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5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升脸上隐隐的笑容慢慢地凝固了,其实武侯祠里佳对着实不少,可是侯大勇所赠之联实在是绝对,上联当指诸葛亮平定南中,用“攻心”使孟获臣服,称赞其真正懂得用兵打仗,下联是用“审势”来称赞其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得宜地方针政策,以攻心和审势为纲,确实比一般宽泛地议论更有高明。

孟升身边还有数名礼部官员,他们对于侯大勇的佳联都心悦诚服,成都地理优越,生存条件极好,也就养成了成都人喜好文章喜好美食喜好逸乐的特性,因此,侯大勇此联在呈向孟昶地同时,也在成都府内迅速传开,府内之人对于这位大周权相印象为之一变,这也算是无心插柳的结局。

侯大勇自然也没有想到他在成都府的名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张扬,他的目光仍然关注着大周朝内部,新盐政颁布以后,实际上削弱了部分拥有盐田节镇的经济实力,这些节镇自然心有不满,可是有了李重进和李筠两人的前车之鉴,没有一个节镇敢于再出面挑战中央权威,新盐政也就无风无浪地推行下去。

侯大勇掌握了朝局,身份一变,看问题的角度随即也就发生了变化,国内许多问题便尖锐起来,就拿军事体制来说,若依唐制,则面临着军事首领割据一方的危险,若依另一个世界的宋制,又有着强干若支的严重问题。

侯大勇似乎也能体会到在另一个世界宋太祖赵匡胤当时面临地艰难选择。

侯大勇和赵匡胤面临的问题还有所不同,在另一个世界里,大宋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三个层次,禁军是最为精锐的中央军,厢军则是稍次一些的地方军,赵匡胤掌握着禁军,也就执掌了大周朝精锐之师。侯大勇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中,还存在黑雕军与禁军并行的问题,侯大勇的嫡系部队是黑雕军,但是在黑雕军之外还存在一支禁军,虽然禁军经过改造已一分为七,龙威军、汴河水师、铁骑军全部掌握在侯大勇手中,但是仍有数万人由向训、袁彦、韩通等大将执掌,这些禁军随着形势发展,随时都可以变成新的异己力量。

大周四面皆敌,必须要有一支强悍且团结的军队,改造禁军,成为便成为摆在侯大勇面前地重要问题。

第316章 南下之路(二十八)

中书门下坐了满满一屋子官员,皆为当朝重臣,侯大勇理所当然地高居其上,侃侃而谈:“高平大战以后,先帝整训了禁军,各位还记得此事吧,若没有经过整训,禁军也成不了精锐之师,没有这一支精锐之师,只怕淮河两岸还有南唐手中,幽燕十八州还在契丹人手中。再说,这一次整训禁军并不改动编制,也不撤换将领,只是让指挥使及以下的军官参加训练,料来各节镇不会有异议。”

侯大勇权势熏天,可是他作风倒也开明,特别是在议事之时很能听取意见,只要是就事论事提看法,哪怕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被责怪,敢于直言的大臣反而会受到重用。

长于纳谏,是明君最优秀的品德,也是一个王朝兴盛的标志,宰相王薄精读史书,他从侯大勇身上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的贞观之治。

既然有明君,则必然有直臣,当侯大勇谈完了整训禁军的设想以后,王薄就实话实说:“侯相所言极是,如今大梁禁军确有整训的必要,刚才各位阁老各执一词,都有道理,就请侯相最后定夺,我突然想起了显德初年的禁军,当时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部,虽然两部有数个军营就隔着一条街,又同为禁军,可是两军的口令、旗帜也略有不同,南征之时,就出现过口令不明导致的混乱,李相也因此受到些牵累,临老因这等小事毁了一世的英名,真让人嗟叹不已。”

侯大勇笑着打断了王薄,道:“王相所言极是,大家可别小看了这细微之不同,打仗是极为凶险之事,同时也有许多偶然性,若是口令、旗号有些差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到在战场上就极为致命,所以说口令、旗号是天大的小事。”

在宰相面前随意插话,这是当年柴荣才有的权利,如今王薄已经习惯了侯大勇在众人谈话之时随意插话的做法,等到侯大勇说完,王薄接着又道:“刚才侯相提议。每个节镇都要派出五个指挥使和两百名精兵到大梁整训,此时新盐政刚刚推行,不少节镇失了一大财源,心中已有怨言,此时又调牙兵入大梁,难免不心生疑虑,如果为北汉、南唐等国所利用,挑起内部不稳,这国事必乱。”王薄又加重语气道:“兵事,各节镇向来都敏感得紧。请侯相慎之又慎。”

