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锋-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大明朝廷又以辽东经略孙承宗胆小怯战,徒拥大军却坐失战机,致使后金大败蒙古为由,派人前往辽东问罪。孙承宗大怒,指出明明是朝廷不许他发兵北上,才使得后金能够趁机大败蒙古,故拒不认罪,并上书天启帝,称阉党误国,请杀魏忠贤及一干奸佞。魏忠贤提前得知消息,既惊且惧,深恐孙承宗大怒之下会提兵清君侧,频频向天启皇帝哭诉,并一再诬告孙承宗有拥兵自重之嫌,最终。逼得孙承宗愤而辞官。

孙承宗辞官之后,大明朝廷以兵部尚书高第经略辽东。高第一到山海关,便声称后金势大,下檄山海总兵马世龙,令弃关外城堡,尽撤关外戍兵。意图弃守关外疆土。退保山海关。其人不谋进取、只图守关的消极防御策略,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一片反对的声浪。可惜,高第投靠魏忠贤,在朝中后台强大,不但执意要撤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而且还传檄,要求撤下宁(远)前(屯)路的防备。对此,因未能帮助齐赛诺延打败后金大军,反而败逃南归。故而被贬为宁前道的袁祟焕拒不执行,表示自己身卧宁远,即便独座孤城。也绝不后撤。高第无可奈何,只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屯民入关,抛弃粮谷十万余石。这次不战而退,闹得军心不振,民怨沸腾,背乡离井,死亡塞路,哭声震野。

而高第的消极策略也引起了皇太极的野心。

就在孙承宗辞官之后的第二年。皇太极正式改元天聪,并亲提满蒙大军十一万,号称二十万,兵分两路,进犯宁远。袁祟焕率领一万守军死守城池,双方在宁远城下激战二十余日,袁祟焕又得到了满桂、祖大寿等人的援兵,最终,后金军因急切难下。伤亡过重,被迫转攻锦州。然而,锦州之战,后金依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皇太极虽心有不甘,也不得不在代善等人地劝导下撤兵回国。

宁锦大战,袁祟焕与一干将领力保两城不失,终于立下了赫赫功劳。但不算主战场的觉华岛却被后金攻克,岛上明军七千余名和商民七千余丁口被后金军屠杀;粮料八万余石和船两千余艘都被后金军焚毁。

之后,为表示自己与大明斗争的决心。皇太极将都城西移。迁往沈阳。

“长白山、兴开湖……”

天聪二年,秋。

亚洲东北部的某个被两座巨大的山脉夹在中间的所谓“盆地”中。楚钟南坐在粗制地椅子上,捋着胡子翻看着手下经过两年的测绘而成的地图,还有那位朝鲜的咸兴庶尹宋景一所赠送的一幅并不完整的奴儿干都司地图,微微地叹了一口气。长白山就不用说了,这座山脉绵延几千里,可说得上是东三省之中最大的山脉,整个东三省的东部几乎都在这座山脉的覆盖之下。当初,他带领几百人,光是在这条山脉靠西地威虎岭一带穿梭,就足足耗掉了将近两个月的功夫才到达靠北的黑龙江流域。而西部地山岭还不算最高、最难走的,主山脉还在东面,几乎都是海拔一千米以上。所以,有了这条巨大山脉的阻隔,后金就算知道了他们的存在,想派大军来剿灭他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就算是朝鲜交界的一些地方地势并不高,也依然有着不少的山脉阻隔,想从那里过来,也非常的不容易而且,根据奴儿干都司地图,后金军就是不想横翻长白山,而是打算北面绕道来攻击他也不可能。因为,从北面走的话,大军也只有顺着松花江才能绕过那一道道地山脉。可这还不算,这块被他命名为“小北大荒”的盆地北面,还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兴开湖的湖水不深,两年来,他们所探得的最深处也不过才刚刚三丈多点儿,大多数也不过才一丈多深,而且极不均匀,先不说这种深度的湖水适不适合大规模的行船,女真人又什么时候动过水师了?所以,后金大军想要过来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太低。而兴开湖并不是北面唯一的一道防线,湖地北面还有一道山脉,几乎将整个湖的北面完全遮盖了起来。而那道山脉,根据深入的调查,好像是叫做“完达山”!

“完达山……”

楚钟南想起了以前喝过地盒装牛奶。只是那玩意儿对现在地他来说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地美味了。

“师傅。在吗?”

“进来!”

