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明皇-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元振朗声下令后,整盔束甲,率着众将列队于讲武台前的黄沙大坪上。按制,在皇帝登坛的前一夜,工匠们已将黄沙铺满了从皇帝停銮处直到坛面的各处路面。

大元帅亲率的接驾大队刚排列整齐,一团团黄云紫雾使出现在长川之畔。

当黄绫大纛在朝霞映照下显现出清晰的轮廓时,只见郭元振一下子跪了下去;紧接着,迎驾的数百人也跟着跪倒,了无声息。

数百面黄绫大纛如荡于峡谷中的雾阵,来势迅猛,盛气凌人。一时间,刚才还空旷无人的坦荡长川,被这雾阵掩去了大半。千军万马虽肃穆无声,却远胜过平昔那景云钟洪亮的声响与篁箫凤管合奏,给皇家带来的赫赫声威。

雾阵更浓。

面对这紫云黄雾构成的排山倒海的威武气势,不仅云雀敛息,松涛无声,连那时时奋蹄欲驰的骊骏,似乎也被大唐皇帝的凛然天威所震慑,曲膝伏项。

刚刚聚集的雾阵,陡然间大开大阖,一团白光,冲开雾阵,直射迎驾众人的双眼。

“照夜白!”

迎驾的大小将领被这白光扫伏在地,他们激动地暗暗唤着皇帝“五宝”之一、这匹御马的名字。看见它,人们忆起当年韦氏图谋篡国,是它,载着那时还是临淄王的皇帝陛下潜入禁苑,说动业已叛誓的苑总监钟绍京,救出羽林将官,一举翦灭诸韦,匡扶了大唐社稷,使生灵免遭涂炭;尔后太平擅权,倒行逆施,又是它,载着年轻君王,于承天门下一举铲除太平逆党,使中兴大唐之志得以施展……

今日的照夜白宝驹,丰姿不输往昔,白玉黄绫鞍鞯,使它那雪脂般的身躯,更似银雕玉砌。那在一瞬间之前,还曾生烟飞云的四蹄,此刻稳稳立于黄沙坪上,正如四根玉柱,巍然屹立;闪烁着银光的厚密的鬃毛,被皇帝的心腹爱将、龙武将军王毛仲亲手剪成了起伏婉蜒的“三迭浪”样式。这样式,称为“三花鬃”,是三品以上御马的特殊尊贵的标志。这标志,更使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增加了无限的魅力。

王毛仲按剑执缰,紧傍着三花御马照夜白。

内侍省长官、右监门将军高力士,从殿中监姜皎手中,接过黄毡,小心翼翼地铺在皇帝右足边的鞍蹬下。

“臣,元振率帅府将佐,恭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等恭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略含惶恐的山呼声中,大唐皇帝李隆基松开手中缰绳,在王毛仲、高力士、姜皎的搀扶下,足离金镫,踏上黄毡。年轻君王扬扬剑眉,向接驾的兵部大臣投去矜持、威严而又安详的一瞥。

“护驾登坛!”

紧跪于郭元振身后的知礼仪使唐绍,在皇帝收回目光的同时,高声宣告着;平展的黄沙甬道上,印下了足登鹿皮镶玉战靴的皇帝那踩踏有力的足迹;很快,凹凸之迹被众多的护驾臣佐的足迹弄得纷乱杂迭了。只有中梯上的黄沙路面,留下了皇帝的一双足印。

离坛顶还距离一丈左右,躬身于侧梯护驾的内侍省大臣高力士,向皇帝伸出四指,暗示着卯时已近。皇帝本来有些微喘,一见这暗示,却一昂戴着通天冠的头,微提金甲戎服的左右护腰褡,登上讲武坛。

“咚咚!咚!……”

就在皇帝接近检阅主座时,从骊山之巅,传来了二通羯鼓声。高力士、姜皎赶紧气喘吁吁地赶到中梯顶端,扶起皇帝,背南面北地立于主座台前。

王毛仲擎着一杆银缨盘龙大枪,走到皇帝面前,跪地将大枪呈递给玄宗。

听着羯鼓的催促,看着心腹爱将呈上来的盘龙大枪,望着这巍巍讲武台和连亘五十余里的连营,皇帝的心在狂跳,双眼也变得视物不清。对营州难归大唐版图、幽州边境不宁、巡边振威又受阻于太平等事耿耿于怀的玄宗皇帝,在平定太平公主不久,便将主要精力,用来筹备骊山讲武了。今天,雪国耻、立军国之威、安新君社稷的首举,在屡经磨难之后,终于得以施行了!他定睛抑泪,自豪地接过大枪,持于右手;左手按住腰间莹锋剑柄,双眼向挨班立于主座左右的爱弟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紫微令张说、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等文武百官一一望去,向他们传递着大唐天子无比激动的心情。

“陛下已升主位,恭请大元帅司令点卯!”唐绍见皇帝持枪收目,肃立主座之前,忙向郭元振高声宣道。

郭元振朝知礼仪使一颔首,复向皇帝陛下叩拜请令;皇帝以目示可;大元帅即起身迈开大步,向设于皇帝身右稍前的司令台而去。当他在台中立定后,将捧于胸前的令字旗向长川的左军挥了三下,复向右军挥了三下,台下的将佐随旗高呼:“大元帅令下!左、右两军整列应卯!”

