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事事都指望此人,那此人与明君何异?吴某不愿受皇帝驱使,却甘愿为此人卖命。不为其他,就是因为此人十余年来一直未停止寻找答案。也许他的方法不对,但他的确一直坚持在找。所以吴某才和他一块去找,而不是抱怨他或看他笑话。”

这人倒是父亲的知己。武铮感动地看着眼前这个奉旨打劫的传奇怪物。院子中所有人都知道,在武安国声威最隆时刻,他可以轻易推朱棣上台取代朱标,也可以轻易做到权倾朝野,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可以利用皇帝的支持将他所坚持的那些东西强制推行下去。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选择了退避。

这也是包括詹氏兄弟,已故的张五、杨大,还有很多新政故人对武安国不满的主要原因。人们都看到了武安国所带来的好处,希望武安国能痛快地解决所有问题。这么多年,众人习惯称武安国为武侯而不是武公,心里对他的期待也如当年的诸葛武侯一样,可于不可能之际,凭一己之力开创出一个可能。却很少有人想过,当武安国权倾朝野之时,他是不是对局势判断的依然像旁观者一样清楚,会不会也是被人糊弄的一个冤大头。他那些政治理念,在数千年的习惯势力面前,是不是轻易的走了型,成为另一个汉后儒家。

“其实武侯一直没有放弃,只是大家自己放弃了寻找,事事都指望别人,所以才觉得武侯放弃了”,停了一会儿,吴思焓继续说道:“吴某不敢偷懒,替武侯分辩几句,也顺带将自己的想法和大伙说说。其实目前大明朝早已不是原来的大明,这些年南儒坚持秩序,北儒捍卫平等,道家宣扬无为,佛家宣扬救赎,根子上都是看出了原来实行那些东西已经不适合当今。吴某以为,其实这一切并无根本冲突。实现平等的第一步就是先变变秩序,把高高在上的东西先拉下来,让只有皇宫四角那么宽的眼界的人就管皇宫四角那么大的事。而无为的第一步,就是规范官府的权力,让老百姓自己管自己的事”!

规范官府的权力,让老百姓自己管自己的事。詹臻不住点头,如果那样,他的产业就不必每年花费那么多钱上下打点,在江南的运营成本也不至于不断增加了。可是即使在北六省,依然有朱棣这样的人一言九鼎,这个刚毅果断的王爷,他能答应这些要求吗?

运送河道垃圾的船缓缓驶出了玄武湖,顺着水道进入大江。一艘没有标记的快船停泊在江心,显然是黑衣和灰衣老者其中之一事先安排好船只在此等候,送大伙北归的。

“江上风大,老夫无力远送,此船补给充足,可直接出海,请各位好汉上船”。黑衣老者一抱拳,冲船上的所有人说道。

“请问恩公高姓大名,能否一见”,张正心劫后余生,十分感激。拉下蒙面黑巾,丢入江水中。长揖拜谢,请对方留下名字。

“老夫乃受人所托,不敢居功。若是张将军真心感激老夫所为,请回去在燕王面前美言几句,希望南北双方有事坐下来好好谈谈,不要妄动刀兵”。黑人老人侧身避开张正心的长揖,淡淡地回复。他在对方摘下蒙面黑巾后能叫出其名字,显然是个故人。

灰衣老者也向尽力旁边避了避,低声回道:“老夫亦受人所托,方才相助。请张师长以天下苍生为念,尽力避免干戈吧。毕竟刀兵一起,死的全是自家百姓”。

张正心默然,夜里用火铳瞄准方明谦额头的难受感觉此时还铭刻在心。再次向两位老者施礼后,无奈地说道:“谨受教,正心亦非杀人求功之徒。只是眼下形势,未必由人”。

两位老者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知道张正心说得是实话。目前这个时局,南北方冲突只会越发激烈,北方那些商人和工厂主现在最恨的就是南方的官员对他们的货物层层剥皮,甚至强买强卖。总有一天他们会忍受不了,怂恿燕王扫荡天下。况且即使北方不反,南方总有一天会下令削番,最终还是一场刀兵。

“也罢,届时还望张师长能劝燕王约束手下,尽少央及无辜百姓吧”。

“望张师长能奉劝震北军将士,少杀无辜。请恕老夫不能远送”。

两个老者的回答异曲同工。

黑衣服老者楞了楞,看了看灰衣老者,奇怪地问:“怎么,你不和他们一起北归么”?

灰衣人长叹一声,意兴阑珊,“这些笨蛋没救伯文渊出来,老夫自然要留在京里陪着那个书呆。救不得他,也要送他一程。如此走了,岂不让文渊笑我胆小”?

