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净土圣贤录易解_慧律法师着-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 道言

 

道言。浙江会稽人,是灵芝元照律师的弟子,专门修习净土法门,临命终的数天之前,见到两位神人,身长一丈多,告诉他说为何不系念阿弥陀佛。道言于是集合僧俗大众,称念佛名三天三夜,法会将要结束时,自己升座说法,并代为大众忏悔。到了天亮的时候,就在座位上坐化往生。(佛祖统纪)

 

宋 元肇

 

元肇。俗姓陆,明州人(浙江宁波市),早年学习戒律,阅读大藏经,并持诵《法华经》一万部。又刺血,书写《法华经》一部,律宗诸疏三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年),金兵攻破明州,元肇当时住在湖心寺,金兵强迫他到北方去。走到南徐(江苏丹徒县)的时候,元肇告诉左右旁边的人说:‘我将往西方归去了。’此时突然听到笙乐歌声在空中响起,元肇则望著西方念佛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思净

 

思净。俗姓喻,浙江钱塘人,在德藏择瑛法师之处学习《法华经》。既已悟得法华的宗旨大义之后,又专心从事极乐净土的观想,一心一意专精念佛,每日课诵《观无量寿佛经》。

 

北宋徽宗大观初年(西元一一○七年),在府城北关(山西祁县南九十里)创立精舍,供斋饭僧三百万,然后扩建精舍为寺院,接待供养十方僧侣。北宋徽宗宣和初年(西元一一一九年),遇到战乱,思净法师直接前往贼敌的营帐,愿以自己的身躯代替全城民众的性命,这种德行令盗贼们感到惊心恐惧,因此为之稍微收敛。

 

思净一向善于绘画佛像,每次画佛像时,必定先在清净的室内念佛,专注观想很久之后,才下笔画佛。有一天,正在画丈六的佛像,忽然见到佛光,经过很久之后才消失,大众看到之后都瞻视礼拜,世人因此称呼思净为“喻弥陀”。

 

有人问思净为何不参禅?他回答说:‘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南宋高宗绍兴七年(西元一一三七年)冬天,端身正坐忆想阿弥陀佛。经过七日,突然起来燃香供佛,然后回到座位,端坐而往生。命终后经过七天,头顶仍然还有暖气,异香不散。(佛祖统纪。西湖高僧事略)

 

宋 如湛

 

如湛。俗姓焦,浙江永嘉人,母亲梦见宝塔,而后如湛出生。幼年考试《法华经》而得度出家,首先依止车溪择卿法师。后来又参访慧觉玉法师于横山,昼夜精进体悟参究,终于完全地通达天台教观。最初主持湖南车溪的寿圣寺。每日讲经之余,课诵《法华经》一部,佛号两万声。

 

如湛担任住持的时候,曾经有人请求为知事人,可是不被如湛所采用,那人因而怀恨于心,私藏刀刃进入如湛的屋内,但是却见到高官满座,因此惶恐惊惧而退出。第二天晚上又进入寺院,则看到一片昏暗,找不到路。又有一天夜里,再度进入,见到如湛分身十余人,都是同样一个形体,因此惊异害怕地逃走。后来,这个人私下地把此事告诉他人,人们也都以此事而认为如湛的修行功夫,已到了神异不可测的境界。

 

如湛很少睡眠,每到夏天的月份,常常坐在草丛里,口中诵念《法华经》,袒露身体布施蚊子。弟子们都认为如湛的年岁已高,应该稍微休息一下,如湛说:‘这些飞行的昆虫之类,那里能够得知一乘的妙法,我所期望的是让它们吸我的血,并听闻到我读诵的经典,以结下往生净土的因缘。’后来的人命名那个地方为“喂蚊台”。晚年时,辞去寺院的事务,闲居在小茅庵里,日日熏修净土法门。南宋高宗绍兴十年(西元一一四○年)九月,依旧念佛如平日,正身端坐而往生。火化,得五色舍利子,曾著有《净业记》、《释观经疏》等书。(佛祖统纪)

 

宋 宗利

 

宗利。俗姓高,浙江会稽人,七岁时,受业学习于天华寺。受具足戒之后,前往苏州,依止神悟处谦法师,进入普贤忏室修行忏法,设定期限为三年。有一天,忽然梦见已经过世的母亲,前来感谢他说:‘承蒙你精进忏悔的功德,我已经往生善道了。’又见到普贤菩萨,从虚空当中而过。修习忏法的功德圆满之后,又前往灵芝寺,拜谒大智律师(元照),乞求增受戒法。

