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恢复金顶奇观和防雷,丹江口市于1980 年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再
一次对金顶实施新的科学方案,安装了避雷网、避雷针。这一次,防雷问题
解决了,但金殿的辉煌和“雷火炼殿”再也没有重现过。
这座供奉着永乐皇帝化身的金殿,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大的铜铸鎏金
大殿,稀世国宝,它所显现的种种奇观,是明代营建科学家和工匠们的高深
学问和精湛技艺带来的异彩。而如何做到既要防雷保护文物,又要使金殿重
新能显现“雷火炼殿”的奇观,则又成为一则科学工作者和旅行家们所要解
开的谜。
(傅丰渭)

航海家郑和遗骨安在?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由于历史上对太监的传统偏见与
下西洋档案资料的被焚毁,这位称雄海上的杰出人物,竟至今还说不准殁于
何时、何地,葬于何处。
第一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南京,葬在牛首山。据《明史·郑和传》载: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
时,而和亦老且死。”据此推测郑和老死的地点,大概是在南京。至于葬地, 
据清代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载:“牛首山郑太监坟,即郑和埋骨处也。” 
可知郑和是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风景区。对于郑和的卒年,朱泚在《郑和》
一书中提出是宣德九年(1434 年)。理由是,这一年跟随郑和出洋的王景弘
单独奉使苏门答刺国,郑和可能已死。对此看法,30 年代法国人伯希和在《郑
和下西洋考》一书中也提及,并认为当时国外流行郑和死于1431 年的看法是
一种误会。郑鹤声在《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一书中认为,郑和是卒于宣德
十年。根据是宣德九年十二月,命罢采买营造诸使只敕南京守备李降、太监
王景弘而无郑和。宣德十年正月,南京守备乏人,以黄福参赞南京机务;九
月司礼监出缺,以王振为司礼监太监。这时因郑和已卒,才由王景弘等人继
任。对此卒年,郑鹤声是以情势推测,根据并不充足,近来学者已提出新的
看法。
第二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赐葬牛首山。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
志》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
古里,赐葬山麓。”1983 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发现了南京《郑和家谱首序》
载:”(郑和)又□□三十余国,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 
据此可知,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卒于古里,葬在牛首山。但卒于去途还
是归途,没有明确记载。
第三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葬在南洋三宝垅。1983 年,郑一钧在
《郑和死于一四三三年》一文中考证:明代天顺元年《非幻庵香火圣像记》
载,郑和于“宣德庚戌(五年),钦奉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八年), 
卒于古里国。”又祝允明《前闻记》载,这次航行,船队是于宣德七年十一
月十八日到达古里,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由忽鲁谟斯回国,三月十一日又
到达古里,三月二十日由古里大船回航,六月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
回到南京。所以明确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死在古里的。应是葬
在爪哇之三宝垅。1984 年《新民晚报》连载在田邀撰《宝船与神灯》中谈到, 
郑和是宣德七年(1432 年)返航途中,卒于海上,葬于三宝垅的。今印尼爪
哇三宝垅,有三宝洞,供有郑和像,三宝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三
宝垅因纪念郑和而名。但南洋学者对郑和葬三宝垅之说,认为是传说附会, 
不足为信。如郑健庐《南洋三月记》载:“今三宝洞旁之土墩,即为景弘之
墓,相传为三宝大人埋骨之地。”故此三宝当为王景弘,但王景弘是否死在
爪哇也是个谜。
第四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海上,葬在海洋。据康熙《江宁县志》载:“三
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 
对此,南京郑和后裔曾谈及,回民之风俗,人死后三日内要速葬,以白布裹
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即行水葬。并听祖辈人讲:“三保下西洋,自

身难保。”郑和死在海外,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安葬的。故极有可能是在海上
水葬了。当时有其随从称“黑大人”者,携回郑和发辫和靴子,赐葬牛首山, 
故牛首山墓是衣冠家。
关于牛首山郑和墓的具体地点,由于史载也不明确,长期以来不为人们
确知,30 年代曾有学者专为寻访。罗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说“郑和墓在
牛首山西南三里狮子山乌石村”。朱泚著《金陵古迹图考》,谈他曾在南京
南郊遍访郑和墓不得。解放后,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经多年文物普查,于1964 
年第一次正式报道了牛首山郑和墓地的确切地点。现已进行了修理、植树, 
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重立墓碑以作永久纪念。
郑和墓地在牛首山南麓,谷里乡周昉村,西邻郑家村,原住守坟户,至
解放前仍有守坟田三四十亩。当地群众称此为“马回回坟”。墓坐北朝南, 
北对牛首山顶古塔,南望开阔坡地和长江,并有马鞍形山冈为屏障,是一处
背有靠、前有照、周有抱的“风水宝地”。这种依山建坟的葬地,只有封建
王族贵戚才能享有。据传当年墓区原有神道石刻、巨石碑座、单拱小桥,惜
今皆不见任何可证的标志。因此,这是否郑和墓?如果是,那是真墓,还是
衣冠冢?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
(薛金度) 
故宫为什么称作紫禁城?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今称故宫,旧称紫禁城。紫禁城始建于明永
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 年),明、清两代有24 个皇帝在此执政。
1912 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但仍居宫中。1914 年,太和、中和、保和
三大殿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 年,冯玉样发动北京政变,驱赶溥仪出宫。1925 
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人们才渐渐称故宫而不名紫禁城。
紫禁城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一片皇家气派。皇家宫殿为什么称为紫禁
城呢?大致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从中国古代“紫气东来”典故而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 
关令尹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未久,老子果然骑青牛冉冉
而来。关令尹请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后人便以为紫气是祥瑞之气, 
是帝王、圣贤和宝物出现的先兆。杜甫作《秋兴》诗日:“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中国古代以紫为贵,为君者方可着紫衣。南北朝以后,紫衣成为贵官公
服。至唐代,着紫衣有具体规定,只有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方可着紫衣,五
品以上则着朱衣。白居易在《秦中吟歌舞》一诗中形容当时的朝廷说:“雪
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明代无名氏所作《万国来朝》记:“户列簪缨姓
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古代高级官员还于朝服外左肩负一紫色香囊,名
紫荷。
此外,古代将祥瑞之气称为紫云,将神仙居住之海称为紫海,将传说中
的仙人称为紫皇,将帝都郊野的道路称为紫陌。紫气东来,吉祥如意,紫禁
城中“紫”字正是由此典故而来。皇帝居住的地方,自古戒备森严,是寻常
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所以称为紫禁城。
一种说法认为系据迷信和神话传说而来。皇帝自命为是天帝之子,郎天
子。传说天帝居住在天宫,天子自然也应居住在天宫。《广雅·释天》曰:

“天宫谓之紫宫”,皇帝遂将他住的宫殿称为紫宫。紫宫也称紫微宫,《后
汉书》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艺
文类聚》记:“皇穹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则,弘诞弥光。” 
我国古代道家称仙人之居所为紫府、紫清、紫台、紫阁,所以帝王将自
己的居住之所也称为紫台、紫阁。《文选》记:“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艺文类聚》记皇家宫室“紫阁青台,绔错相连”。
古代天子之车以紫为盖,御辇又称紫轪。皇宫除称紫台、紫阁外,也称
紫庭、紫霄、紫阙、紫闼。皇太后所居宫室则称为紫房。车冠紫,宫冠紫, 
城亦冠紫,紫禁城系由天宫——紫宫而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从古代“星垣”学说而来。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星垣
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它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而紫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