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学家胡思庸等也至该地进行调查考察,对胥溪运河的形成作出三种假定,

但基本上主张该河实为伍子胥所开凿(胡思庸、任美锷、李旭旦:《东坝考
察记》,载《方志月刊》,1933 年第6 卷2 期)。此后对胥溪运河的形成学
术界皆采用此说,几乎成为定论。
1980 年魏嵩山发表了《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载《复旦学报》历
史地理专辑,1980 年增刊),提出新的看法。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加以考证, 
除对《汉书·地理志》、《水经》的旧说予以否定外,着重对人工开凿这一
长期被学术界所公认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认为伍子胥根本没有开凿过胥溪
运河。胥溪运河原是一条自然河流,它不是《禹贡》记载的中江,但在很早
即被利用于航行。至五代以后,经过历代大规模整治,终于被改造成为运河。
文中主要对明代韩邦宪的观点进行逐条驳斥,认为韩提出的三条论据完全与
伍子胥开运河无关:(1)关于胥溪及伍牙山的命名问题,其名称既不见于正
史,也不见于宋代以前的地理志,显然出自后人的命名。它的得名虽与伍子
胥有关,但未必是伍子胥开凿胥溪运河。史载伍子胥曾到过此水,足证在此
前其河水源本通,而非伍子胥伐楚时开凿。伍牙山位于胥溪运河南岸,据南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四广德军下称:“伍员伐楚还吴,经此山,因以
为名。”(2)关于襄公三年、哀公十五年二次攻吴,战地实近胥溪运河。哀
公十五年之役,楚军只攻至今广德县附近,并未向东越过胥溪运河,抵达太
湖地区;襄公三年之役,楚军越过胥溪运河而达到今吴兴县附近,但这时伍
子胥尚为楚将,并未投奔吴国。当时吴国统治者是吴王梦寿而非阖闾,如果
说胥溪运河系人工所开凿,则其亦应开凿于吴王梦寿时期或其以前,而不应
迟至吴王阖闾伐楚时由伍子胥开凿。(3)所谓吴筑固城邑以拒楚,据唐孔颖
达疏谓:“围固城,城之固者”,则固城不一定是地名,即使固城为地名, 
即今胥溪运河附近之固城镇,也仍然无法证明为胥溪运河附近之固城镇,也
仍然无法证明胥溪运河为伍子胥所开,因为此事不仅发生在伍子胥离楚奔吴
以前,而且筑固城与开凿胥溪运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伍子胥开凿胥
溪运河说不能成立。魏文还对胥溪运河的形成作了论证,说明在胥溪运河河
道没有形成以前,已有流水行经此间,从而促进运河河谷的发育。其地原为
荆溪发源之处,由于地势低平,每当雨季,固城湖水泛涨,由此漫入荆溪, 
日久天长,经过不断冲刷,于是形成了胥溪。
胥溪运河自然形成说与人工开凿说,谁是谁非,尚属难定。
(王天良) 
秦淮河是秦始皇开凿的吗? 
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一百多公里,流域面积2630 平方公
里,主要支流有16 条。在古代,它是南京文明发祥地,不少原始居民村落和
后来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城邑,大都依傍于它的两岸,是历代王孙公子宴饮游
乐的繁华之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墨客骚人写了赞美它的诗篇。著名
的有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关于秦淮河的开凿者问题,代有争议: 
一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11 年东巡时,发现东南有王气,即派人凿方山, 
断长垄,引淮水与长江沟通,因此称为秦淮河。主要史料依据的是《三国志·吴
书》引《江表传》曰:“绂谓权日:‘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
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行形有王

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尚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 
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之东,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
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又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
中说:秦始皇东巡会稽,归还时经金陵,“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都
邑之气。故秦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名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方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秦凿金陵,以断其势,方山决流,是所断之处也。”秦淮
河为秦始皇所凿的观点,于是广为流传。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
大辞典》在“秦淮”条中称:“秦时所凿,故曰秦淮。”1947 年由中华书局
出版的《辞海》在“秦淮”条中也称“秦时所开,故名”。商务印书馆编辑
出版的《辞源》同样认为:秦淮河为“秦时所凿,故名”。有些学者还进一
步指明,至今方山桥头以西秦淮河东,还留有痕迹,其断处还隐约可辨。
二说:秦淮河是—条天然河流,非人工所凿。其理由是:一《史记·秦
始皇本纪》在叙述“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时,只是提“过丹阳, 
至钱塘”,”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没有记述凿秦淮河
的片言只语,凿秦淮河是件大事,如有、不会漏记。二、唐朝人许嵩所撰《建
康实录》早就对此提出疑议:“其淮本名龙藏浦,其上有二源:一发自华山
经句容西南流,一发自东庐山经溧水西北流入江宁界。二源合方自山埭,西
注大江。其二源分派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始皇所开。古老相传方山西渎
江土山三十里是秦始皇开,又凿石方山西而疏决此浦,后人因名秦淮也。” 
三、有些从事地理地质研究的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秦淮河流域是一片完
整的盆地,地势开阔,南高北低,沿途没有截水的高岗或丘陵,无需人工开
凿,便可自然北流。他们还指出,在方山附近,根本找不到任何劈山引水的
痕迹。三说:秦始皇虽未凿方山,但可能凿过金陵山(即紫金山)下的长垄, 
宣泄山水注入秦淮河。持此说者以《南京小志》上的这段话作依据:“淮水
一称龙藏浦。唐以前未有呼曰秦淮者。自唐以后,旧传秦始皇凿方山,断长
垄为渎入于江,俗呼曰秦淮,而诗人因之以人诗,后遂沿称秦淮至今。其实
淮经方山,不缘凿引。而秦所凿者为金陵山,断其长垄,导流下于淮,此一
段为之秦淮耳,今不之辩。” 
从上列情况看起来,秦淮河的开凿者问题,虽久经争议迄无定论。
(沈嘉荣) 
阿房宫为何取名“阿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在消灭六王、统一全国
以后,自以为德过三皇,功高五帝,他为巩固皇权、体现皇帝的尊严以及供
自己享用,在首都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
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 年)秦始
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
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
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古代宫殿。
阿房宫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宫殿建筑的优点,规模空前,气势宏伟,它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景色蔚为壮观。《史记》记载:“先
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

属之咸阳。”对于阿房宫的恢宏之势,《汉书·贾山传》中也有如下记载: 
“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
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施旗不挠,为宫室之
丽至于此。” 
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
择令名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
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后来,秦末起义军项羽部
进入咸阳,项羽的部下“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 
朝宫化为一片焦土。这样,人们就以此宫“作宫阿房”,而把它称为阿房宫
了。那么,这座宫殿为何取名叫“阿房”?“阿房”这一古怪的名字又究竟
是什么意思呢?对此,历代记载纷歧,说法不一,我们查考史书,发现主要
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史记·秦始
皇本纪》正义引《括地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