 

宗利曾经在禅定之中,神游西方极乐净土,见到宝池莲华、七宝行树等境界。不久又到新城的碧沼寺,专修念佛三昧。经过十年又游化于天台、雁荡、天封等地,皆积极建立净土道场。晚年返回天华寺,建立无量寿佛阁。南宋高宗建炎末年(西元一一三○年),进入道味山,题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一相庵”。

 

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西元一一四四年)正月,告诉弟子们说:‘我见到了白莲华遍满虚空之中。’过了三天,又说:‘佛来了!’接著即书写偈颂曰:‘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然后端身正坐而往生。往生那一天,道味山附近的人,见到很多奇异的僧人遍满山上,不知道从那里来的。(佛祖统纪)

 

宋 道琛

 

道琛。俗姓彭,温州(浙江永嘉县)乐清人。年十八岁时,受具足戒,最初专门学习戒律威仪,后来在法明寺追随道渊法师,凡是幽深微妙的义理,一听便能理解领会。不久之后主持广济寺,接著迁移到广慈寺。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奉皇上之令主持资福院,赐号“圆辩”。道琛一生专修念佛三昧,作“唯心净土说”,大略如下:

 

有人问:‘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是应当要发愿往生净土,还是当下这个心念即是?如果还要求生净土,那为什么叫作唯心净土?如果当下这个心念即是净土,为什么经典说过十万亿佛土呢?’

 

回答:‘应当要知道,十法界、四种国土,不论是清净或秽浊,都离不开我们的心,但这只是直下具足(直具)而已。如果要达到全部具足(全具)则应当是周遍十方的,周遍于众生与诸佛,而各各的众生与诸佛,也都是互相周遍。因此随便举出一法,都是法界的全部。任何一法都是互相容摄具足,也各自圆满具足;相互圆融无碍,也相互含摄不离。彼此混同和合,而不杂乱无序;又彼此清晰有别,而不隔离断绝。“一”与“多”互相圆融自在,但彼此之间也不相牵连挂碍。若是如此,那里还有娑婆释迦或极乐弥陀,能离开我们的心性之外而独自存在呢?

 

因此《止观辅行》说:“学佛的人纵然知道自己内心具足三千性相,却不知道我的心性也遍在三千性相之中。而且各各的三千性相,也是一样互相周遍含摄。”如果不知上述事事无碍之理,而随顺凡夫的情执,则自然会生出内心与外物,二元对立的分别知见。因此应当要观照一切法的理体,本来没有四种自性,心佛与众生,三者也没有差别。

 

现在更以譬喻来显露它的义理,例如在帝释天的宫殿上,有一个具足千颗明珠的宝网,其中所有明珠的形影,都映现在一颗明珠当中。因此一颗明珠就具足众多明珠的影像,而其他各各的千颗明珠,也是一样互相映现。

 

如今,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就是千颗明珠中的一个,彼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也是千珠中的一颗。所有十法界的众生,随便举一法界,也都是千珠中的一颗。既然我这一颗明珠能映现一切法界众多的明珠,则在我自心的明珠之外再也没有所谓的一切众珠。那么同样地,在我心性之外,也没有其他所谓的心外的净土。这是由于什么缘故才这么说呢?因为阿弥陀佛也是一个明珠,既然随举一法即全收一切法,我心的明珠即具足一切法,那么难道在自心之外还有其他的净土吗?在本性之外还有其他的诸佛吗?所以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问:‘如果是这样,只能说唯心而已,为何还要说净土呢?’

 

答:‘我们应当要知道,自心的体性的确不是生灭的因果法,一切万法都在一念间唯心所现本自具足。但是众生迷惑和觉悟程度既然有所差别,那么因果的生灭法也就清楚分明而毫无差错了。阿弥陀佛是证入佛果的究竟觉悟境界,而我等仍然尚在因地的迷惑颠倒里。既然贪恋和嗔恨的爱憎分别心念,仍然会时时不断地生起,因此我们应当随顺佛陀的劝化,厌离娑婆求生净土,以取舍分别来达到唯心净土、不取不舍不生不灭的境界。所以说,从究竟涅槃的体性上来说“唯心”,而从众生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