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门,吐纳川流。”芍陂方圆约百里,受益范围约三百多里,灌溉今安徽寿县以南淠水和淝水之间数万顷土地。后世称芍陂“水旱之所不害。”楚国东迁之后,芍陂的兴建与楚国后期的经济繁荣有重要的关系。 
《越绝书》卷二曰:“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泻西野,去县二十五里。”《大清一统志》云:“南直常州申浦在江阴县西三十里,昔春申君开置田为上下屯,自大江南寻,分而为二,东入无锡,西入武进、戚墅,俱达于运河。今江阴之山川,多以春申取义。” 
战国后期,楚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对吴越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作用。楚不仅利用了原来夫差所沟通的江淮之间的运河,而且利用江南丰富的水利资源,因地制宜,整治陂田堤堰,发展水利。 
战国时期,农田水利的开发、兴修和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民有了更稳定的生活条件,对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晚期,铁器出现了。如前所述,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工具,铁器的出现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战国中期以后,铁制生产工具更加普遍。迄今发现的上千件先秦铁器中,有斧、锛、凿、刀、削、犁、钁、锸、耙、锄、镰等,铁器的品种和数量增多了,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少地方的战国墓中都用铁农具作为随葬品,甚至在墓穴的填土之中也能发现废弃的铁农具。如郑州二里岗的一座战国墓中出土十多件铁农具;石家庄市庄村出土的生产工具中,铁农具占 65% 。 '28' 河南辉县战国时期的魏墓中,出土 58 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县发现的战国后期的燕国冶铁遗址,有铸铁的范 87 件。 
有的诸侯国还设有管理铁业的职官。《管子·海王》记有:“今铁官之数。”铁官就是管理铁的官员。 
齐国临淄故城发现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 6 处,小城两处,大城 4 处。其中小城西部的炼铁遗址范围南北约 150 米,东西约 100 米;小城东部的炼铁遗址,范围南北约 70 米,东西约 60 米。大城西部的炼铁遗址,面积约 4…5 万平方米;大城南部炼铁遗址,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东北部炼铁遗址约 3…4 万平方米。齐都临淄发现的 6 处炼铁遗址,总面积共有 90 余万平方米, '29' 反映了齐国冶铁业的发达和兴旺。临淄故城还发现有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犁铧、钁、铲、锸、凹形铁口锄等。 
河南新郑的冶铁遗址中还发现有鼓风管、炼渣以及铸铁铲、铁刀、铁钁的陶范等遗物。 '30' 登封的铸铁遗址也发现了熔铁炉、鼓风管和铁器等遗物。 
东周时期冶铁业的兴起,各种铁农具的使用,对于垦辟荒地、改良土壤和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铁工具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恩格斯曾把铁器时代称为“英雄时代”,也就是说,铁器的产生和使用,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农业产量的提高 
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耕作方法的进步,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据李悝对战国初年魏国农产量的估计:一亩地普遍可产粟一石半,上熟可产四倍,即六石;中熟三倍,即四石半;下熟一倍,即三石。小饥可收一石,中饥七斗,大饥只收三斗。 '31' 战国一亩约当今三分之一市亩,一石约当今五分之一市石,即二市斗。如果折算起来,现在三分之一市亩的土地,那时候可生产合今三市斗的栗,最好年成可以生产四倍,合今一市石二市斗。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一钟是六石四斗,合今三分之一亩的土地,生产粮食合今一市石二市斗八市升。这在 2000 多年前的生产条件下,产量的确是很高的。
三、商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商人非常活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2' 只要能赚到钱,他们不避艰难险阻,到处经商,出现许多富商大贾。 
赵国的卓氏、宛地的孔氏皆以铁冶致富。赵国富商吕不韦玩弄权术,帮助秦公子楚,搞政治投机,从而使子楚继承秦国王位,他自己出任相国,攫取秦国的最高政治权力,可见当时商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的白圭。在楚国,鄂君启率领的庞大的商队,每次行商可出动商船 150 艘,或货车 50 辆,或马牛 500 匹,或肩挑背负的脚夫 1000 人。 '33' 
由于商业交往的活跃和频繁,“江浦之桔,云梦之柚”,“江南金锡”等,远销北方,北方的器物也运到南方。《楚辞·招魂》载:“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晋制犀比,费白日些。”楚与各国经济往来非常密切。考古发掘还证明,楚国的帛通过中原远销到今西伯利亚一带。在阿尔泰的巴泽雷克古代游牧民族的贵族墓中发现的刺绣丝织物,无论质地、花纹 ( 龙凤纹 ) 风格、丝织工艺 ( 锁绣 ) ,都与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战国楚墓中的龙凤刺绣相同。 '34' 这些丝织物很可能是当年楚国、郑国,或其他诸侯国的商人携往北方出售的。 
西周时期,贸易主要还是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如裘卫以毛皮、堇章等与矩伯交换田地。战国初期,农学家许行所戴的帽子,所用的炊具、农具都还是“以粟易之。”《孟子·滕文公上》载:许行主张“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履大小同,则贾相若。” 
我国最早使用的铸币是铜币。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货币主要是铜币,另外还有金币、银币。铜币可分刀币、布币、圆钱、蚁鼻钱等四种。 
刀币,是从工具刀而演变的,主要流通于齐、燕等国。 
布币,其形状像耒耜。主要流行于三晋,即韩、赵、魏等国。 
圆钱,有孔 ( 方孔或圆孔 ) 。极有可能是仿古代的纺轮发展而来 
的,主要流通于秦和东周。 
蚁鼻钱,亦称为铜贝,形似背面磨平的贝壳,面有文字,多不可识。如“各六朱称鬼脸钱。这是楚国的钱币。 
春秋时期,楚国已开始使用银币。 1974 年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了一批楚国的银币,有空首布和实首布两种。实首布又有短、中、长三型。空首布和短首布约在春秋中、晚期出现。中、长实首布可能在战国时期出现。 
楚境盛产黄金。《诗·鲁颂·泮水》有所谓“南金。”《管子·轻重甲》曰:“楚有江汉之黄金。”《战国策·楚策三》载:“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这为楚国使用和流通黄金货币提供了物质条件。 
楚国的金币在河南扶沟、湖北江陵、安徽等地均有出土。出土的有方形的金板和圆形的金饼,上有“郢爯”、或“陈爯”的字样。 
1979 年,湖北江陵雨台山 410 号墓出土一件铜环权 ( 即砝码 ) ,时代在春秋中期。湖南长沙、常德、衡阳等地也多次出土称量“郢金”的天平和成套的铜环权。环权量值以倍递增,从一铢、二铢以至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黄金价值较高,在交换中要求称量准确,天平和砝码都是适应黄金货币在商业上的流通需要而产生的。考古材料中还多见春秋战国楚墓有天平、砝码随葬。从应用到随葬需要一个过程,可见楚使用天平砝码的时间较早。由此也可推知楚国似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使用金币。 '35' 
战国时期,铜币已在民间广泛流行,当时的粟已用货币作价,每石值 30 钱。 '36' 官府征税亦有刀、布之敛。 '37' 刀、布已经是一种贮存财富的手段。 1954 年山西长子县出土一窖战国货币,重 200 多斤。在战国墓中往往能发现几百几千个刀币,说明战国时期货币在生活中已占重要的地位。 
四、城市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的商业城市。当时,东周王室的都城雒邑和山东定陶都被称为“天下之中”,乃诸侯四通、货物交易的繁华之地。 
齐国的都城临淄,据说有 7 万户人家,能征 21 万兵卒。《战国策·齐策一》云:“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踢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