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确切评价。还有学者指出,《春秋》原是朝报邸抄一类的原始记录。《礼
记·坊记》及《韩非子》引述鲁《春秋》共有四条,皆与今《春秋》同,可
见今《春秋》即鲁《春秋》,其间并无孔子笔削的痕迹。《春秋》应是鲁史

旧文,其中如“郭公”、“夏五”之类,都保存了原来的缺简,但在长期转
写流传中,也难免没有一点改动。《论语》载孔子生平言行甚详,其中论《诗
经》的最多,对于《春秋》却一字未提。孔子时代《春秋》还是鲁国秘藏的
国史,孔子不可能也不必要对这本秘藏的国史进行笔削。有的学者则根据《春
秋》记载孔子生年和卒年,认为孔子修《春秋》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因为
他不会自称“孔子”,又不能预知自己该什么时候死。孔子和《春秋》的关
系,只是孔子曾经把《春秋》作为教材。而且,经孔子一用,《春秋》便逐
渐流传到了民间,以后再由孔门弟子一代一代地传述下去。《春秋》并非成
于一时或出于一人,而是鲁国史官们在两百多年时间里接续编纂,从而出现
了一些前后笔调不尽一致的地方。
鉴于孔子和《春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搞清楚孔子与《春
秋》究竟有什么关系,将有助于学术史上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刘丽) 
孔子是否删过《诗》? 
《诗经》(也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
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 
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许多方面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
就是一个悬案。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引《诗》十分普遍,但当时主要是从政治、哲学的
角度来看待的,还没有认识到它真正的文学价值,所以对它的作者、编定者、
编著年代等问题,不大可能进行探讨。直到汉代,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才
对春秋、战国以及上古时代的文化作了一番理论上的总结。他通过对《诗经》
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他认为“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中述殷,。。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台《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
子世家》)自此,这种观点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补充、发展。主张这
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 
也更加可靠,我们怎么能不相信汉代的司马迁,而相信唐宋以后的说法呢? 
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1800 多,一国献一诗,也有1800 多篇,而现存
的《国风》,有的经历10 个、20 个国君才采录一首,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
的,根本不止3000。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3000 多篇诗中选取三百零五篇编
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
第三,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或者是删掉篇中的某些章节,或
者是删掉章节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删掉句中的某些字。我们对照书传中所
引的,《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是与
删《诗》相吻合的。
持不同意见的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孔子没有删过《诗》的理由。最早对
“删诗说”提出异议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为“五经”作疏时,发现司马
迁《史记》中的叙述与先秦典籍对《诗》运用情况不相符合。他认为“《书
经》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去九,司马迁言
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毛诗正义·诗谱序疏》)于是,到宋

代就形成了反对“删诗说”之风。近代的顾颉刚、钱玄同、范文澜等都基本
上持这种观点。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演奏15 
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
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8 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
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虽然当时的诗是
配乐的,但诗、乐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诗主要指文字(内容),而乐主要指
乐曲(形式)。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69 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
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是说“《诗》三百”呢? 
第三,《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 
为什么没有删掉? 
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据王士禛
古诗选》、沈德潜《古诗源》所辑逸诗,不过50 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
有300 篇。即使孔子删过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
大,也不大可能影响到同时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论战了1000 多年,至今还争论不休。从表面
上看,似乎后者证据更有力一些,但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不能硬抠一二条死材
料,而应该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一些合理的推测。
当然问题并不会如此简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搞清楚这个问题对研究
《诗经》,尤其是研究孔子的思想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郑土有) 
《学记》作者是否孔门弟子? 
《学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它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
经验和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如教育的作用、
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等。2000 多年前《学
记》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教学相长”等名言,至今仍脍炙人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一书究为何人所著,历来说法
不一。因此,《学记》的作者自然也众说纷坛。但在历史上主要是两说。一
说认为是孔门弟子所作;另一说则以为是汉儒所记。持前说者如唐代的孔颖
达,他在《礼记正义序》中说“《礼记》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礼残阙,无
复能明。。。至孔子殁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北宋程
颢虽认为《礼记》杂出于汉儒,但仍说其中如《乐记》、《学记》、《大学》
等,出于孔门弟子“无可议者”。(转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三十九) 
持后说者如清代陆奎勋,认为《学记》继《王制》而作,为汉儒所记。理由
呢?他说《学记》记述“家塾、党庠、术序、国学,与《周礼》闾胥、党正、
州长、乡大夫之职略同,而云‘古之教者’,明其为汉记也”。(转引自杭
世骏《续礼记集说》卷六十七)后来的俞正燮也说《王制》、《学记》是“汉
人所造”。(《癸巳存稿》卷二) 
上述历史上关于《学记》作者的两种主要分歧,影响了后来学者对这一
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学记》为孔门弟子所作,然而孔门弟子甚多,依《韩
非子·显学》篇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

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
乐正氏之儒”。《学记》究竟为哪一派的作品呢? 
冯友兰认为《学记》为荀学。他在1930 年撰文《“大学”为荀学说》, 
指出荀子为战国末年儒家大师,后来儒者,多出其门。“《大戴记》中直抄
《荀子·劝学》篇,《小戴记》中之《学记》,亦自荀子之观点以言学。” 
他还说《学记》中“强立而不反”,就是《荀子·不苟》篇中“长迁而不反
其初则化矣”的意思,是“主张性恶之说”。以此为依据,论证《学记》为
荀学。(《原载《燕京学报》第7 期。后收入《古史辨》第4 册。见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2 年版) 
郭沫若不赞同这种意见。他在《儒家八派的批判》一文中指出,“强立
而不反”即《洪范》所谓“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中庸》所谓“中立而
不倚,强哉矫”,也即《盂子》所谓“强恕而行”或“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行是前进,也就是“不反”。所以“强立而不反”一语不一定要性恶说才能
适用。冯友兰依此而“把《学记》认为荀学,依然是大有距离的”。(《沫
若文集》第15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年版) 
《学记》不属荀学,郭沫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