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月2日 刺秦行动 戴锦华-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月2日 《刺秦行动》 戴锦华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4日 10:23
                   


              主讲人简介: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7月—1993年7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2年被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7月—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被评审聘任为教授,2001年3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及大众文化研究。 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 
              内容简介: 
              “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在中国影坛有三位重要的所谓第五代导演,分别拍摄了这个故事,第一次是1995年一个叫做周小文的导演他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秦颂》,那么到了1998年,一个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的导演,也非常著名的国际导演陈凯歌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做《荆柯刺秦王》,短短的几年之后,明星级导演,国际明星级导演,张艺谋拍摄了《英雄》,那么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被电影电视反复地拍摄,不是什么新闻,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然后同一代的著名导演,反复地拍摄同一题材,还是一个相当少见的故事,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使得这三位导演让中国电影史上连续三次出现以“行刺秦王”为题材的电影?而且,每一部电影投入也是无比巨大,成为中国电影史的大制作。那么,历史上一件并非重大的事件,为何却让几位大腕导演花费如此巨大的投资不断演绎,难道,在历史背后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吗?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做客《百家讲坛》与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刺秦行动”。 

              (全文) 
              那么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在中国影坛有三位重要的所谓第五代导演,分别拍摄了这个故事。第一次是1995年一个叫做周晓文的导演他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秦颂》。那么到了1998年,一个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的导演,也非常著名的国际导演陈凯歌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做《荆柯刺秦王》。短短的几年之后,明星级导演,国际明星级导演,张艺谋拍摄了《英雄》。那么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被电影电视反复地拍摄,不是什么新闻,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然后同一代的著名导演,反复地拍摄同一题材,还是一个相当少见的故事。那么它就变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似乎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下。 

              我们看到他选择了秦始皇的故事,但是更有趣的是他选择了刺杀秦始皇的故事。这不是一个光是一个帝王的故事,或者一个王朝的故事,而是选择了一组对立的人物,就是一个反叛者,一个图谋不轨的人,和一个统治者,一个帝王的故事。这就又带出了另外一组有趣的东西,就是你写帝王的故事,写历史的故事,写著名王朝的故事,我们能够明白。那么你写刺客的故事,写反叛者的故事,我们也能够明白。但是,如此集中地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朝代,一位帝王,然后反复地拍摄刺杀他的故事,那么我说它就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东西,一些关于中国电影的,一些关于中国社会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那么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是我们从头去说,可能大家有的熟悉有的不熟悉。那么1995年周晓文导演拍摄的这部《秦颂》,事实上筹备的时间非常长,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筹备,那么最早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剧本,和这个筹备拍摄的时候呢,这个电影的片名叫《血筑》,鲜血的血,建筑的筑。大家可能知道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古筝像古琴,是这样的一种乐器。而它讲的是高渐离刺秦王的故事,如果大家读《史记》熟悉刺客列传,会知道高渐离刺秦王的时候他使用的凶器是什么?是他的琴。高渐离是一个琴师,他的琴就是古筑,古代的筑。那么他悄悄地在筑里面注了铅,使它成了一个非常沉重的武器,然后他在为秦始皇演奏的时候,拿起这个琴去,准备击秦王,来达到刺秦的目的。所以,影片的剧本和最初筹备拍摄的影片叫《血筑》的时候,我们知道主角是高渐离,是刺客,这是一个刺杀的故事。然后到了1995年,影片终于得到资金拍摄,而且成为了1995年的几部历史大巨片之一的时候,片名改了叫《秦颂》。如果我们看它的英文的片名的话,英文的片名叫《帝王的阴影》,《帝王的影子》,或者叫《帝王的阴影》。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变化发生了,主角从刺客变成了秦王。这个故事从刺客的视点去讲述,变成了一个从秦王的视点去讲述。 

              好,那么可能这是一个偶然,一部影片发生了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接着再看《荆柯刺秦王》,陈凯歌的《荆柯刺秦王》。那么名字叫《荆柯刺秦王》主角当然是荆柯刺秦王,而且荆柯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传统当中在传说当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可以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地步,大家都知道。荆柯去刺秦的时候,大家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样一个非常惨烈悲壮的场面,然后里面还有很多的插曲的故事,都是非常感人的故事。所以《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出现的时候,我们大概观众都知道它在讲什么。大概知道它是要讲述一个你从一个角度上看,因为我们说任何故事任何历史都有很多讲法,比如一种讲法就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英雄,另一种讲法是一个作奸犯科的不自量力的一个抗议者,或者好像《英雄》的时候,还有人提到说这是一种恐怖行动,一种恐怖行为。所以看你从什么角度上去讲,但是我们大致知道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是非常有趣的是这个影片是开了一个先例,那么就是一部历史影片不是一个有着政治背景或者政治主题的影片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当时是非常巍巍壮观的一个首映式,我有幸也参加那个首映式,坐在人民大会堂里观看了它的第一版,影片的第一版。那么我就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个刺秦故事,也是一个不刺的故事。因为在故事中的荆柯,那个人物的身份应该是个职业刺客,但是我们去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因为一个刺杀行动当中被迫杀死了一个纯洁的善良的盲眼小姑娘,那么,因为被迫刺杀了这样的一个小姑娘而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他成了一个和平主义者,可以说叫无可救药的和平主义者,所以他就完全不可能再履行一个刺客这样的身份,来再从事这样的一个职业,于是整个影片的故事是在怎么说服怎么迫使荆柯去刺秦王。 

              好我们先说这个。《英雄》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了。那么很多很多的文章,很多很多的访谈录,很多很多的创作笔记,都告诉我们说,这个故事是张艺谋首先的创意。那么张艺谋创意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对编剧和整个的创作群体给了一个主题是,这个刺秦故事的重点在于如何不刺,不是如何去刺。我们说讲一个刺客的故事是要讲他如何刺杀,一个关于刺杀的阴谋怎么被计划,然后一个刺杀的行动怎么被实行,但是有趣的是《英雄》这个故事从一开始,一个刺客的故事变成了如何不刺的故事。那么你们会看到从《秦颂》,由《血筑》变成了《秦颂》,这个《荆柯刺秦王》,故事中的荆柯由职业刺客变成了一个绝望的和平主义者,和到了《英雄》当中主题变成了如何不刺。我看到一个访谈当中张艺谋这样解释他的主人公无名,他说是如何把一个最坚决的反叛者变成一个最坚定的捍卫者。这又是一个转移,我们会看到三部影片讲了三个非常相似的历史故事,选择了同一个王朝,同一个帝王,同时选择了刺杀这个帝王的故事,但是同时他们的所有的关注,都从刺客转移到了秦王。如果用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说法,就是叙述人的认同从应该是主人公的刺客转移到了被刺的对象的秦王,所以我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一个文化的变化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