“杀!”

“杀!”

随着左、右两军中传来的惊天动地的回应声,玄宗的热血沸腾了!曾几何时?区区临淄亲王,审时度势,平韦乱,定社稷,一跃而入主东宫、成了国之储贰;又曾几何时,斗姑母、翦叛逆,黄袍加身而成了天之骄子!看今朝,军威一立,国威定立,军国之威既立,大唐中兴之势定彰!

“左军前营!”

“有!”

“后营!”

“到!”

“左营!”

“有!”

“右营!”

“到!”

“步枪手!”

“有!”

“铁骑手!”

“到!”

“弓箭手!”

“有!”

“炮手!”

“到!”

“列队候令!”

“杀!——”

……

“右军前营!”

“到!”

“后营!”

“有!……”

……

点卯之声,化成拍岸洪涛,使骊山欲摇,大唐皇帝两足好似被这洪涛托起,向着云霞漫天的晨空飞腾——

站在那云天上,他好象看见契丹、奚、突厥的酋长,颤抖着,跪于尘埃,向他献上了营州地图;好象看见屡经大乱的大唐黎民百姓,正眉飞色舞地讴歌中兴盛世,好象看见日本、高句丽、天竺、吐蕃、波斯、尼婆逻……等四方万国,又重扬巨帆,复催驼缰,遣使来朝……

“啊!啊!呵呵——!”一阵反常的鼓噪声将皇帝召回现实中来,他惊诧地看到:右军有几支人马,竟象败阵之军,你推我挤,潮水般涌来,将前面的队伍也冲闯散了。他们有的抛开戈矛,跪在坛下;有的慌张四顾,不知所措;还有一些士卒,竟抱拳作揖,狂呼“万岁”!

“鸣金收兵!”李隆基气得一拂袍袖,脸色发青地对早已恐惧万状的郭元振厉声喝道。

“绑了!”就在郭元振刚刚颤栗不已地发布了收兵令时,玄宗朝身边的羽林将军下了第二道口敕。郭元振当即被羽林卫士摘去簪缨、解了盔甲,绑在讲武坛下的斩桩上。

“斩!”玄宗盛怒难息地又发出第三道口敕。

行刑刀斧手哗地声从腰间拔出牛耳尖刀,朝坛上御座上的皇帝双膝跪下,将斩将法刀举过头顶,向皇帝呈示,然后猛地跃起身来,擎起寒光闪闪的尖刀,朝斩桩前迈开了大步。

顿时,坛上陪驾的文武百官纷纷失色,交换着惊恐、焦急的目光。

郭元振闭上双目,他极度羞愧,眼里流出了渎职的泪水……

眼看,刀斧手举起牛耳尖刀就要执刑。

“刀下留人!”

讲武坛上右边走出紫微令张说,左边奔出太子少保刘幽求,他们异口同声地向行刑刀斧手大喊一声,又齐身转向御座,端捧象笏,焦急地跪奏道:“臣启奏陛下!……”

两个重臣向李隆基苦苦恳求,请皇帝念郭元振平乱有功,免其一死,文武百官才从惶恐之中省悟过来,纷纷朝御座跪下,为郭元振求情。

玄宗好不容易压了压胸中怒火,令行刑兵士把郭元振从斩桩上解下。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饶,当即下敕将郭元振流放到远离京师的新州。同时,却把给事中、知礼仪使唐绍斩于坛下。

如果不是在全军溃乱时,仍有一支人马显出肃整严明的军容的话,继唐绍之后,不知还有多少人头落地!就在李隆基朝盛有唐绍头颅的铜盘审视的那一瞬间,他发觉了这支鹤立鸡群的人马。派去查询的殿中监姜皎飞驰而去,又挥鞭催促坐骑飞驰而回,他向皇帝禀报:“那是左军节度薛讷的人马!”。

李隆基闻报,立即派高力士前往西绣岭前宣召薛讷。象刚才迫不及待地要惩处玩忽职守的臣工一样,此刻他又急不可耐地要褒奖崭露帅才的武将。

可是,权势显赫、连王公贵胄也争相交结的天子腹心宦官高力士,却满脸通红地独骑返回讲武坛。军纪严明的左军,因他向行辕卫士缴不出遣将军符,连营门也不让他进去。

“哈哈哈哈!”心腹权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