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原帝国-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从他的儿子、继承人马哈木手中夺回塔什干,但是,在塔什干附近的奇尔奇克河(或帕拉克河)被打败。塔什干仍是蒙古汗的驻跸地。
  费尔干纳的帖木儿王乌马儿·沙黑(1469—1494年在位)只是在蒙兀儿斯坦的察合台汗的保护下才能维持统治,他于1494年6月8日去世,其兄、河中王阿黑麻立即企图夺取费尔干纳,但是在战争中,他在乌拉·秋别附近去世(1494年7月)。费尔干纳仍是乌马儿·沙黑之子、未来的“莫卧尔大帝”、年轻的巴布尔的财产。
  阿黑麻留下了一个兄弟马合谋和三个儿子:麻素提、拜孙哈尔和阿里,他们为争夺河中的所有权而争吵。他们对撒麻耳干王位的占有时期都是短暂的。马合谋(1494—1495年在位)是一位挥霍无度的暴君,于1495年7月去世。据米尔空说,麻素提在撒麻耳干进行统治,而巴布尔书说是在希萨尔进行统治。无论如何,他是在与他的兄弟们作战中度过了他短暂的统治时期,直到被一个背叛他的大臣把他弄瞎。在大混乱中拜孙哈尔曾在撒麻耳干进行过短暂的统治,但不久就死在杀害他哥哥的那位叛徒手中。他们的堂兄弟、费尔干纳王巴布尔当时年仅14岁,在这些骚乱中获利,使他成了撒麻耳干君主(1497年底),但是,他未能留在该城。撒麻耳干于1498年转到巴布尔的堂兄弟、阿黑麻最后一位幸存的儿子阿里手中。然而,这些内部纠纷鼓励了外来的入侵者们。成吉思汗长支后裔,乌兹别克部首领蒙古汗昔班尼已经把他的目光转向了河中,在锡尔河北岸住下,等待有利时机过河。最后一批帖木儿王之间愚蠢的内争给了他机会。他于1500年进入不花剌,接着出现在撒麻耳干城前。帖木儿王阿里仓皇出城与之谈判。昔班尼貌似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王公,实际上保留着草原掳掠者所有的一切本能,他让人处死了这位无知的年轻人,登上了河中王位。
  在此期间,另一位帖木儿后代速檀·忽辛·拜哈拉仍在呼罗珊,在其家族成员进行大混战的过程中,他使自己成了吉尔甘和马赞达兰的统治者,以阿斯特拉巴德为都(1460年9月)。1461年他曾被其堂兄弟、河中的卜撒因从这个公国驱逐,被迫流亡,直到卜撒因去世,卜撒因的死给他的命运带来了突然的转变。1469年3月25日赫拉特居民承认他为国王,他统治着呼罗珊直到1506年5月4日去世。
  尽管他的领地范围有限,但是,他长达37年的统治是东方史上最有成效的统治之一〔202〕。速檀·忽辛性格温和、仁慈,与他同时代的君主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使赫拉特宫廷成了知识分子荟萃之地。被他邀请到赫拉特宫廷的人中有波斯诗人札米〔203〕、两位波斯史学家(祖父及孙子)米尔空和宽德密尔,伟大的波斯画家毕赫札德和麦什德的书法家速勒坦·阿里。他任用最早用察合台突厥文写诗的伟大诗人、著名的密儿·阿里·失儿·纳瓦依(1441—1501年)为大臣〔204〕。他能流利地用波斯文和突厥文写作,他极力要证明,作为文学语言的突厥文可以与波斯文匹敌,甚至还超过它。〔205〕在这特殊的统治时期,赫拉特是可以恰如其分地被称为帖木儿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于是,历史上一个最残暴的突厥征服者和最野蛮的破坏者的第四代孙子成了波斯王公、诗人和酷爱艺术的人,在他的保护下波斯文明又放异彩。此外,纳瓦依使发展起来的察合台突厥文学成了波斯文艺复兴的一部分。赫拉特城曾经受到成吉思汗严重破坏和帖木儿本人过分虐待,现在又呈现出萨曼王朝统治下的面貌,正像布哈拉和撒麻耳干一样,而且加入了一些自13世纪以来发生的各种文明大融合而导致的特性。因蒙古征服而带来的中国文化的影响,给予装饰艺术严谨的风格。人们只要是想起毕赫札德的袖珍画,就会想起这一艺术的壮观,它们盛开在被认为是永恒的废墟之中。
  但是,正如赫拉特只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一样,这仅仅是两次入侵之间的短暂的插曲。忽辛·拜哈拉之子、继承人巴迪·匝曼(1506—1507年)在开头时面临着乌兹别克人的入侵,自1500年起,乌兹别克人已经成了河中的统治者。乌兹别克征服者昔班尼迫使巴迪·匝曼向穆尔加布河附近的霍伊巴巴逃亡后,进入了赫拉特(1507年)。