新地定居点距离海边很近。两年前刚刚登岸地时候。楚钟南一行基于随身携带地物资过于稀少。而沿海却物产丰富。所以。为了糊口。不得不这样选择。而且。他们当时也确实不敢轻易深入这个盆地之中。生怕遇到什么传说中地“生女真”之类。而随着时间地延长。临时地定居点也成了一片小镇地模样。楚钟南还取了个名字:渡海镇!

“师傅。”小镇地样式跟楚钟南当初在格勒珠尔根附近所营造地那个寨子差不多。只是因为没什么可防御地。寨墙基本成了摆设。只是在每年夏秋两季地时候起到一点儿防御台风地作用。楚钟南地住处在寨子中央靠北。房子全部由结实地原木为骨架。外面糊以厚厚地红泥。虽然粗糙。但也坚固温暖。随着他地吩咐。一个小脑袋伸了进来。那是一个小小子。约摸十二三岁。模样儿倒不见得怎么样俊秀。就是一双眼睛非常晶亮。带着整个人都显得很是灵动;“师傅。执事扩大会马上就开了。你怎么还这么稳得住呀?”

“回味往事呢。”楚钟南伸了个懒腰。随手从面前那与其说是“办公桌”,还不如说是剁肉板的桌子拿起一个本本儿,站了起来:“走吧!”

“我给您带路。”小家伙把房门推的大开。笑嘻嘻地说道。

“这么殷勤?”楚钟南走过去,顺手拍了拍这小子的脑门儿,“今个儿师傅这儿可没蜂蜜给你!”

“谁说要蜂蜜了?我爷爷说了,有事弟子服其劳!您可是我师傅,殷勤点儿是应该的。”小家伙笑道。

“呵呵……”楚钟南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又轻轻拍了拍这小家伙的脑袋,牵着向外走去。房门也没锁……到目前为止,这寨子里还真没出过小偷小摸地事情。

渡海镇中央是一间四面不靠的平房。平房为长方形,南北走向,四面都开了门儿。里面的空间不小,足有两三百平米,中间摆着一张长方形地桌子,按照楚钟南亲定的计量单位,桌子足有十几米长,两米宽,东西两侧密密麻麻的全是座位。

楚钟南从北门儿走进来的时候。正坐在里面的大约一百号人纷纷站了起来。坐在右侧第二位置的王亨九看到自己的孙儿紧紧跟在楚钟南身后,脸上不自觉地带起了微笑。甚至于,这老家伙还颇为得意地瞟了一眼在他对面那排第一位的刘德正。只是刘德正的眼睛根本就不在这一边儿,他这个“媚眼”算是白抛了。

“大家都到齐了没有?”

楚钟南没跟谁废话,走到桌子北端那个最大地座位上坐正,示意所有人都坐下之后,便又开口问道。

“大人您放心,十六位执事跟副执事,还有八十三位组长。全都到了!”听到楚钟南的问话。刘德正开口答道。

“那就好。咱们开始吧。”楚钟南看了看众人,随手把王亨九的孙儿。也就是他的那个弟子王禄儿牵了过来,“你担任本次会议的书记官,负责记录!”

“我?”王禄儿一怔,禁不住指了指自己的鼻子。

“做不来?”

“谁说的?我写字可快了!”王禄儿脖子一昂,走到自己爷爷身边儿,一屁股就坐上了那空着的第一把椅子,又伸手紧紧地攥住面前的羽毛笔,一脸正气地看向对面,连旁边自己爷爷那快要乐呵得连眼睛都看不到地老脸都没注意到。

“经过统计,这两年来,咱们一共开垦出了三万一千六百亩土地,全部都是良田。只是因为人手以及粮种的问题,目前总共只种植了一万三千亩……”看到王禄儿已经就位,楚钟南拿出自己的那个本子开始宣读,“此外,两年来,大家还通过自力更生,制造大型渔船十艘,建立了三个养殖场。养殖场现在共有野猪四十三头,驼鹿七十一头,梅花鹿一百三十二头。另外,还有养蜂场,只是规模还小,只有十几箱,今年产蜜也不过三四担。所以,养蜂场目前大家先不用计算,还是先把田地和三个养殖场分了吧。”

“大人,老夫有点儿意见!”楚钟南话音刚落,王亨九立刻就发言说道。

“王夫子你说就是。咱们这是民主集中制。不是一言堂。不管谁有意见,都可以提!”楚钟南微笑着说道。他从没有把小北荒当成自己可以立足的地方。毕竟,这里虽然隐蔽,但并不是没有人知道。朝鲜咸镜道那边儿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