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残匾若为赝品,赝品何其多!是吴知县手中的赝品?还是其他什么人手中的
赝品?3。残匾是张照手迹雕屏的备用品?试雕品?还是吴知县仿制时的试雕
品?
事过三天,10 月9 日笔者前往岳阳采访,后又特地到岳阳楼,询问管理
所的同志,想问个究竟。回答是:听说有这么回事,但无法解谜。
张照有真迹字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笔者亲见的。以岳阳楼现有两
幅雕屏及新发现的残匾,拓其各匾字迹与张照手迹相对照,我想工书之人和
笔迹行家是容易鉴别出真伪的,加之验证匾屏木材年代作参考,三屏孰为真
孰为赝,是会弄个水落石出的。
(范良智) 
寒山寺古钟今何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是唐代诗人张继吟咏苏州寒山寺的绝唱。而寒山寺也由于张继
的吟咏成为名扬千古的游览圣地,就是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
但我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将张继的《枫桥夜泊》选人,连日本的小学
课本也载有此诗。可见诗名之盛。特别是使张继写出声情并茂诗句的那口钟, 
使中外游客无不为之向往。日本游客每年在岁末之夜都要专程到寒山寺聆听
“夜半钟声”,并以此为荣。有趣的是:因为张继诗中提到了“夜半钟声”, 
竟引起了一场持续到清代的笔墨官司。
宋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一书中指责张继“贪求好
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因为“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但
他的指责却受到后人的普遍反对。南宋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盖公
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唐诗纪事》曰:此地有夜半钟, 
谓之无常钟。继志其异耳,欧阳以为语病,非也。”《学林》、《诗眼》、
《遁斋闲览》等书也都证明苏州寺庙有夜半敲钟的习惯。《苕溪渔隐丛话》、
《野客丛书》等还引了不少唐代诗人如白居易、温庭筠、王健等人咏苏州夜
半钟的诗句。直到清代,《渔洋诗话》、《全唐诗话续编》等书还在批评欧
阳修的主观臆断。其实,历代诗人墨客到寒山寺游览后留下的诗句中,仍然
可以发现寒山寺一直是夜半敲钟的,像宋人陆游“客枕依然半夜钟”、明人
唐寅“客船夜半钟声渡”、清人王士禛“疏钟夜火寒山寺”等。由此看来, 
欧阳修的批评指责实在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断。

由于这场笔墨官司的渲染,寒山寺真成了“寺以诗显,钟以诗名”的游
览胜地了。然而,使张继诗兴大发和使历代游人慕名而来的这口古钟如今何
在呢?为什么现在寒山寺只有一口清代所铸的钟和一口日本钟呢?说来有
趣,历经沧桑的寒山寺已经数易其钟了。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初建于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 年)。这口钟也是当时所铸。到唐代,据《清一
统志》载:“相传寒山、拾得尝至此”,才改名为寒山寺。寒山、拾得都是
唐时高僧,皆有诗集传世。至元朝末年寒山寺毁于战祸,以后虽经多次修建, 
却屡遭火灾,日趋败落。那口有名的古钟也不知去向。这口钟据说声音异常
宏亮,夜深人静时敲起来,连十几里外的苏州城内也能隐约听见。寺庙里是
不可无钟的,所以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本寂掸师又主持建楼铸钟。大画家唐
伯虎曾写了一篇《姑苏寒山寺化钟疏》,记载了化缘募钟的始末。他的好友
文征明还手书张继《枫桥夜泊》刻碑立于寺内。但没有多久,据《寒山寺志》
记载:“钟遇倭变销为炮”,文征明的手书诗碑也毁于火。直到清光绪三十
二年(1906 年),江苏巡抚陈夔龙才重修寺庙,并又铸了一口大钟。著名文
人俞曲园在《重修寒山寺记》中说:“堂之西尚有隙地,乃构重屋,是曰钟
楼,铸铜为钟悬其上,以存古迹。”这口钟今天仍然悬于寺内西侧的八角钟
楼上。俞曲园还补书了张继的诗,这块碑刻也陈列在寒山寺的碑廊里。值得
一提的是,就在这口清钟铸成的同时,日本各界人士募捐集款,由小林诚义
等一批日本优秀工匠精心制作,铸成一对青铜奶头姐妹钟,一口悬于日本馆
山寺,一口送到苏州寒山寺悬于大雄宝殿内,同时还移来一批樱花。日本首
相伊藤博文侯爵还亲自撰写了铭文和铭诗刻于钟上。其铭诗云:“姑苏非异
域,有路传钟声。勿说盛衰迹,法灯灭又明。”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
