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道紫色的闪电划过傍晚的天空,雷声轻而舒缓。武安国在雷声中顿悟,白天的一幕幕随着刘凌的分析,清晰地在眼前重现。

“白天明着是王本等人在攻,你和费震等人在守。实际上,从周无忧出来说话起,局势已经彻底改变。白正辛辛苦苦写好的奏章,被王本这几个笨人完全浪费。他们不但没让新政损失丝毫,还把盐巴的控制权给丢了。口子开了容易,哪就那么好收回来,商人手中的食盐一直卖不完怎么办,皇家也不能失信于民吧。后来吴沉出来,只能说是找回一点场子,刀子捅得是地方,可惜被李伯伯给带偏到别处”。

“怎么带偏了呢,沈斌还是被牺牲掉了,这个老狐狸”。武安国对李善长放弃沈斌依然不满,小声诋毁“沈斌本来就是个替罪羊,义父原来就不喜欢沈家,只是不好驳了太子的面子,即便没有这次机会,沈斌早晚还会被拿下来。李伯伯弃保沈斌,却把对新政持更积极态度的朱二推上前台。朱家是江南富豪,与白正等江南文人长辈之间有很多来往,他主管海关,支持新政的人和反对新政的人日后都很难在海关上发动攻击。况且那朱二又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看看他在高丽谈判中的手段就知道此人头脑绝非一般。这是一招绝妙好棋,只可惜无人喝彩”。

“绝妙好棋?沈斌本来是执行者,错误在我,却让他背黑锅”,武安国叹息道。和沈斌交情不深,但让别人代自己受过他总是于心不忍。

“你不是一直希望官员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吗?沈斌主事海关,那么多粮食消失,他自然难脱干系。我倒觉得周无忧说的好,关键不在破坏,在于建设。即使你承担了责任,也解脱不了他。现在关键是要把变不利为有利,趁机达到你想要的目的才是正经。李伯伯示范得很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可惜你不明白他的苦心。政治本来就没有私德,除非你不在圈子之内。这又不可能,你已经在马车上,坐到了驾辕者的位置”。刘凌的语气慢慢加重,宅心仁厚,是丈夫的优点也是缺点,改变不了这个缺点,他永远都是朱元璋的手下败将。

“我已经在马车上”?武安国若有所思,自己的确已经在马车上,一直坐在驾辕的位置而自己浑然不觉,尽管自己一直是在被动的反击,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播种者的位置,实际上,整个大明朝都已经因自己而变。只是自己的政治能力和当朝这些人相去实在太远,在自己那个世界,自己连个小组长都没当过,如何一下子承担起这么多责任?

看着丈夫那忧心重重的样子,刘凌终究心中有些不忍,低声安慰道:“其实你也不必太担心,只要保证马车不翻掉就行了,至于方向,其实凭谁都未必控制得了。仔细想想白天支持你和反对你的人所处位置,就能看得更清楚些”。

位置?武安国仔细琢磨妻子的建议,慢慢陷入沉思。白天反对新政并攻击他的人大多是江南出生的文臣,以文章传世和科举选拔出的官员居多。而拼命为新政说话的人,除了户部尚书费震外,其他大多是北方推举出来的官吏。明初几次科举,上榜的多为南方人,为了地区的平衡,朱元璋不惜两次推翻考试结果重考,并且曾经一度中断科举。但是,变换考题后上榜者依然集中在江浙一带。为了避免官员因地域结成团伙,朝廷下令,北方地区每年要推荐有名望的士绅到朝廷为官,以平衡科举上榜者地域过分集中的弊端。

科举出身的官员,大多家中有一定的田产,族中有人当官,老家的亲戚也趁机借其名号经营土地而壮大家族产业。北方推举出来的官员,则成分及其复杂,大地主、大官僚和读书人都有,这几年北方工商业大肆兴起,这些人或多或少插了一腿。

朝中的武将就更不用提,燕王的旧部在北平占有股份者不在少数,常冒等大将的族人本身就在大肆开办工厂。这几年跟着新政的风头到北平发财的魏国公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旧部大有人在。

身体猛的一震,在武安国的头脑中,两个阵营渐渐清晰,这里边不但有政治,还有切切实实的利益纠缠。资本虽然刚刚萌芽,已经渗透进政治当中,已经懂得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博杀。这个怪物虽然有些畸形,但确实在茁壮成长。李善长只说对了一半,这辆马车不仅仅是要避开前路上人多的岔道,把牺牲降到最小。而是无论谁挡到了马车前边,无论多少人,它都会撞上去,或者给自己撞出一条血路,或者被掀翻于地,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醒和肮脏”。窗外,紫色的闪电划过夜空,留下一抹猩红。

