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陆权强国-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新老兵编制,采取后世共和国陆军最常用的老兵带新兵的经验,虽说一定程度上略微影响到了一部分的战斗力,不过也没有下降的太过厉害!

利用这几天的时间,李汉分三班集中了手下新老共200多位军官,为他们详细的上了一堂士官课程,集合后世共和国陆军的训练之法,以及一些现代陆军的军官职能跟指挥手段,他毕竟曾经在部队服役一段时间,所以也曾上过几次这样的课程,因此却也驾轻就熟。

五天,五天的时间在不经意之间就溜走了,李汉渡过了他来到这个年代后最轻松却又紧张的一段时间,朝廷对于湖北的食盐封锁已经展开,四川总督端方已经下令盐都自贡所产之盐不得入楚,两淮盐井就更不用说了。初时几日,省内百姓还能凭借着存盐熬上一段时间,不过谁也不敢确定战事要到何时才能结束。

因此,就在他攻陷了应城县的第三天,雇佣了更多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加上原本隶属官服的苦工之后,县内的各盐井重新开始练起了盐来,由于他下了死命令将所有膏矿封存蓄水改为练盐,加上以每天100文钱的待遇招募了大量的工人,结果复工之后的第一天就出产了200多担盐(约10吨),其后几天更是一度突破350担的产量,最后稳定在了日产300担上下,加上县内其余各处的产量,几日县内便生产了近百吨食盐之多,运抵鄂中各县之后纷纷遭遇百姓抢购,令之前从他手中购买去了一些矿井的盐商大赚了一笔,受此刺激之后,又有不少德安府内的商贾涌至应城,即便他稍微提高了一些价格之后,短短三日之内还是又有四十多处矿井被卖了出去,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县内的产盐量还能再提一些。

因为出卖矿井还引起了张梅生等人的不理解,不过李汉倒是没多与他们解释,这事也解释不清楚,他总不能去告诉他们,这应城真正的宝贝并不是这些贫盐矿井而是县内他命人圈下之后归入自己名下的数块荒凉之地,便是他真告诉了他们这地下几百米处埋藏了数百亿吨的优质岩盐,以后世十几亿的人口一年七八百万吨的食盐消耗也可支撑四千年之久,所以对于手上的这些膏矿、盐井他都不甚看重,还不如尽快出手卖去,借洋人之手购入西方的先进钻机等机械、尽快开采他所占去的富盐矿来的更好一些。

不过,因为这一番动作太大,结果不仅旁边因为他的‘不听话’而变得不耐的‘副都督’注意到了他,武昌甚至专门发出了一封电报询问其事,然后一天之内连下四道命令命其尽快运盐南下自鄂东地区,可见鄂东地区对盐之需,不过这些都被他暂时压了下来。

鄂中军政府组建迫在眉睫,不提他并不相熟的刘英这段时间都对他指手画脚,甚至武昌军政府最近对待他的口气也越发的强硬了起来。

因为前期准备充足,这几日革命军竟将来袭之军阻于三镇之外,甚至几度击溃北洋精锐,也难怪底气充足了许多的军政府会如此做派,李汉心中明白,以军政府历史上的表现来看,一旦解除了清军之围,下一步恐怕就要轮到他这个冒然误入又不甚听从管教的半路出家的革命者遭殃了!

这几日李东来多番打探之后,倒是搞到了那京山刘英的详细情报,原来这位富庶人家出身的革命者还真不是个一般人物,他不但家中富庶、更是筹备组建了共进会的元老重臣,并与京山县内的大多数乡绅人士交好,手下不但人才济济、还在举义之前就掌握了一支千人武装,武昌起义之前乃是城内的革命党最强势力,更有相传他与同盟会巨头—黄兴相交莫逆,也难怪早在武昌起义之前就被‘湖北副都督兼第二镇统制’负责节制整个汉水流域,若是没有李汉的话,想必最多十日他必能掌握了鄂中地区,难怪人家如此自傲。

军政府的大旗李汉暂时还不想放弃了,虽说对于与他相邻的刘英不甚在意,不过他还是命方才刚刚完成了整编的第二标立刻出兵占领了武备早就形同虚构的天门、仙桃、潜江等地,又命刚刚回师安陆的第三镇强攻下了随州、广水之后就地布防,兵锋止停在了武胜关前50里外,不但吞下了鄂中大部,还将触手伸向了鄂西、鄂北,更是打通了眼下急需的水运通道。借此良机,经过张梅生的指点之后,第一镇正式打出了‘鄂中革命军分政府’之名,由他本人担任军政府总指挥并兼任第一镇统制,随着卡尔承诺的第二批约一个师的装备的货船到来,李汉委托其回航之时为武昌那边捎带走了一百担的食盐,又派上几名善辩之人跟随,想必能够暂时稳住了武昌那边。

