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元传中,均不载其生卒年代,因而对郦道元一生中的重要问题一直未能得
到很好的解决。明清以来,研究《水经注》不乏其人,唯独对其作者缺少系
统的探索,以致他的生年至今还是个谜。其实搞清郦道元生年对研究他的经
历、思想、学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的人还
不多。目前各种辞书、专著、人物传记和报刊中,凡述及郦氏生年时都打上
问号,当然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国初杨守敬认为道元卒于北魏孝昌二年(526 年), 
年42,上推生于太和九年(485 年)(见《水经注疏·巨洋水》),另一种
说法认为郦道元的父亲郦范约生于北魏神麔初(428 年),男子30 而娶,10 
年而字,从而推测道元生于皇兴元年(467 年)(丁山《郦学考序目》,中
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2 年)。还有一说认为史载郦范太和中任青州刺
史时道元为总角之年,假定郦范任职于太和二年(478 年)至太和十二年(488 
年),则总角之年如在三四年,推断道元生于和平六年或皇兴元年(466—— 
467 年),如在十年左右,则生于延兴初年(472 年左右)(赵贞信《郦道元
之生卒年考》,载《禹贡》七卷一二三合期,1937 年)。也有以道元生年为
北魏皇兴三年(469 年)说(日本1955 年出版《世界历史事典》23 卷)等。
上述几种说法,以赵贞信之说在学术界几成定论,在我国的公开出版物
中有关郦道元的生年均采用此说,如《辞海》:“郦道元(466 或472?)”; 
侯仁之、黄盛章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水经注”选释的说明中:“至
于道元生在何年,史无明文,据推求或在北魏和平六年(465 年),或在延
兴二年(472 年),享年五十六岁或六十二岁。”直至1980 年赵永复发表了
《郦道元生年考》(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一文,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杨守敬谓道元卒年42 岁,上推其生年为太和九年有误。据《水经·河水
注》道元自叙太和十八年(494 年)任尚书郎,曾随高祖北巡,依杨说道元
生于太和九年,时年仅10 岁,显然是不正确的。丁山之说原系推测之词,论
据较薄弱。赵贞信之说主要的根据是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但他所考据郦
范可能任青州刺史前后达10 多年,考虑到对道元总角估计也会有出入,因
此,郦道元的生年前后就要相差更多,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够精确。文章对太
和共二十三年历任青州刺史的人逐加考证,从而确定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
为太和八年(484 年)至太和十二年(488 年)间,比赵贞信之说前后缩短七

八年,另对郦道元总角之年(古人在未成年前儿童之称谓)加以论证,据《水
经·巨洋水注》:“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以总角之年,侍节东州, 
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
歌既洽,欢情亦畅。。。”这时道元正是少年时期,杨守敬以道元总角之年
为15 岁,赵信假定为十四五岁,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但哪范任青州刺史约
4 年,因而要确定道元15 岁时是在郦范任职之初或任职之末。据《水经·灅
水注》、《魏书·穆罴传》等,道元任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 
其时间约在太和十四五年,郦道元15 岁时似在郦范任职青州之初。如在任职
青州之末,太和十五年时道元尚未成年,不可能任尚书祠部之职。据上得出
郦范在太和八年至十二年间任青州刺史,如太和八年时道元为15 岁,由此上
推,当生于皇兴四年(470 年)左右。这一说法提出了郦道元生年的确切年
代,是以前所不曾有的,但能否推翻赵贞信几十年来的传统说法,尚需经学
术界的认可。有人就不同意用总角之年用以推定郦道元的生年。陈桥驿在《郦
道元》(载《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一文中指出:郦
道元生于何年,历史上没有记载,由于“总角”一词泛指童年,并无确切的
数量概念,所以无法由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历来不少撰述,都曾引过这一
段文字(按指上文所引《水经·巨洋水注》载郦道元“总角之年”的材料) 
推测郦道元的生年,其实都并不可靠。虽然作者没有提出郦道元当生于何年, 
但显然他是不同意以上诸说中推断的观点的。由此,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
前,用确凿的证据,提出一个比较符合郦氏生年的实际情况,真正揭开1500 
多年前的谜底,恐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王天良) 
王羲之终老何处?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博采众长,精
研体势,自创妍美流变、遒逸劲健的书体,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圣”,他
在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上已日兰亭修禊时所作的《兰亭集序》,成
为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在兰亭聚合后两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即
“称病去郡”,而尽山水之游(《晋书·王羲之传》)。然而,工羲之“去
郡”以后终老何处,因史籍语焉不详,史家持论不一。
部分学者认为,王羲之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正值绍兴鉴
湖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全盛时期,其时,绍兴土地垦殖,农业发达,山青水
秀。因此王羡之被这里的山水风情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
游”的千古名句。其后,又在此任会稽内史数年,从而得以有机会尽情地享
受这里的自然美景。王羲之决心终老山阴是情理中事。王羲之七世孙、隋初
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绍兴云门山,为便于拜扫,便从永欣寺移居云门
寺(《绍兴县志》)。作为王氏后人的智永,其书艺在当时亦堪称大家,尤
其是在技法上创永字八法,对书法的贡献甚大,后人评介其书法说:“以羲
之为师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宣和书谱》卷十七)。作
为书法家的智永所祭祀的先祖当是被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无疑。智永移
居云门寺,可证王羲之终老于山阴。持异议者提出。所谓王羲之因慕稽山鉴
水而决心终老山阴,乃是臆测。因为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 
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

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就不能据此断定
其所言之墓即为王羲之之墓。
另有部分学者据宋《嘉泰会稽志》,认为王羲之非终老山阴而是在诸暨
苎萝。该志卷六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
敬所书也”。据《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
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好友,有孙绰所作之碑文,又与
正史所载相合,当属可信,况《嘉泰会稽志》是南宋著名诗人、浙东史学派
代表人物陆游主持编纂,其史学价值历来评价甚高。然而,有人认为《晋书》
所言之“王”姓者不能妄断就是王羲之,也可能是王羲之的父辈王旷、王异, 
昆弟彪之、兴之,或子侄辈徽之、越之等人,甚至包括了与王羲之“不洽” 
的王述等。总之,凡是当时与孙绰友善的王姓贵族、闻人都有可能。还有些
持王羲之生卒年为321—379 年的学者指出,孙绰早王氏9 年去世,王羲之不
至于在孙绰生前就请他为自己写好碑文。因此王羲之终老诸暨苎萝说不足
信。
近年来,倾向于终老嵊县金庭说的学者较多,学者们指出此说可信的理
由是:一、可据的史料较多。唐人裴通在《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中说:” 
(王羲之晚年)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白居易《沃洲禅记》中
载,越之金庭,“高士名人许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
《浙江通志·名胜》载:王羲之好友许询(玄度)闻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
萧山迁来嵊县与王羲之为邻,卒葬于邻金庭的孝嘉乡济庆寺。因而李白有诗
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诗中所指“王、许”该是指王羲之与许询。此外,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
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
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