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祝版(礼部拟祀社稷坛秋祭文),阅毕出殿,有侍卫、太监来,称奉太后
命,将他引到慈禧太后处。慈禧太后责之曰:“汝之变法维新,本予所许, 
但不料汝昏昧糊涂,胆大妄为,一至于此。汝自五岁入宫,继立为帝,抚养
成人,以至归政,予何负于汝?而汝无福承受大业,听人播弄,如木偶然, 
朝中亲贵重臣,无一爱戴汝者,皆请予训政。汉大臣中虽有一二阿顺汝者, 
予自有法治之。”遂发动了政变,将光绪皇帝幽禁于南海瀛台涵元殿。(黄
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周俊桃) 
烽火篇
庄是楚国将军,还是农民领袖? 
战国时代后期,在楚国有一个名声烜赫、影响颇大的人物——庄。但
是,各种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十分歧异,因而使后世对庄这个历史人物的身
份、事迹、评价,一直争论不休。
许多史书记载着庄是楚国将军。《史记·西南夷列传》说:“楚威王
时,使将军庄将兵”沿着长江西征,一直打到今云南省的滇池附近,以兵
威使该地属楚。正要归国向楚王报功,恰遇秦兵攻入巴、黔中郡(今四川南
部和贵州东部一带),因道路阻塞,庄就在滇池自立为王,晋代堂璩撰写
的《华阳国志》,所记与此略同,两书还明言,庄是“楚庄王苗裔”(即
后代子孙)。《史记·索隐》更说他是“楚庄王弟”。可知庄还是一位与
楚王室有着亲属关系的贵族。《荀子·议兵篇》称:“齐之田单、楚之庄、
秦之卫鞅、燕之缪肌(即乐毅)”都是当时的“善用兵者”。足见庄在楚
国为将,就像田单在齐、商鞅在秦、乐毅在燕一样,曾因善于攻城略地而立
过大功。
然而另一些记载却表明,庄是楚国的农民起义领袖。《韩非子·喻老
篇》记,有人向楚王谏道:“主为盗于境内”,官吏不能禁止,这是“政
之乱也”。《论衡·命义篇》也说:“盗跖、庄,横行天下,聚党数千, 
攻夺人物,断斩人身”,真是太“无道”了。《荀子·议兵篇》指出:“庄
起,楚分而为三四”;《商君书·弱民篇》并言:“庄发于内,楚分为
五。”可知,同于庄的起义,楚国内部一片混乱,政权系统受到阻隔而分
裂为三、四、五部分。《吕氏春秋·异用篇》、贾谊《吊屈原赋》都把庄

与春秋战国间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盗跖”相提并论。《吕氏春秋·介立篇》
更提到“庄之暴郢”,彼此“相暴以相杀”。高诱注:“庄,楚成王之
大盗。”足见庄的农民起义队伍曾经打到楚的国都郢,在那里和楚国的统
治阶级进行过殊死的战斗。
在史籍记载中,楚国的庄忽而是听从国王调遣的能攻善战的将军,忽
而是向统治者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起义领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目前
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大致有这样三种意见。
一、变叛说。据《荀子》和《商君书》的论述,庄农民起义发生于楚
“兵殆于垂沙,唐蔑死”之后,即公元前301 年。这一年,秦、齐、韩、魏
四国联合,大举攻楚,在垂沙(今河南泌阳一带)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主
将唐蔑被杀。这就必然会加深楚国内部的危机和阶级矛盾,庄农民起义因
之爆发。至于楚王遣将军庄西征至滇池,后因秦攻占黔中郡而道路阻塞, 
此事当在公元前281 年。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280 年),“攻楚黔中,拔之。”《后汉书》所记和《艺文类聚》、《北堂
书钞》、《太平御览》等书所引,遣庄的楚王都作“楚顷襄王”,正与此
时的楚王相合。庄领导起义与庄将兵西征,前后正好相差20 年。故《荀
子》杨倞:“ 初为盗,后为楚将。”显然他背叛了农民阶级。
二、两人说。宋人王应麟所著的《困学纪闻》,在《楚庄有二》条中
认为,一个庄是“楚之大盗”,与“盗跖齐名”。《韩非子》明言“庄
为盗于境内”,他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而楚王派出去西征至滇池的将军, 
是“楚庄王苗裔”,乃贵族统治者,“此又一庄也”。近来也有学者认为, 
如果“为盗”的庄与“将军”庄是同一个人,那么一定是庄在起义
后投降楚王成为将军的,但历史上绝无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说当时的楚国
有两个同名的庄,比较合理。