  于是,像不花剌和撒麻耳干地区一样,呼罗珊也落入了昔班尼家族的乌兹别克汗手中。在一百年之内,成吉思汗族最终永久地战胜了帖木儿。
    注 释  
    〔1〕《武功记》,转自《拉失德史》丹尼森·罗斯的法译本第15页。
    〔2〕《武功记》佩替·拉·克鲁阿法译本I,28。
    〔3〕上引书,第36—38页。
    〔4〕《拉失德史》法译本第18页。
    〔5〕正如他后来处死速勒都思部巴颜一样。
    〔6〕《拉失德史》法译本第22页。
    〔7〕忽辛的妹妹阿尔再嫁给了帖木儿,因此二人为姻兄弟。——译者
    〔8〕《武功记》佩替·德·拉·克鲁阿法译本I,45,54。
    〔9〕《武功记》68,74页,《拉失德史》第27—29页。(石桥横跨瓦赫什河上游。1875年旅行该地的马叶甫先生写道:“瓦赫什河接近不花剌汗国的边境,它通过一条峡谷向前延伸,在峡谷最窄处,间隔不到20步,其间由名叫普勒伊森格的著名石桥连接起来。科斯坚科的地名辞典说,石桥长十步,两端架在向前突出的悬岩上,河面宽度不超过20步。”——译者。)
    〔10〕据《拉失德史》记,帖木儿命五百精兵埋伏在石桥附近,自己率1,500人于夜泅水渡河,占领山头。第二天,敌哨发现他们的足迹,知道他们已渡河,因而军心大乱。入夜以后,帖木儿军在各山头燃火,察合台军见火光,惊慌而逃。——译者
    〔11〕《武功记》第75页。
    〔12〕哈比勒·沙是都哇的曾孙、燕只吉台之孙。他由于不耐王族繁文缛节之苦,于是摒弃尘世之乐,过苦行僧的生活。德尔维希(der vish)是一个波斯字,相当于阿拉伯文的法基尔(穷人),指伊斯兰教中的苦行者,他们弃绝人世之乐,过着游方的贫苦生活。(见《拉失德史》汉译本,第188页)。——译者
    〔13〕《武功记》第76—78页;《拉失德史》第29—31页。
    〔14〕《武功记》第80—92页;《拉失德史》第31—37页。
    〔15〕然而,忽辛常常是住在昆都士以北,阿姆河北岸的萨里·萨莱。
    〔16〕《武功记》,克鲁瓦译本,I,97。
    〔17〕《武功记》第一卷,第127—132页。
    〔18〕《武功记》第148—156页。
    〔19〕《武功记》第157—160页。
    〔20〕《武功记》第160—175页。
    〔21〕《武功记》第175页。
    〔22〕《武功记》第180—194页。
    〔23〕伊本·阿拉不沙对帖木儿的猛烈诽谤(桑德译本,1936年)并不亚于歇里甫丁为帖木儿所作的虚伪辩护。在此,辩护比指责更应该受到谴责。
    〔24〕《拉失德史》丹尼森·罗斯译本,第83页。
    〔25〕《武功记》I,第186和193页。《拉失德史》第72,83页。
    〔26〕《武功记》II,第19—20页;IV,第40页。
    〔27〕《拉失德史》第83页。
    〔28〕伊本·阿拉不沙书,桑德译本,第299页。(沙里亚伊斯兰法是伊斯兰教正式规定的神圣法律的总体,基本上以可兰经中所找到的,以及穆罕默德的言行中所启示的真正的圣诫为基础。这一法律在理论上不仅支配各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事务,而且还规定了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民政、刑事、道德、社会和家庭诸方面的事务。——译者)
    〔29〕巴托尔德《伊斯兰百科全书》“Khwàrizm”条目,第962页。柯提在《武功记》第一卷的地图上是标在阿姆河岸附近、希瓦上方不远的地方。厄斯金指出,柯提是花剌子模的古都,并说是在阿姆河沿下游方向距赫扎拉斯普24英里的地方。巴托尔德说:“赫扎拉斯普是一个著名的城镇,从赫扎拉斯普到希瓦是一天的路程。柯提距希瓦是一天的路程,为花剌子模古都。牙忽特说,柯提一字花剌子模人用以指草原上的堡坞,所以,现在在中亚柯提之意与图尔库勒相同。”(《巴托尔德文集》俄文第一卷,第199—205页。)(参看《拉失德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