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村的死法-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      
六、想死死不成,而最终还是死去了的老夫难妻   
  1   
  如果我有幸,在将来,我希望有一位能够陪伴我到老的伴侣。当然,这仅仅是我的希望,我的相貌是如此的丑陋,以至于天蓬元帅都比我长得帅气;我的德行是如此的浅薄,以至于齐天大圣都没有我胆大,敢有如此的希望。   
  我见过一些可以称得上的恩爱夫妻,但是亲眼所见的仅仅是表象,而且在他们之中,我也只是凭着感觉在说他们是恩爱夫妻的。没有更为确凿的证据,我仅能够说,他们可能是恩爱的夫妻。   
  人若到了老年,有老伴陪着,有儿孙儿媳伴着——这,当然算得上幸福,但是有多少人能够享受到这种幸福呢?尤其是在农村,我敢说,即使有《二十四孝图》的那些真实人物来也未必会是个大孝子。   
  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力气,朝气蓬勃。可是到了老年,做什么事都不太随意了,凡事都希望有人照应。   
  人若到了老年,失去了老伴,固然是不好的事。可是生老病死仍是自然规律,谁也免不了一死,好像惟有死才会有真的归宿。   
  在自然界,死的概念是普遍的,在世上呆了太久,生活了太久,相反会觉得无聊。我知道在人类的思维里,只有人才会有意识,有观念。但是,我想要问的是,难道仅仅只有人才是自然界的一员么?以人的标准去衡量自然万物,我不敢说这样的做法不对,但是我敢说,这样的做法也不怎么有理,高明。   
  人是有感情的,也难怪古时的中国人都希望儿孙满堂,四世同堂。现在,不可能有儿孙满堂的景象出现了。四世同堂倒还可以存在,可是我现在不是写这儿孙满堂、四世同堂的事。儿孙满堂,四世同堂,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儿媳、儿孙都不孝顺,要那么多的子孙又有什么用呢?   
  中国人历来向往大同社会,以为大同社会便是美好的社会。可惜时至今日,中国人的向往也仅仅是近了,近了。仅仅是向往再和往大同,如此而已。   
  《礼记•;大同》篇中有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之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必谓大同。”   
  当然,在《礼记•;大同》篇中的大同,与后世的大同略有差别,然而“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却是历代德行渊博者所提倡的。   
  在农村是不太讲究礼中的礼的,因为长期以来,礼不下庶人。农村是俗,也即礼的一种变调,习俗罢了。我没有必要用礼的礼来约束定格的农村的俗。然而在现今的农村,俗的转变却实在令人头痛。   
  我在这儿,这部分所写的是一对老年夫妇,以前我曾亲眼见证过他们的恩爱,比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都还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些。   
  好了,在此的引言实在没有作好,反倒带来千把字的废言。恩爱的夫妻在现实中十分少,尤其是近些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便是恩爱夫妻十分少的真实标志。   
  我不希望现实中还会有此部分所写的恩爱夫妻,因为他们的恩爱正是他们的苦痛。   
  2   
  双号逢场赶集,这是我们那儿的规矩。从我们村到街上,大约有十余里路,而这十余里路,对于村上的大多数来说,还只能走路去,虽说农村的人习惯了步行,身体也不会因为走了十余里路就累垮了,但是对于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好的人来说,十余里路也会使得他们望而却步。   
  农村的人喜欢逢场赶集,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少的,只要有空,闲着没事,到街上转一转,即使不买什么,心里也觉得比呆在家里踏实。   
  我第一次看见他们,其实也正是在上街的路上,那时,因为我喜欢上街,所以每当父母亲、婆上街时我都会跟着去。独自一人,我是不会上街的,因为还小,因为那些年还有拐卖妇女儿童的,且十分猖狂。   