忙活完了成立‘鄂中革命军分政府’之后,李汉终于能够腾出神来,关心外面的情况了!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97章 惊慌

硝烟散去后,王福来到刚才爆炸的地方一看,地上泥土翻飞,炸出了一个小坑,旁边放着的木板上赫然插着数块大小差不多的弹片,王福用力拨了数下,不但没有拨出来,反而将手指割破了一点。

“哎呀,皇上,你的手。”田成大叫起来。

王福掏出手帕,随手将血迹擦掉:“没事,朕没有这么娇贵,嘿嘿,不错,不错。”

这个小坑不算什么,关键是这些飞起来的弹片,如果弹射到人身上,绝对是一射一个窟窿,一颗手雷根据上面刻下的线条,一爆炸就可以分解成二十多片弹片,如果往密聚的人群一丢,炸死四五个人没有问题。

“陈爱卿,这种手雷每日能产多少?”

“回皇上,只要原料充足,每日可生产八百至一千枚”

“太少。”王福摇了摇头,五万禁卫军,如果以一场战役每人消耗五枚手雷的话,就需要二十五万枚,照这个产量,差不多需要一年生产才刚够禁卫军打一场大战的消耗,何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其他军队也可以配备,至少黄得功、李成栋、李本深这些一线将领的军队都可以配一部分。

在陈瑞看来,每日八百到一千枚的产量已经是很可观了,而且这还是采取了流水线生产的缘故,没想到皇帝还嫌少。

陈瑞只好苦笑:“皇上,不想再提升了,再提升,子弹的火药用量就不足了。”

火药的原料只有三样,偏偏除了木炭,其余两样中原的产量都不足,硝石还好点,四川,云南都有大量矿产,主要是道路难运,实在不行,还可以发动百姓到自家老屋,粪池墙壁上收集,只是硫磺需要大量从琉球运过来,朝廷一下子又是大量制造火枪,又是要大量造手雷,其中硝石、硫磺两样供应自然跟不上。

“不足,不足那就买,不管需要多少银子,军器局都需要保持火药的充足供应。”王福重重的道。

“是,皇上,只有原料跟得上,臣可以将手雷的生产扩大到三千枚。”

三千枚,一月就是九万枚,王福点了点头,这个产量还差不多,不过,心中又有一层忧虑升起来,硫磺的来源大部分是琉球,眼下琉球尚是大明藩属,倒不虑琉球不卖硝石给大明,只是这条航线却掌握在郑芝龙手里,只要郑芝龙将航线一掐,没有硫磺,最多的火枪,火炮也会变成废物。

不过,眼下尚不是对付郑芝龙的时候,只要朝廷没有完全失败,郑芝龙注定只会投机,掐断供应朝廷的硫磺,郑芝龙应该没有这个胆量,只是无论如何,郑芝龙这支舰队,早晚还是要掌握在朝廷手中才行。

“地雷如何?”

陈瑞脸上有点郝然:“回皇上,地雷还是没有进展。”

地雷不象手雷可以在空中爆炸,要埋在土里,还有一层泥土阻挡,爆炸威力不足,即使是弹片飞出来也难予伤到骑手,至于引爆的方式早就多种多样了,也不需要改进。

有手雷已经不错了,除非能做出苦味酸或者硝化甘油,地雷才有用武之地,这些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王福将上面的念头抛开,继续跟着陈瑞等人在军器局参观,此刻军器局的生产并没有停,各种叮叮当当的响声传到众人耳朵中,自从开始标准化生产后,整个军器局也来了个大变样,原先各行其事的做法全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归化区,生产枪托的生产枪托,生产枪管的生产枪管,生产各种附件的生产附件……

一队队工人做着同样一个动作,不得不说,这样会产生一种整体的美感,偷懒的现象也减少了很多,当然,这也和前一段日子提高了工匠的待遇有关,虽然只是惠及到工作了三十年的工匠,不过,总算给他们看到了一些希望,何况这些已工作了三十年的工匠在年轻人当中威信不小,提高了他们的待遇,自然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