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三帅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后在晋文公夫人文嬴的请求下,晋国释放了秦国三帅,但从此秦晋之好,变成了秦晋世仇。 
殽之战后,秦国的东进基本没有可能。秦穆公开始向西开拓。《史记·秦本纪》云:“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整个春秋时期,秦国除了在适当的时机向晋国报仇外,很少参与春秋诸侯国的盟会和战争,而是把精力放在向西部发展上。 
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戎活动的范围向西可达河西走廊的瓜州。 
楚庄王称霸 
楚是西周初年,周天子因其故地而封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在江汉流域兴起。 
楚成王时期 ( 公元前 671 ~前 626 年 ) ,齐桓公称霸,率八个诸侯国军队南下攻楚,阻止了楚的北进。于是,楚成王任用令尹子文向江淮流域发展,臣服了随、唐等汉东小国,获得了长江中游的夷越之地,直接控制了江淮平原的小国。楚成王、楚庄王时期,楚灭掉江 ( 今河南息县西南 ) 、黄 ( 今河南潢川县西 6 公里有黄城为黄国故地 ) 、弦 ( 今河南潢川县西北 ) 、蓼 ( 今河南固始县东北有蓼城岗 ) 、英 ( 今安徽金寨县与霍山县之间 ) 、六 ( 今安徽六安县 ) 、徐 ( 约今安徽泗县西北 25 公里 ) 、沈 ( 今河南平舆县 ) 、顿 ( 今河南项城县 ) 以及群舒国家,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龙、舒鲍、舒龚、舒、宗、巢、桐等小国,这些小国均在今安徽霍山、舒城、庐江一带。 
楚庄王 ( 公元前 613 ~前 591 年 ) 即位以后,在蒍氏之族的支持下,打败乘楚饥荒之时伐楚的庸、麋和百濮等夷戎部落方国,使西部边境得到稳定;接着,又消灭了国内叛乱的若敖氏之族,楚国王权更加巩固。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整顿内政,在任官制度方面,“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 '10' 楚王任用最亲信的王子或宠弟来协助执政,组成政府核心集团。楚国的令尹、司马、县公、县尹等皆由公子担任,以王室近亲公子为主的新贵族代替了以大世族为主的旧贵族,掌握了楚国的政权。楚以治理政绩命官,以军功胜败论将,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在外交上,自楚成王开始就与秦结成联盟。秦自殽之战后,与晋成为世仇之国,楚乘机拉拢秦国,结为婚姻。秦、楚之盟结成后,与北方的晋、齐盟国成为对立的两大集团。 
在国内已经稳定的情况下,楚庄王又开始积极从事其霸业的活动,灭掉群舒,重新定其疆界,并强迫吴、越与楚订盟,承认其霸主地位,接着,又迫不及待地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中原。 
北方唯一能与楚抗衡的晋国,这时正当晋灵公统治时期,君杀臣,臣弑君,处于混乱之中。晋国的混乱为楚国的北进制造了机会和条件。周定王元年 ( 前 606 年 ) ,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郊,以炫耀武威。周定王不敢表示一点愤慨,反而遣使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乘机问周鼎的大小和轻重。周鼎是周王室权力的象征。楚庄王周室问鼎,表现了要取代周室的勃勃野心。但当时周王室虽已哀微,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如果楚庄王对周王室采取更过分的行动,肯定会激怒北方国家,这一点,楚庄王是明白的。因此,当王孙满答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11' 楚庄王还不敢对周王室轻举妄动,仅示威而已。 
楚庄王问鼎周室是其向北推进的先声,紧接着,楚开始向陈、郑进攻。周定王十年 ( 前 597 年 ) ,楚庄王发兵围郑,六月,晋国前来救援。晋、楚双方在邲 ( 河南荥阳东北 ) 展开了一场恶战。 
邲之战,楚军大获全胜,为楚在中原的称霸廓清了道路。楚又降服了宋国,而晋却不敢相救。《左传·襄公九年》载:“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 ”楚庄王时,中原的一些国家成为楚的仆从国,对楚纳贡,对楚称臣。楚国势力所及,东达吴越、齐鲁边境,北到鲁、卫、郑、宋腹地,西至秦邦,南达洞庭,横跨江淮,称霸中原,威震华夏。楚的霸业达到顶峰。
三、弭兵之会 
弭兵,即停止战争的和平运动。春秋后期,争霸战争中的两大霸主国晋、楚之间曾有两次弭兵盟会,从而使激烈的争霸战争暂告一个段落。 
第一次弭兵之盟 
