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都而移,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晋阳,皆在冀州之域,故并以霍太山
为中岳。殷汤都西亳,在豫州之域,故以嵩高为中岳。周武王都镐,在雍州
之域,故以虞山为中岳。”中岳的争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统括五山的“五
岳”了。
(良安) 
“七塔八幢”何处寻? 
自古以来,苏州为我国东南名城。从六朝开始,在古城内外,先后建造
了大批佛寺。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所属长(洲)元(和)吴三县, 
共有佛寺260 余所。且有的寺庙规模宏大,庙内还建有佛塔,不仅数量众多, 
且风格形式各异,岧峣凌空,壮观非凡。装点苏州,成为一座“宝塔之城”。
旧时苏州传有“七塔八幢”之称,但种种说法不一,仔细考查,十分耐
人寻味。现将诸说分述如下: 
一、关于“七塔”: 
最早的七塔是建在一起的,拔地而起,罗列城东。据明王鏊《姑苏志》
记载:妙湛寺在长洲县东(今十梓街东段),宋初开宝年间建造七塔,至建
炎年间,毁于兵火。。今呼为“七塔寺”,地名七塔寺前巷。但南宋《平江
图》中所画出的,妙湛寺内仅有一塔,可能是战后重建的。
以后,苏州城中又有历代所建的七塔。根据清顾震涛所著《吴门表隐》
所载:一在临顿路白塔子桥东堍,名白塔;二在孟子堂东(可能在今宫巷附
近);三在朱长巷东口塔弄,名虹塔,清乾隆二年倾圯;四在司狱司衙署内
(地点待考),塔内原有宋熙宁年间葛蕃记碑;五在宫巷南口,名雄塔,宋
嘉祐五年建,旧有石刻建塔纪年,人于其下摇动,塔上铃铎齐鸣,乾隆五十
七年倾圯;六在濂溪坊(今干将路中段),名雌塔,宋靖康初建;第七,即
妙湛寺塔。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上述七塔,现已荡然无存。
另说,即通常所称的城中七塔为:北寺、瑞光、双塔、白塔和北寺塔后
的大同塔、专诸巷口王祖师殿后的石塔。后面的三座,亦已不存。如果你有
兴趣,可去苏州郊外天平山附近的寒山岭北,地名七塔湾,在此登高眺望, 
尚可看到远近七塔,林立于前。南见上方、灵岩、瑞光和双塔;北见虎丘和

北寺塔。这七座宝塔,经过整修,大都风采一新,即为今日所称的“苏州七
塔”。
二、关于“八幢”: 
与塔比较,幢的规制较小,亦为砖砌石筑,层层供佛,实为古代所建的
藏经楼。城中八幢,据《吴门表隐》所载:一在孔忖使巷内,名方塔;二在
装驾桥南堍宝幢寺内,久废;三在洙泗巷南口;四在石塘桥北小桥头(今北
寺附近);五在桃花坞石幢弄底;六在因果巷内。尚有二处不详。
又一说,除石幢弄一座相同外,其余为:西美巷况公祠大殿天井内一座; 
松鹤板场一座(今干将路西段);濂溪坊甫桥东一座(今干将路中段);思
婆巷口一座(可能在今大郎桥巷);恤孤局前一座(今金门内)。上述六幢, 
都已陆续坍塌。现仅存相门内甲辰巷中的一座,幢为八角形,砖砌实心,径
约一米,顶已毁,仅存四层,高三米余,每层有壶门,直棂窗,通体未施粉
刷,显得苍老古朴,富有宋代建筑的特色。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塔八幢”何处寻踪?实乃姑苏一谜! 
