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锋-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楚钟南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只是这一回,他恐怕要撑着了。”大臣希福有些不爽地看了一眼可以站在御案旁边的范文程,但这种不爽很快就被喜悦所代替。

“皇上,奴才请率军出战。”贝子尼堪看看左右,急呼呼地抱拳叫道。这段时间,凡是有向鸭绿江西岸派兵的事情,许多八旗贵冑都是很不乐意,因为现在谁都知道,小北荒的兵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不管是谁出兵,都要付出代价,说不定还要承受战败的责任。可现在不一样了,八旗的老冤家,那什么第四方面军居然想跟朝鲜人动手了。两面受敌本就兵家大忌,何况,那朝鲜虽然好对付,却并不是好收服的。尼堪相信,自己如果可以出兵,所遇到的阻力肯定会远远小于先前,说不定,他还能一举打过鸭绿江。

“听说那边现在可还有天花呢。”额附扬古利不屑地看了尼堪一眼,冷笑道。

“天花?嘿嘿,那不过是个唬人的玩意儿。尼堪你要是害怕,不如让我去。”贝子谭泰也跟在扬古利身后对尼堪笑道。自从济尔哈朗、代善等人先后出事,八旗内部大将奇缺,皇太极不得不火线提拔了一批。扬古利和谭泰就是这样被提拔起来的。当然,在此之前,两人在正黄旗内就颇有勇武之名。

“哼,谁说怕了?谭泰你莫不是说的自己的心里话吧?”尼堪反讽道。

“好了,现在不是出兵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好抢的?”多尔衮站在前面出声斥道。

“不出兵?”众人都是一怔。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出兵,难道等着让小北荒把朝鲜占了?

“十四弟所言不错,此时确实不宜出兵。不仅如此,我们反而还应该在鸭绿江畔撤回部分兵马。”皇太极满意地看了多尔衮一眼,笑道。

“皇上,这是为何?”谭泰急问道。

“皇上让你们多读些兵书,你们平时都在做什么?”多尔衮不悦地瞪了谭泰一眼,他跟皇太极不一样。皇太极是大汗,是皇帝,地位是整个大清最高的,纵然眼线众多,也很难知道底下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可他不一样,原先,他们兄弟几个为了彻底掌握正白旗,跟旗下大大小小的将领都有过很多的交往。所以,对八旗各部,尤其是两黄旗麾下的许多将领的情况知道不少。

这个谭泰虽然作战勇猛,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欺上瞒下,口蜜腹剑的事儿没少干,仗着家族强盛和皇太极的宠幸,有时候甚至连宗室的人都敢欺负。只是这家伙聪明,不能惹的绝不招惹,反而还挺知道讨好,再加上家族势力不小,也没人敢找他的麻烦。

“读那些汉人的兵书有什么用?”谭泰有些不服,“那些明军的将领个个都能把兵书背得顶呱呱,不照样还是被咱们打得落花流水?”

“你年纪轻轻,怎么脑袋里装的尽是些老黄历?不懂兵法,那为什么那楚钟南凭着区区一个小北荒就让咱们束手无策?”多尔衮反问道。

“这……”

“睿亲王说的很有道理。打仗,光靠武勇是不行的。谭泰,您回去要多读读兵书,汉人还是有很多非常不错的好东西的。”皇太极在上面提点了爱将两句,却是把多尔衮后面的话给拦了下来。

“奴才遵旨!”多尔衮因为刚刚从关内打了大胜仗回来,再加上皇太极也在把他向上捧,在八旗中的威望日盛,谭泰自知不占理,也不敢像对付其他人那样胡搅蛮缠。这可是取死之道。

“汉人有句话说的好,‘蚌相争,渔翁得利’。只是,渔翁想得利,也得让那蚌争上一段时间才行,要不然,这猎物可能就跑了。所以,这一次咱们就看着小北荒跟朝鲜内讧。不过,凡事总也得有个准备。”皇太极话音一转,“尼堪!”

“奴才在!”尼堪得意地扫了一眼谭泰,兴冲冲地站了出来。

“你率本部兵马,进驻海州,随时待命。”

“奴才遵旨!”

“扬古利,你去凤凰城!”

“遵旨!”

……

接连派出了七八员大将,把这些人的兵马都安置在了沈阳到鸭绿江的中央地带,皇太极又把目光看向了多尔衮:

“十四弟,你曾两次攻入朝鲜,大名可止小儿夜啼,朕便以你为奉命大将军,总领各部兵马。看准时机,攻入朝鲜!”