“节度使们多是大周忠臣。如二李一般的叛贼毕竟是少数,圣旨一出,这些节镇若敢不遵圣旨。便与叛乱无异,他们必然会考虑清楚。”侯大勇眼中闪出一片历芒,语气也显得颇有些严历,“我们皆为朝廷重臣,若做事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只怕倒真的会被节镇看轻。各位阁老们记住,天下一统,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大唐后期节镇之流弊。,必须从现在得到根除。”

王薄等人如何不明白其中地道理,柴荣在世之时,不懈地执行着巩固中央弱化节镇之策,只是,柴荣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侯大勇虽然权倾天下,毕竟不是皇帝,节镇若想反叛,借口一抓就是一大把。不可不慎重。

侯大勇见众人不语,放缓语气道:“指挥使整训以后是要放回去的,而每州两百名精兵,集中起来不过数万人,按照先帝之遗策,夺取了幽燕之后,就要向南方用兵,这些军士就是为了组建南大营而抽调。”

“魏相,你任过枢密使,熟悉兵事,向各地征调精兵之事就拜托你来全权操办,我只有一个要求,这指挥使和两名军士都须是各地的虎狼之士。”

魏仁浦恭敬地道:“先帝即位之初,也曾经整训过禁军,当时北汉和契丹趁我国新丧,在边境集结了重兵,先帝于是令山林之群盗皆可从军,更从各地军中挑选身高体壮者到禁军中来,这是有先例的,想来各节镇也不会有太大异议,此事就交给老臣办理。”

等到众人散去,侯大勇背靠在胡椅上休息了一会,对手下道:“请折节度过来吧。”

不一会,在中书门下小吏的带领之下,一位雄纠纠的军人走了进来,行罢礼,就抬头挺胸坐在下首,脸上带着黑红之色,很有些陕北汉子的坚毅之色。

侯大勇也不说话,双眼在折德展向上看来看去,折德展原本镇定自若,但是一代权相侯大勇莫名其妙地打量着他,让他很有些摸不着头脑,却忍着不开口,恭敬地聆听着侯大勇地讲话。

侯大勇看了半天,赞道:“折家将威震西北,折节度勇武之名更是闻名天下,今日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

折德展立刻起身道:“侯相当年驻守灵州,打得党项房当族和契丹人抱头鼠窜,下官实在佩服。”说完这一句,折德展又坐了回去,仍然抬头挺胸,一幅军人的姿态。

侯大勇对府州折德展极为看重,在调集吏部档案的同时,专门命令飞鹰堂拨集折家资料,他对于折家已算得上了如指掌,折德展进京第二天,侯大勇就安排他到中书门下谈话。

折家是一个极富传奇的家族,折家原本是党项族,在隋末唐初居住于西北。贞观以后,在吐蕃强大攻势下,被迫北迁,中唐以后,一部分党项族又东迁至府州、夏州一带,其中有两支归附了中原政权,一是夏州拓跋氏,另一个是府州折氏,拓跋氏保持着党项人的血统,而折氏却鼓励部众与中原汉族通婚,到了大周朝,折氏已与中原汉人无异。

折氏领袖折宗本,在唐末战乱中崛起,被任命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五代之时,折从阮独据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原软弱,无力镇守边境,折从阮凭着勇武过人,以一府之力,让西北诸胡均不敢进犯,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之势。显德元年五月,柴荣以折家之忠,下旨升府州为节镇,以永安军为军额,以折从阮之子本州防御使折德展为节度使。

府州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于党项拓跋人李彝殷所占据的银、夏四州的正北方,所以府州之民要到大梁来,必须要经过银、夏四州。

李家和折家向来不和,李彝殷不满府州成为节镇,便下令封锁了府州与银、夏、育等州的通道,这样一来,府州就成为孤悬于大周境外的飞地,柴荣得知此事,特意给李彝殷下旨,李彝殷迫于柴荣地压力,这才给府州留下了一条通道。

侯大勇进驻灵州以来,在河套大败了契丹军,使契丹人地势力龟缩于西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