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家姓谱-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8、况

始祖:神农。初祖:况长宁,三国蜀臣。历史名人:明臣况文、况叔祺、况真、况暹等。

姓氏源流:况(Kuàng况)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称为况氏。后来改为况,称况氏。

2、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据《蜀志》载:“汉有况长宁。”他的后代就沿袭况姓,称为况氏。

3、出自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汉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时,多出现在江西,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况长宁、黄钟(况钟)。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我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我国的况氏家族,主要有二支源流组成。一支是“以王父字为氏”,这支况氏发祥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国时期蜀汉名人况长宁的后裔,故况长宁就是蜀地况姓的始祖。始于四川的况氏,到元、明之际,却大量出现于江西省境内,并且以江西为中心。还有一支则是“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记载,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被称为千古良吏的典范的苏州知府况钟,本来不姓况,是由黄姓改成的,这样看来他就是另一支况姓子孙的祖宗。

二、迁徙分布:况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新编况氏族谱》(续民国《续江西谱》)记载,况姓始于周朝始祖受封于况,以封为姓。封地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代以封地名为氏姓,称况氏。另一支况姓起源于三国时候,有个名人叫况长宁,他就是况姓的始祖。况长宁是四川人,所以见于古书记载的况姓,起先都见于四川,而到了元朝,明朝时候,况姓有许多见于江西了,说明有一支况姓由四川迁居到了江西。那时江西也是个文人墨客集萃之地,况逵、况文、况真、等人,就是江西的才学出众之人。现况姓主要分布在江西上高县、高安市,靖安县。况姓另外一支来源是;是我国古代三大清官之一,况钟,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况钟本姓为黄,是后来才该为姓况的。从况逵、况文、况真、况暹、况叔祺等名士的事迹,便可以一目了然。这个以江西为中心的名姓,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又增添了新的血液,这就是黄氏的易姓。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我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况姓望出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三、历史名人:况钟:即黄钟(1383—1443),字伯律,靖安人。明成祖时出任苏州知府,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为政务锄豪强,植良弱,举利除害,不遗余力,甚称良吏,与海瑞齐名。后来他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主动向朝迁上表乞留,因此,皇帝特诏留任。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皇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况叔其:明朝浙江人,嘉靖年间对古代的文字、器物、制度等等都有研究,他做官不忘学问,读遍这方面的古书,又拜访了不少收藏家,见到不少古代器物,再结合书本,写成了一本名著叫《考古辞宗》。况周颐:字夔笙,号蕙风,原名周仪,广西省临桂人。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著有《蕙风词话》等。

四、郡望堂号1、郡望:九江郡:九江秦属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汉为柴桑、浔阳两县地。晋置江州,隋改九江郡。唐复江州,宋因之。明、清均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后至明、清,县治德化,1913年改为九江县。1917年设市。2、堂号:(缺)

况姓与匡、邝、夼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9、申

始祖:神农后人申徒狄。

历史名人:战国韩相申不害;汉博士申公(培);明臣申用懋;明医学家申相;清诗人申涵光等。申氏出自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孙后裔传到上古周朝时,出现了一个叫做申吕的,被周王封于申(在今河北南阳市北),随后不久就建立了申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以申氏为姓。

姓氏源流: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所载,商末时,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境),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

3、炎帝后人吕封于申地,这个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带,今黄浦江就叫申江(战国时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这是后来的事了),称为申吕。申吕建立申国,为伯爵,称申伯吕。后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申姓:①明时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②清满洲八旗姓申佳氏后改单姓申;彝族阿牛氏,汉姓为申。③今满、蒙古、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西)君长子,炎帝之后。父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举兵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严辞拒之,后经牧野之战,商纣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避逃到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建立申国。春秋初,申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申姓。他们尊伯夷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发祥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春秋初期,申国很快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很快纷纷以国为氏而姓申了。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代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春秋战国期间,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国,表明当时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西汉时,申姓名人依旧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栎阳(今江苏省溧阳)人申砀,苍梧(今属广西)人申朔,表明此际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国南端——广西。此期至东汉,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姓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姓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姓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姓的发展。隋唐之际,申姓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国到两宋,申姓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姓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清初,闽、粤一带的申姓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姓迁入东北。如今,申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姓约占全国汉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三、历史名人——

申伯: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