介於晋、楚两大国之间的宋国大夫华元,既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有交情,亦与楚国令尹子重交好。华元得知晋楚互派使臣之事,便于是年冬天,“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 '12' 
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晋楚的关系,促成晋楚之和。 
鲁成公十二年 ( 公元前 579 年 ) ,在华元的策划下,晋卿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会盟。盟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13' 
晋、楚第一次弭兵之盟非常不稳定。晋楚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隙并非一朝一夕或一个盟约所能化解,晋楚双方在形势对自己不利时,都希望通过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而当形势好转时,就会撕毁盟约,发起新的进攻。严禁不久就爆发了鄢陵之战,楚国失败。 

鄢陵战后,战败国楚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地,然而胜利的一方晋国也陷入危机之中。晋厉公欲乘胜消灭晋国之大族,而立其左右近臣,杀掉卻氏之族。但晋厉公杀掉卻氏后,反被栾书、中行偃所杀,晋国一片内乱。秦国又乘晋之内乱,频频出击晋国。晋国内部有大族与国君的斗争,外部强敌压境,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第二次弭兵之盟 
晋、楚、齐、秦等春秋大国皆有意弭兵。于是,宋国大夫向戌发起第二次弭兵运动。鲁襄公二十七年 ( 公元前 546 年 ) ,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 14 国盟于宋的西门之外。盟会的主要内容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 '14' 即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在与会的 14 国中,齐作为晋的盟国,不朝楚;秦作为楚的盟国,亦不朝于晋。邾为齐的私属国,滕为宋的私属国,不参与盟会。 
弭兵会上依然是杀气腾腾。楚令尹子木说,“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 ”楚人衣内皆裹甲,时刻准备动用武力,以求主盟,坚持在盟会时先歃血。楚国达到目的,而在载书写名时先书晋国,第二次弭兵之盟在紧张气氛中结束。 
弭兵盟会后,春秋争霸战争暂告一段落。战争相对减少了,中原小国承受的战争苦难和负担也有所减轻。然而这些小国从此以后,“仆仆于晋、楚之庭”,“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受到晋、楚的双重剥削。公元前 545 年,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同样,鲁襄公及宋公、陈侯、郑伯、许男亦朝于楚。大国对小国诛求无时,穷征暴掠,使小国“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左传·昭公十三年》记,郑国大夫子产曰:“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小国要尽其土实,重其币帛,供其职贡,从其时命,贺福吊凶,对晋楚大国承担繁重的贡献;晋楚双方以牺牲小国利益的方式达到暂时的和解。
四、吴越图霸 
吴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所建之国,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吴由于处夷蛮之地,自太伯至寿梦共十九世而默默无闻。吴王寿梦二年 ( 前 584 年 ) ,逃往晋国的楚大夫申公巫臣因怨恨楚国,为晋通吴,教吴乘车、战阵、射御,并让自己的儿子做吴的行人,吴国自此才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发展起来。晋国对吴的扶植,其意使吴牵制楚国。 
晋扶植了楚国背后的吴国,吴开始进攻楚。《左传·成公七年》云:“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於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於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吴国在楚的背后崛起了。 
当吴国兴起、咄咄逼楚之时,楚亦开始扶植吴国背后的越国,拉拢越国做为自己的同盟国,以共同对付吴国。越国建都会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