三、农民领袖称王说。主张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楚国当怀王末年至顷
襄王时期,在与秦及中原诸国的战争中接连败北,丧师辱国,内外交困,国
势积弱。遭遇如此困境,楚国不可能再派重兵远征至滇池等西南边地。因此, 
楚顷襄王遣将军庄长驱西南略地之说,当是一种错误。实际的情况应该
是,庄在领导了楚国内部的农民大起义,一直打到楚都郢之后,终因敌不
过楚国统治阶级的强大围剿,在不利的形势下,庄毅然率起义军向楚国统
治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到达滇池附近与当地民众结合,建立起农民政
权,自立为王。王充《论衡》所说的庄为盗“横行天下”,即指此事。庄
称王、建立农民政权,要比秦末陈胜,吴广称王、建立农民政权,早了70 
多年。
上述三种解释,究竟哪一说符合于历史的实际呢?杨宽先生所著《战国
史》,在1955 年初版时持变叛说,到1980 年修订重版时又改为两人说,近
年来还不断有人提出商榷。看来,庄这一历史人物的面貌,仍然是一件疑
案。
(郑嘉融) 
陈涉究竟是何地人? 
陈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他的大泽乡揭竿而起之

举,在我国农民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
中记录了这次起义的全过程。可是作为这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究竟是何
地人,却众说纷纭,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陈涉是阳城人。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告成
镇。著名学者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注为:“阳城,古城邑,汉置县,故
治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三十五里之告成镇。”这一说法主要依据唐司马贞
《索隐》:“韦昭云属颍川。《地理志》云属汝南。不同者按郡县之名随代
分割,盖阳城旧属汝南。”张守节《正义》云:“即河南阳城也。”《辞海》
1980 年版云: 
“古县名。春秋,郑邑,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武周
改名告成。唐天祐中又改名阳邑,五代唐复改名阳城,周显德中并入登封。
旧说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即本县人。”现在的中学教科书也采用此传统
说法。但近年来,有人对此说法存疑。
王秀山同志在《光明日报》1984 年3 月21 日撰文认为:经河南有关考
古工作者几个月调查研究考证,陈涉家乡在今河南商水扶苏村。秦末陈胜假
借被秦始皇废黜的世子扶苏名义举兵,在家乡阳城陈庄修一城池(今叫扶苏
城)。《史记》载:“陈胜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盖涉筑此城。” 
宋时的《舆地纪胜》也说:“在县西二十里,秦二世时,陈涉诈称扶苏,此
城盖涉所筑。”据《商水县志》记载,秦时商水名阳城,归汝南郡辖。《大
清一统志》云:“扶苏城在商水县西廿里。”今城毗邻陈庄多陈姓。出土的
文物中有一印戳“夫胥司工”,字样清晰可见。专家辨析认为古代“夫”与
“扶”同,“胥”与“苏”通用。“司工”即“司空”,这是秦代官名。合
起来为“扶苏司空”。由此可见,陈涉当时不仅诈称公子扶苏筑城举兵,而
且己刻制官名印章。
还有一种说法:钱汉东同志在《语文教学通讯》1981 年12 期《陈涉故
里考》中指出陈涉系今安徽省宿县南湖沟人。作者曾在大泽乡实地考证。当
地姓陈氏者都认为陈涉是他们的祖先。在宿县东南有湖沟集,古称阳城,在
浍河的南岸,位于大泽乡南约60 里。陈涉、吴广等900 闾左适戍渔阳,从故
地安徽的阳城应征出发,由南向北而行,中途屯大泽乡,恰遭大雨,只好住
在大泽乡避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于是官逼民反,闾左们“揭
竿而起”,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如果陈涉确实是河南阳城人,他们
从河南出发去北京附近的渔阳,一路正是华北大平原,途中虽有山川河流, 
但不足挡道,交通还算方便。而河南阳城离大泽乡足有一千余里,古时往返
不易,加上途中限期又如此之紧,根本无须绕道大泽乡。可能是后来的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