(孙鹄) 
何处“西塞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
归”。唐代诗人张志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首《渔歌子》词,才为人们
所熟知的。可是,词中所说的西塞山,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为人们所争议。
我国有两处西塞山,一处在湖北黄石,另一处在浙江湖州。黄石西塞山
位于市东郊道士袱,长江南岸,一名道士矶。它嵯峨横江,危峰突兀,形势
险要,有“鼎足纷争地,雄分虎豹关”之称,是古代战略要塞。据史书记载, 
西塞山为古战场,汉末,孙策攻黄祖,三国,周瑜破曹操;晋,刘裕攻桓元; 
唐,曹王皋复淮西都曾在这里扎过营寨,或筑垒自守,或锁江阻击。最出名
的是“铁索横江”之战。那是公元28O 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王浚为龙骧将
军,建造大型战船,率水师沿江东下,大举伐吴。吴军凭此西塞天险,将铁
索链、铁锥暗置江中,以图阻遏晋军东进。岂料,王浚先作大筏数十,令善
水者推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作大数十围的火炬,灌以麻油, 
烧断了铁索链。于是,王浚的战船长驱东进,旋抵石头城(南京),迫使吴
王孙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关于此次战争,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以《西塞
山怀古》为题着力渲染,诗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
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
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他既描绘了西晋水师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
又通过总结孙皓以及后来宋、齐、梁、陈相继覆亡的历史事实,说明地形不
足恃,“王气”不足凭,国家要统一,人民要团结,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由于这里古风缭绕、硝烟尚存,因而吸引历代许多骚人墨客登临抒怀、
吟诗作赋,除刘禹锡外,唐代李白、韦应物、皮日休、罗隐,宋代王周,明
代王一翥、吴国伦,清代邓汉仪、胡茂祖等都曾以西塞为题,留下名篇。唐
代诗人张志和也是众多文人游客之一,并写下了知名作《渔歌子》。
张志和(约730—约810 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今浙江金华) 
人,“年十六举明经。肃宗时侍诏翰林,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善歌
词,能书画、击鼓、吹笛”(《辞海》)。《渔歌子》词与他大多数写闲散

生活的作品一样,系季节景物描写之作。早春江上,清气氤氲;四野空蒙、
老翁垂钓。。这些恰与黄石道士矶一带高度吻合。
关于张志和是在黄石西塞山写下《渔歌子》词的问题,南宋诗人陆游所
著《入蜀记》中有一段记载。陆游自家乡山阴乘船经大运河入长江,到达蜀
地夔州。在途经湖北大冶(今黄石市)的时候,其中说:“晚过道士矶,石
壁数百尺,色正肯,了无窍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自过小
孤,临江峰嶂无出其石。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
前白鹭飞’者。”玄真子是张志和所著书名,后来他自己就以此为号。《渔
父辞》是《渔歌子》的别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在解释西塞山名
称由来时说:“(黄石)山连径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山。”陆游认为, 
自过江西彭泽小孤山以来,沿江的山峰没有比道土矶更壮观的了。唐宋诗中, 
也多有描写此矶的名子,如李白《送二季之江东》:“西塞当中路”,韦应
物有《西塞山》诗:“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江流满”; 
张耒也有“不泊艰危道士矶”与“危矶插江生”之句。事实上,这里的道士
矶还建有纪念张志和的祠堂,临江山腰断崖绝壁中的桃花古洞,风景怡人, 
古风犹存。
然而,在浙江湖州西南方磁湖镇的那座西塞山,也叫道士矶。山形虽不
大,但风光旖旎,州城虎踞,云雾缭绕。走近道土矶,一峰高耸,形似五指
并举、掌心向外的巨掌,直指云端。夕阳余辉,映照矶顶,别是一种丽景。
满山的奇岩怪石,如禽似兽,如虎似豹,相映成趣,维妙维肖,素有“乘兴
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的诗句传诵。自古以来,不少的人宣称,这
里的西塞山才是真正的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西塞山。有一部书叫《西吴记》, 
里面就表明了这一观点。明代的王世贞也认为,湖北大冶(黄石)的西塞山, 
峭壁洪涛,不像张志和词中的景色;然而他又认为江北岸远山有人家的地方, 
也许是张志和垂钓之处(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六)。不过,清人徐釚
《词苑丛谈》还是认为,湖北与浙江两处西塞山,“未知孰是”。
另据《新唐书·张志和传》载,颜真卿担任湖州太守的时候,张志和曾
去拜谒他,并说:“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苕”、“霅”是两条
溪的名字,都在湖州。清人张宗橚《词林纪事》就据此认为,张志和“踪迹
未尝入楚(湖北)”,陆游《入蜀记》所说,是没有详细考察的结果云云。
甚至某些选有此词的文学注本,也以浙江湖州西南的道士矶,作为张志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