“凌儿,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望着外边连绵的夜雨,武安国突然很迷茫。

一只温暖的小手塞进他的掌握中。

“无论你做什么,我都和你在一起。我不知道你对不对,但是我知道只要你成功了,我父亲的悲剧就永远不会重演”。

雷声由天际而来,震动着千年古都,震动着森严的金陵紫禁城。

御书房,李善长的身影伴着雷声的节奏被灯光扯得忽长忽短。白天商议了半天,得出的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具体细节,朱元璋还得和他商议。中书省被裁撤后,权力更强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国家管理状况也更多的依赖于皇帝的勤奋。

君臣面前都摆着一大堆奏折,这些都是地方和各部上来的请示折子。李善长要将自己面前的奏折挑拣主要的转给朱元璋,并在奏折中夹上纸条,写清楚自己的建议。入夏以来,夜宿朝房已经是家常便饭。在别人眼中,李太师圣眷更隆,但李善长能觉察出自己的身体日见沉重。

一连串的长咳令人揪心。

朱元璋抬起头,示意太监过去给李善长捶背,关心地叮嘱,“善长,不行就歇一会,朕传别人来替你”。

“谢,谢陛下圣恩,臣还能盯得住”,李善长一边咳嗽一边回答,腿下半坐的凳子已经被汗湿透,轻轻一动就能挤出水来。

好心的王公公端过一腕参汤,示意小太监给李太师喂食。李善长哪里敢喝,挣扎着站起,推开小太监递到嘴边的磁碗。

“喝吧,是朕吩咐他们给太师准备的,善长啊,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朕没找到合适的大学士之前,你可不能躺下”。朱元璋摆摆手,示意李善长坐下享用参汤。

“微臣不敢”,李善长轻轻的抿了一口,把参汤放到了桌子角上,感激的说道:“为皇上分忧,是微臣分内之事,多少人梦寐以求,天天烧香都求不来这份荣耀,微臣岂担得起辛苦二字”。

朱元璋笑了笑,把面前的奏折向旁边一推,示意太监给自己倒一碗参汤过来,大口灌了下去,清清嗓子说道:“歇会,歇会,咱君臣说两句闲话,太师辛苦,众所周知,开国辅政之臣中,朕最倚仗的还是你”。

李善长依言放下毛笔,也端起面前的参汤品了品,感动地回答:“臣本一介布衣,蒙陛下恩宠,因名主而扬名,位极人臣,岂敢不鞠躬尽瘁。日后汗青之上,提及陛下丰功伟业,必然有微臣之名列于其下,人生如此,心愿已足,臣死亦无撼也……”。

王公公听见李善长的表白,觉得不符合其平时小心谨慎的姿态,微微一愣。借灯光偷眼观看,只见老太师须发尽白,隐隐透出些仙风道骨的清瘦。刚刚咳过而憋红的脸上青筋虬结,淡淡的蒙着层灰色。心里没来由的一酸,眼泪差点儿掉了出来,上前两步,轻轻的抓起羽扇,慢慢的在李善长身后扇动。

“有劳公公了”,李善长被习习凉风吹得通体舒泰,回头抱拳相谢。

“不妨,善长你尽管放开些”。朱元璋豪爽的说道。“太师不过柒拾岁的年龄,休要说些丧气话,什么此生不此生的,咱们君臣总得有始有终吧,你撒手不管了,我找谁去”?

李善长谈谈展了个笑脸,伸伸胳膊说道,“陛下身边人才济济,我这把烂骨头说实话是厚脸皮懒着圣恩不肯给别人让地方。老成持重些的,吴沉、王本两人才能强臣百倍,陛下如果喜欢年少力强,头脑清晰的,北平布政郭璞、工部侍郎周无忧,户部尚书费震都是栋梁之材。况且陛下还有太子、燕王、武驸马这些自家人在身边没用到”。

“王本?太师别和朕说笑,朕是问你正事。王本除了那两笔字外,其余地方不坏朕的事就不错。今天白天那个周无忧倒是有胆有识,做事也沉稳,可惜人望不足。费震又太小家子气,郭璞名声不错,谁知站到朝堂上是否能立得住。太子海事还忙不过来,姓武那个愣头青,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