原来是这个人,张正心走到灰衣服老者面前,第三次躬身施礼:“昨夜是伯老师不肯走,非晚辈救援不力。盼老师早日北返,江南风雨多,并非可久居之所”。

“你们北方人就是笨,伯呆子想学苏子,你们这些武夫自然不晓得他的心思。嫂溺,叔援之以手。忠烈侯没教过你们变通么。他不肯出来,你们就不会打晕他,拖了出来。世间没有这个呆子做对手,老夫何等寂寞”。灰衣人闪避不开,只好受了张正心这个礼。从对自己称呼的改变中,老者知道张正心已经猜出了自己的身份。

“此时你说这些,还有何用”,黑衣老人有些不耐烦,出言打断了灰衣老者的罗嗦。今夜所为之事对他而言皆属于不得以,所以在救了人之后心情并不顺畅。

送了众人上船,看了看东边那沉沉欲晓的天,再看看张正心那了然余胸的眼神,灰衣老者强行替自己分辩道:“老夫要送他一程,却不愿让人剥夺了他说话的权力。”

“伯辰老师也说过,人思考与说话的权力与生俱来,任何人无法剥夺”。张正心在甲板上挥手与两位老者告别。

“小子,别忘了答应我们的事”,黑衣老者大声叮嘱。

“放心,军师面前,我一定转达您的话”。张正心扬了扬手中的玻璃佩,高声回了一句。

“师长,那两个人是谁啊”!

“是啊,特别是那个灰衣人,说话怎么那么酸”。

脱离险境,没受伤的斥候将张正心围住,七嘴八舌地问。

“那个灰衣服的,和伯辰老师打了二十年嘴仗,难道你们还猜不到他是谁吗”?张正心站在船头,看着天边的朝霞,边活动四肢边回答。

“原来是他啊,怪不得话语里对伯老师那样不服气”。斥候们心中浮现了一个声峨冠博带的老学究,大笔如刀,每每都割在北方新政的痛处。知道此人这么久,只有昨夜他在垃圾船上的模样,才唯一真实可爱了一回。

“那个黑衣老者呢,好像很厉害的人啊,居然知道咱们在他家墙外躲着。并且说出的话来让人不容置疑”。

“对啊,这两人都说受人所托,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能请他们出马。那个黑衣人肯定是个大官儿吧”!

“自己猜吧,其实我已经把黑衣人的身份点破了。至于是谁托了他们,你们慢慢想,我先去睡一觉”,张正心微笑着在弟兄们面前卖了个关子。

东方,朝霞似火,黎明的脚步悄然来临。

第三卷国难第二章儒(七)上

第二章儒(七)上清明时节雨纷纷,细雨中,姑苏朱二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徘徊于寂寞空旷的京城东郊。东郊向来是文人揽胜之地,著名的南唐二帝就葬在这里。每年春天,无数迁客骚人往来于此,吟诗做画。

大儒伯文渊也葬于此,其墓与南唐二帝陵隔谷相望。张正心劫狱的当晚,皇宫失火,朝房及午门上的钟楼皆毁,安泰皇帝亲自指挥宫廷侍卫救火,感了风寒,自此卧床不起。官兵救火不力,唯恐皇帝震怒,事后在民宅、客店中逮了乱党无数。有司将此事奏于安泰帝,饶是安泰帝仁厚,勒令刑部详查,仍有五十余人无辜被杀。加上当夜被官兵们格杀于家中的乱党嫌疑,京城中因此火而死者二百余口。百姓们不敢怨恨官府,将火气全集中在狱中不肯逃离的伯文渊身上。日日有京官奏请皇帝杀伯辰以谢天下,安泰帝惜文渊之才,本不欲杀之,病中拟旨,命大学士黄子澄去狱中见伯辰,许其著书悔过。伯辰不肯从帝命,于是刑部依律判其妖言惑众,煽动谋反之罪。拟刑剐于市,帝念伯辰乃北平儒林领袖,改赐毒酒于之。

“文渊兄,为这些俗人,你值得吗”,姑苏朱二收起伞,从马车上取出一壶酒,斟了两杯,一杯放于伯辰墓前,一杯留给自己。

伯辰被朝廷用鸠酒毒杀后,其族人不肯为其收尸,江南儒林耻于有此亵渎圣人之言的败类,特请了官府批准,以精钢为棺盛其身,以黑石垒其穴,籍以此永镇其魂魄。

冰凉的雨点打在乌黑的石墓上,将墓穴洗得一尘不染。在周围一片油油的春绿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