“遵旨!”

第二卷 东北三国志 第一百七十二章 战役代号:土改

说人命关天,可是,站在几个国家的立场上,一条人是一个地主的命,也只能算是一条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件小事最好居然发展到了几个国家同时暗流涌动的地步。而在这件事上,小北荒可谓是始作俑者,也是最为难的人之一。因为,一旦操作不好,他们在朝鲜的根据地就很有可能会失去,多年的战斗成果也会毁于一旦。然而,真要论起来,最最为难的却还不是小北荒。而是朝鲜。

朝鲜国王李倧其实压根儿就不想打。他依然觉得,第四方面军那样教导整编部队的朝鲜士兵只是为了取得这些士兵的信任,进而把这两万人从朝鲜的手里抠走。毕竟,小北荒只有那么大,人也只有那么多,面对大清这样的一个强国,兵力太少也很难抵挡。而李倧的想法在朝鲜内部,尤其是高层也颇有市场。这些人身处高位,当然明白自己的国家看上去不小,其实却是弱不禁风,根本就禁不住别人的三两下。要不然,当年多尔怎么可能仅凭千余人就直接打到了定州?可是,有时候,上层人物的清醒是不管用的。

朝鲜历来自诩“小中华”,推樂儒学。士子虽然远不及中国多,但也占着相当的数量。这些士子分成多个派别,曾经有过几次的争斗,甚至还曾直接影响过朝鲜国王的更替。可是,这些平时只知道读什么四书五经,争论所谓的“正统”、“夷狄”之分的家伙懂什么?他们倒是知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可从整编部队里传出去的那些话他们根本就懒得探讨,从字面上的意思,便直接认定是小北荒意图篡夺朝鲜,毁坏朝鲜的“礼乐传承”。之后,打定主意的士人们气势汹汹地把自己的意思反映到了上层。而做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士绅们,自然对把自己这一阶层当作国家动乱之源的小北荒恨之入骨,更是咬牙切齿地要求国家出兵“平叛”。

这场乱局虽然曾随着楚钟南亲赴朝鲜这一消息的传播而平静了一段时间,可是,看到楚钟南并不是像预料的那样到汉城向朝鲜国王陪罪,只是到了义州便没了声息接着,第四方面军和朝鲜的整编部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作战。而这样一来,不管是谁,都再没有能力让这一切停止下来。

朝鲜国王下令在全国紧急召集军队,准备抵御小北荒的倒戈。同时,枕戈待旦的清军听到楚钟南亲自赶赴朝鲜的消息后,主帅多尔衮差点儿就没坐住,险些立刻就把全军拉到鸭绿江边上。虽然最后强忍住了这一冲动,他还是飞快地把消息传到了皇太极的耳朵里。接着,大清皇帝亲自率领增援部队赶到了多尔衮军中,接掌了整支大军。

……

“第三方面军已经全部到位。主力集中在旅顺和南关岭,战船已经铺满鸭绿江出海口一带,绝不会让清兵越雷池一步。”楚钟南在十多年里头一次亲自出战。虽然许多小北荒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大的战术素养并不高,可没人能劝得住,也只有全力配合。这一次,对待朝鲜的战斗并不需要多么担心,大家也都没把这拥有“三千里河山”的所谓大国放在眼里。关键是在跟朝鲜开战的时候,后方的大清会有什么作为。所以,刚刚投靠小北荒没多久的第三方面军被赋予了重任,他们的任务就是一条,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后果的把清军任何妄图越过鸭绿江的行动粉碎,为此,沃尔姆斯等军委成员甚至同意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旅顺基地。

“不用那么担心,只要我们在江水结冰之前把朝鲜打败,清军纵然再厉害,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无能为力。”楚钟南有些受伤。他也是刚到。渡海城的那帮家伙根本就不同意他亲自过来,武装部的那个混球差点儿从法院搞来了什么禁闭令,要软禁了他。而好不容易把那些“文官”搞掂,带着一大帮将领来到义州之后,这些丘八居然愣是不许他插手指挥。理由十分简单,那些人说他是战略上的巨人,战术上的矮子!意思很简单,他躲后边儿就行了。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鸭绿江虽然宽广,但也并不是不能强渡通过。虽然我们也认为在我们跟朝鲜分出胜负之前,清军不太可能会有其他的动向,可谁也不能保证一切都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