脸来,他自顾自翻着几张纸片,这几张纸片是青州别驾公孙维扬送来的青州步军将领名单,排在第三位地正是面前的崔奇,上面还特意注明排名第二的崔正和排名第三的崔奇是亲兄弟,皆为当日环县公孙娘子的亲弟弟。

侯大勇早已将当日环县一事告诉了何五郎,并令何五郎亲自与第一批到达大梁的崔奇等人接触,观其颜,查其色,拭其态度。

崔正脸色不变,笔直地站在营帐中。

“青州别驾公孙维扬是你什么人?”过了好一会,何五郎这才抬头问道。

公孙维扬是崔家地女婿,虽然是进士出身,却受到王家的打压,窝在环县十几年,直到巧遇过路的侯大勇,生活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公孙维扬由环县调回了山东,而且由七品县令升成了五品的青州别驾。

别驾一职是节度使的助手,权力着实不小,公孙维扬意外地获得了这个职位,对整个青州崔氏家族当然有着极大的益处,崔氏家主知道此事全拜侯大勇所赐,这个数百年的大族现在已经势衰,家主为了振兴崔家绞尽了脑汁,可是世事无情,他费尽心力也未能振兴崔家,只能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