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家姓谱-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郡望堂号。1、堂号: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2、郡望: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河间郡: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历史名人——

卢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植:今河北省涿州人,东汉官吏、学者,通古今学,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董卓专权用事,议谋废立,众皆唯唯,植独抗论。

卢循: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东晋大将,为士族出身。

卢辩: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南北朝时北周大将,北周世宗死时,官至大将军。

卢群:范阳(今北京市)人,唐代兵部郎中,以劲正闻,官至郑滑节度使,卢群为范阳名门望族之一。

卢纶: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人,唐代诗人,所作诗歌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遗有《卢纶集》。

卢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挚: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仝:范阳人,苦读书,不愿出仕,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好饮茶,为茶歌。

卢鸿:河北省涿州人,唐朝画家,博学,嵩山隐士,拒绝出仕,工籀书,擅山水树石。

卢挚:河北省涿州人,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卢坤:河北省涿县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道光初年历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1834年,英军兵舰侵入虎门,被其驱逐。

卢思道:隋代散骑侍郎,隋文帝驾崩,写挽歌八首,时称“八米卢郎”。

卢照邻:幽州范阳人,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祖皋:浙江省永嘉人,宋代诗人,庆元进士,工乐府,词风朴素,意境清远,有《蒲江集》。

卢象升:江苏省宜兴人,明代抗清名将,清兵三路南下,他孤军奋战,战死沙场。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贤拔: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卢戆章:原名担,字雪樵,感化里古屿保古庄村人。县考名列前茅,府试却落第,从此不人科场。当时,“欧化东渐”,卢戆章参与基督教活动,受西方文化影响尤深。这使他与科举制度进一步决裂。他说“求学期于济世,寻章摘句胡为哉?”同治十三年(1874年),卢戆章往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文。光绪四年(1878年)回到厦门,住在鼓浪屿日光岩下,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的聘请,助译《英华字典》。由于他兼通英语华语,所以中外人士都奉他为师。

卢永祥:原名卢振河,字子嘉。济阳人。皖系军阀。幼时家贫,1890年投军。189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淮军队官,后任武卫右军管带、山东武卫右军先锋队右营帮带、北洋二十镇协统。因镇压滦州起义军有功,先后加记名总兵、提督、副都统军衔。历任陆军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第三镇第五协统领。中华民国成立后,任陆军第十师师长,淞沪护军副使和护军使,会办江苏军务,浙江督军等职。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男爵,袁死后归入皖系。1924年与江苏督军齐燮元因争夺上海,发生“江浙战争”,任浙沪联军总司令。兵败后逃往日本。段祺瑞当政后被任命为江苏宣抚使。曾出资为家乡建小学、印县志等。1933年病死于天津。

卢嘉锡:福建省厦门市人,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结晶、新材料的研究中,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卢嘉锡不到40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1981年荣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卢姓与路、陆、鲁、鹿、芦、潞、逯、蓼姓是八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9、宗

始祖:神农后裔羲和、羲仲、和叔、和仲、尧臣,始称四岳。历史名人:唐僧宗亮、宗哲、宗密;王氏僧宗季;宋僧宗杲、宗满、宗显;元僧宗衍;明僧宗林、宗防、宗净;唐臣宗楚荣;宋将宗泽;明文学家宗臣等。

姓氏起源:

1、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在鲁国作官,其孙宗伯被三郄所害,宗伯之子州犁逃到了楚国,他的小儿子连,迁居于南阳,便以祖父之字为姓,也称宗氏。

3、春秋时有偃姓宗国(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宗子的后代也称宗氏。

郡望:1、京兆: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2、河东郡:秦始皇时置。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忠简堂:宋朝时抗金名将宗泽,文武全才,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金人呼为“宗爷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临终时,还三呼“渡河”(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谥“忠简”。

迁徙分布: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宗姓与鬃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0、丁

始祖:神农后裔,姜尚子伋,溢号丁公。历史名人;三国吴将丁奉;宋道士丁野云;明将丁国珍;清臣丁汝昌,丁宝祯等。

姓氏源流: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①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②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③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④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⑤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