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家姓谱-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名人:唐道士闾丘方远;唐诗人闾丘均;宋名士闾丘孝终;宋臣闾丘观等。

姓氏源流:闾丘(Lǘqiū闾丘)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在邾国(在今山东省邹县境内)有一个地方叫闾丘邑,居住在那里的人以邑名为姓,称为闾丘氏。

2、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闾丘婴,他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名字命姓,称闾丘氏。

得姓始祖:闾丘婴。闾丘是春秋时邾国的一个地名,那时有个贵族被封在这里做首领,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而有一本古书叫《尚友录》,说是因为邾国一个叫闾丘的贵族被封到那里,他的家族昌盛起来,便形成了闾丘姓。那地方在现今山东省邹县一带。后来邾国被吞并时,闾丘的公族逃到齐国去所以春秋时期齐国出了个名人叫闾丘婴。闾丘婴成为齐国的名人,他的家庭自然又昌盛起来,然闾丘婴的后代都不忘他们原来是邾国的贵族,所以这个家族在家谱上写堂号就写成“邾郡”。邾国是被楚国并吞的,楚国在春秋时很强大,而邾国是个小国,那时周朝朝廷已经管不了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诸侯国的事,只好听之任之。闾丘氏后人奉闾丘婴为闾丘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闾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尚友录》上的记载“邾国闾丘氏食邑于此”,说明闾丘是“以邑为氏”的。闾丘,原来是春秋时邾国的一个地名。当时在周天子统治的封建制度之下,有人被封食采于此,所以,这一家族的后代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闾丘。另外,《世本》上指出,齐国的闾丘婴之后世子孙,也以“闾丘”为姓,称为闾丘氏。得姓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古代邾国的位置在今山东省邹县的东南。望族居顿丘郡(今河北省清丰县西南)。闾丘这个复姓确实不大常见。2003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台的闾丘露薇闯进巴格达,给媒体界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她已和央视的水均益等人一起平安撤到了叙利亚,路上曾遇到澳大利亚的兵哥,多番盘问,幸无大碍,只是不许她拍摄沿途所见,令做新闻的她万分遗憾。有人问,闾丘这个姓怎么那么怪?关于这个问题,2001年11月29日闾丘露薇在网上聊天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典型的上海人,上海出生,上海长大,在上海读完大学”,但是,“很多很多的人都和我说,说我不像上海人”。其实,我的“骨子里还是上海人”。“在香港有很多人都叫我闾太,闾丘是一个复姓,也是一个很古的姓,为了这个姓我自己也去考查过,发现这个姓还是蛮有来历的。这个姓从小学到现在其实也带来很多好处,因为这个名字实在是太特别了,所以很多人看一眼就能够记得住,就算记不住,就说那个四个字的名字的人,名字特别有时候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三、历史名人——

闾丘观:宋代名将,浙江省丽水人。靖康初,率部到婺州,及还,遇高宗渡江,领兵勤王,官至武翼大夫。

闾丘昕:字逢辰,宋代吏部侍郎,浙江省丽水人。举进士入仕,为义乌令,政绩卓著,历监察御史。

闾丘宾用:宋代孝廉,隐居吴市,靠耕种赡养双亲。为人正廉不污,好学能诗,好吟咏。

闾丘方远: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省)人,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据称得真文秘诀。方远在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名之曰《太平经钞》。唐景福二年(893年),钱塘彭城王钱霮笼络高道,访方远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居之。钱霮在所撰《天柱观记》中,赞扬方远‘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昭宗李晔降诏褒异,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由是显闻吴楚。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广平程紫霄,应召于秦宫,新安聂师道行教于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太平经钞》,作为一部较完好的《太平经》节钞本,在《太平经》已经严重散失之后,还能大体上显其原貌。

闾丘孝终,字公显,苏州人,曾在黄州任太守。其时,苏东坡在京城做官,因写诗讪谤朝政,贬到黄州去任团练副使。苏东坡到黄州以后,在闾丘孝终手下任职。闾丘孝终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知道苏轼才高八斗,是个饱学之士,并没有打击、排挤他,而是很敬重他,凡有宴会,总要请苏轼一起出席。闾丘孝终在黄州筑栖霞楼,邀请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苏轼也常常与会。由此,苏轼与闾丘孝终交往甚密,友谊深厚。苏轼官余之暇,在黄州东坡找一块空地,莳花种菜,以作消遣,由此自号“东坡居士”。后来,闾丘孝终辞官回苏,居住在一条小巷里,小巷之名即用他的姓氏命名,称“闾丘坊”。此巷名至今仍用,位于人民路因果巷北。再说虎丘,虎丘是苏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不仅有春秋时期吴王的遗迹,风景也十分美好。史书上赞为“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苏轼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借以激发诗兴。他到苏州游过虎丘以后,被虎丘优美的风景所吸引,所陶醉。他写过一首《虎丘诗》,长达二十八行,有句云:“入门无平地,石路穿细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极力赞美虎丘之幽美。

四、郡望堂号1、郡望:顿丘郡:汉置顿丘县,在今河南清丰西南。晋以此为顿丘郡治所。北齐废顿丘郡。唐五代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邾国:即邹,古国名。楚灭邾,迁其君于今湖北省黄冈,遂称其地为邾。秦在此设邾县,东晋末废。

2、堂号:闾丘姓的主要堂号有:“邾郡堂”等。

正文 中华百家姓谱81——85、

81、冷

冷(Lěng)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2、源于上古,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泠又写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3、出自小数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迁徙分布:冷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黄帝时有个乐官名叫伶伦,他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乐律,并同荣将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演奏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乐。黄帝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为伶姓。此后,“伶”成为宫廷掌管宫廷音乐舞蹈的官员,后成为演员的代称。而因为当时造字过程并没结束,且伶的古音与冷相同。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