及寒山寺的友情。寒山寺建成至今已历1400 余年,古钟佚、明钟毁,现在只
有清钟与日钟互为辉映、声韵长存了。
那口珍贵的古钟究竟哪里去了呢?这个谜已经有人揭示过了。康有为在
庚辰年(1880 年)二月二十五日到苏州寒山寺游览,看到古钟早佚,明钟又
毁,大为感慨,写下了一首七绝:“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勿
使丰干又饶舌,他人再到不空空,”在题款中又云:“唐人钟已为日人取去。” 
康有为博学多览,所云必有所据,可惜未点明出处。无独有偶,日本人也认
为古钟流人日本。伊藤博文在赠钟铭文中说:“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
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转入我邦,今失所在,于山田寒山搜
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他究竟据何“所闻”,于今也无从查考,真是令
人十分惋惜。或许有一天,谜底终被揭示,古钟重见天日,不但与张继之诗
珠联壁合,也可为中日友谊的一段佳话。
(朱小平) 
南京琉璃宝塔构件能否重见天日? 
南京中华门外,过秦淮河上的长干桥,向南,在雨花路的东侧,有一处
名宝塔根的地方,这里原来是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父母朱元璋和马
皇后而修建的大报恩寺和琉璃塔的所在地。
根据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记载:报恩寺“在聚宝门(今中华门) 
外一里,即古长于”,“明永乐十年(1412 年)敕工部重建,准宫阙规制”, 
征集军匠夫役十万人,到宣德三年(1428 年)始告完成。宫殿周围九里十三

步。可见当时规模极为宏伟。
根据《塔图附志》记载:“永乐十年,北迁,因欲报高皇帝深恩,于六
月十五日午时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19 年。敕工部侍郎黄立
恭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宝塔一座,曰第一塔,以扬先皇太后之德。
其塔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琉璃塔造了19 年,费白银348。5 万多两。
九层八面,覆瓦和拱门都用五色琉璃构件,塔顶用2000 两黄金做成。飞马、
飞羊、狮子、白象等图案,生动美观。全塔共悬挂风铃152 个,塔内置油灯
146 盏,日夜通明,名为长明灯,每昼夜耗油达64 斤。
根据张岱《陶庵梦忆》记载:闻烧制琉璃瓦时,具有三份,建塔用一份, 
余二份埋人地下,编号识之,以后凡琉璃塔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
砖补之,如原来的一样,真可谓“斗笋合缝,信属鬼工”。当时海外商人、
学者、翻译来中国的络绎不绝,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认为这样雄伟
的宝塔,在世界各地是没有的。
根据S。W。Bushell 著的《中国美术》记载:“圆明园中之塔,其体制仿
南京著名的琉璃塔而造,乃琉璃建筑物之标本。”南京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
之役,“然其覆瓦之式,雕绘之纹,今犹保存于英国博物院中”。
现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均有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琉璃构件的陈
列。南京市博物馆还陈列着一块清代《江南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图》的黑色石
碑,石刻线条清晰,图形完整,使我们能见到明代琉璃塔的全貌。
根据南京市博物馆陈列说明:“这座雄伟的宝塔是中古时期世界建筑奇
迹之一,太平天国时期毁于大火。为建塔烧制的琉璃瓦及构件一式三份,建
塔时用一份,余两份编号埋人地下备用。1958 年南京市文管会发现这批构件
时,上面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 
我们到宝塔根地方调查,大报恩寺及琉璃塔早已荡然无存。在拥挤的民
房中间,尚有两个巨大的碑座赑屃(俗称石乌龟),这是仅存的报恩寺遗物。
一个永乐年间的龟趺,龟高2。35 米,残长4。7 米,碑身已无。一个宣德年间
的龟趺,高2。05 米,残长5。8 米,连石碑共高13。32 米。这两个石龟趺,是
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石龟趺之一。两个龟趺相距不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