  父亲、母亲和婆是认识他们的。毕竟,父母亲和婆在村上生活了许多年,对村上某些人的掌故也比较多。据说那老太爷姓陈,而那老太婆姓常。但是到底姓什么,我却不清楚,不敢肯定。而在这儿,为了方便起见,我便暂且把他们的姓氏定为陈、常了。   
  我们村上姓陈的人也不多,仅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集中在一起。而姓常的,更为稀少,像是没有。有,则仅仅是从其它地方嫁到我们村上的。   
  我们村上王姓、彭姓、李姓、蒋姓是大姓,这四大姓氏在村上有绝对多数的优势,而相比起来,其它诸如赵、代、邓、刘、兰、陈则是“物以稀为贵”了。   
  我因为和婆一道去上街而认识了他们,这无非又与他们接近了关系,因为婆和他们比较熟悉,也谈得来。婆让我叫他们,打个招呼,而我因为害羞,也就没有给他们打招呼。   
  这是你的孙子,好乖哦。他们问。   
  嗯,调皮得很。婆说。   
  哪个的。大的,还是小的。他们又问。   
  小的,大的。婆说。   
  婆和他们一直闲聊着,到街上方各自散去,而我一路上话十分地少,他们问一句,我便回答一句,一点也不活泼,用他们的话来说,这孩子胆子太小,还怕陌生人。   
  3   
  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常常在不经意——很偶然间地看见他们。当然,由于受了那次的教训——回到家以后,婆批评了我几句,说见到长辈,打个招呼,连起码的尊敬人的礼节都不知道,长大了总会吃亏,人家会说你看不起他。又因此,从那以后,我看见他们,或者说他们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人,都会很有礼貌很懂规矩地给他或她打个招呼,叫一声陈大爷或常婆婆,如此,仅一声招呼而已。然而以此带来的效益——他们对我看法、评价却大为改观,他们常对我的父母亲说,对我的婆说,你那孙子,太懂事了。   
  也就是因为我自从与他们认识之后,对他们的了解也慢慢地摆脱了父母亲和婆的述说。先前,就是我和婆在上街路上认识他们的那个时候,回到家,婆简短的话告诉了我,他们的困苦。   
  陈老俩口也真是的,膝下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可结果儿女多了无用,年纪大了,还得靠自己,靠儿女还不如做梦去。婆说。   
  然而,可以说,对他们的了解,我确确实实是从婆那儿得知的。年少的时候,多不懂事,长辈的教诲大可以左耳进右耳出,而惟独关于他们的事,我却至今记着。尽管他们已经在八九年前的同一天死去了——一个早上,一个中午。   
  陈老太爷的眼睛有些问题,这在我第一次认识他们便知道了的。那次逢场,常婆走在他的右手边,用左手拉着他的右手。起初,我有些质疑,因为陈大爷的眼睛分明就没有问题,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而之后我才知道,他的双眼早已在两年前因为悲伤过度而变得模糊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确,对于一个活着的人,他可以失去身体的很多部分。可是如果他失去了眼睛,此后的生命便失去了一半。陈老太爷自从双眼失明之后,许多事,许多活他都不能去做,去打理了。而这些事,这些活又必须得做,谁去做呢?他——除了他陈老太爷,和自己的老伴还会有谁去做呢?   
  陈老太爷双眼失明之后,如果他的儿女稍有良心也不会不恩赐一点孝顺的德行,可是他的儿女没有良心,推过来,推过去,大哥推给二哥,二哥推给已经嫁出去好多年的姐姐和妹妹,推来推去的就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嫁出去的女,泼出门的水,想收也收不回来,固然这一说法在中国盛行了上千年,但是也正是这一说法,作为女性的又一面便在他们的两个女儿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大女儿说,三个儿子做什么的,我又没有沾到陈家的光,凭什么要我承担。小女儿说,做哥哥的做姐姐的都不承担,我为什么要承担,我又得不到好处。   
  他们的三个儿子及两个女儿都不恩赐孝顺,无疑对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了。我大概知道雪上加霜本为佛家用语,但是也不一定,因为我的记忆是如此的糟糕,不是么。然而对于佛的境界我幷不清楚,禅宗是什么?禅宗的三大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