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国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人才的摒弃。魏文侯选贤任能,使魏国出现了独霸中原的强盛局面。魏文侯死后,自魏武侯就开始了对贤能之士的排斥。此时魏国相继走了吴起、商鞅、孙膑等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到了其他诸侯国后,成为魏国强大的对手。 
《孟子·梁惠王上》云:“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 ”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魏惠王连连败于齐、秦、楚等强国,但他并不知道原因何在。其实,魏国摒弃人才的政策,当是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魏国迁都大梁以后,地处中原,无险可守,魏国遂成为天下之兵的攻击目标。而此时,齐国经过齐威王的改革发展壮大,开始成为魏国的强敌。 
魏齐争霸战争实际上在魏惠王的逢泽之会以前就开始了。公元前 354 年,赵国为了扩张,占领了卫国的刚平之邑,卫臣服于魏。次年,魏号令诸侯以伐赵国,攻破邯鄣。赵国在国都被占领的情况下,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以救赵国。孙膑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对兵法有极深的研究。孙膑采取了“围魏救赵”之策。即齐军以兵攻魏之襄陵,魏 
军虽然攻破邯郸,但却不得不紧急收兵保卫魏国,以击齐兵。魏、齐二国军队在桂陵 ( 今河南长垣县西南 ) 相遇。魏国从邯郸至桂陵已行军几百里,长途跋涉使魏军士兵疲备不堪。齐军则早已至此,以逸待劳。两国交兵,齐国一举打败魏军,重创魏军。 
桂陵之役魏国虽然被齐打败,但仍有一定实力,于是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韩国竟然没有参加此会,这是魏国所不能容忍的。《战国策·韩策三》云:“魏王为九里之盟,且复天子。房喜谓韩王曰:‘勿听之也,大国恶有天子,而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勿听,魏安能与小国立之。'”“九里”,鲍彪注曰:“九重 ( 当作里 ) ,谓王城,欲城之,先盟其众。”缪文远先生《战国策考辩》认为“魏王为九里之盟”,与魏王的“逢泽之会”当为同一事件,在周显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 344 年。由于韩不参加会盟,因此,魏惠王在逢泽会后大举攻韩。《水经·渠水注》引《纪年》:“穰苴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韩国战败以后向齐求救。“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 '49' 齐威王命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率军攻魏救韩。魏惠王也派将军庞涓和太子申率领 10 万大军迎战。庞涓素来骄傲自大,孙膑利用庞涓这一弱点,令齐军佯做逃遁,采取“减灶”的策略,引诱魏军深入。孙膑则在马陵 ( 山东荷泽一带 ) 的险要地带设下埋伏,全歼魏军,庞涓自杀,孙膑从此显名天下。魏国元气大伤,独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而齐国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以大国的姿态登上战国的政治舞台。
三、秦国的崛起 
春秋时期的殽之战后,秦在强大的晋国的打击下,不能东向,转而向西发展,独霸西戎。 
三家分晋之后,强大的魏国又进一步攻取秦国最肥沃险要的河西地,使秦处于更不利的地位。秦孝公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50' 魏国的强大不仅限制了秦国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损害了秦国的利益。如商鞅所说:“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 ? 魏居邻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51' 秦、魏之间的斗争,水火不能相容。 
当魏国全力与东方的齐、赵等国斗争的时候,日益强盛的秦国当然不会放弃侵袭魏国的机会。商鞅将兵以伐魏,魏派公子卬以迎敌。两军对垒,商鞅派使者对公子欢说:“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52' 魏公子卬信之,前去与商鞅会盟,商鞅暗伏甲士以虏公子卬,遂破魏军。 
秦还攻陷了魏的河西重镇少梁 ( 今陕西韩城县 ) ,又渡河攻陷魏旧都安邑,严重地打击了魏的西部地区。《史记·商君列传》云:“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魏国在秦国的打击下,被迫迁都大梁。从此在与秦国的斗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商鞅也因此封于商 ( 今陕西商县东 ) 。但此时,秦国的力量还不足与魏抗衡,只是利用魏在东方与齐、赵战争之机,对魏袭击。而当魏稍得喘息,认真对付秦时,秦国立即讲和,认为“以一秦抵大魏恐不如”,并即派公子少官参加魏惠王主持的逢泽之会。 
秦孝公死后,惠文君即位。惠文君立后,车裂商鞅,以泄私愤。商君虽死,但其法仍施行于秦。公元前 330 年,秦公子邛在雕阳 ( 今陕西 鹿阝 县 ) 大败魏军,俘虏魏将龙贾,斩首 8 万,迫使魏国献出河西地。次年,秦军又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 ( 今山西河津西 ) 、汾阴 ( 今山西荣河北 ) 、焦 ( 今河南陕县南 ) 和曲沃等地。秦惠文君与魏惠王相会于应 ( 今河南鲁山 ) 。魏慑于秦的压力,于公元前 328 年纳上郡 ( 今陕西绥德一带 )15 县于秦。至此,秦终于打败魏国,扫清障碍,向东发展。 
四、合纵连横格局的出现与五国伐秦的失败 
秦惠文君十年 ( 前 328 年 ) ,魏人张仪来到秦国,被任为秦相。公元前 325 年,秦惠文君称王 ( 是为秦惠王 ) ,并于公元前 324 年改元称元年。这时秦国国力昌盛,有“并吞八荒”之心,张仪入秦,奔走呼号,大倡连横之说,拆散东方诸国联盟,游说各国事秦,声称这样才能免受秦国的威逼征伐,以求安宁。张仪是自商鞅以后,对秦国的发展扩张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 
合纵、连横的政治活动是并行的。魏人公孙衍,号犀首,乃是合纵的倡导者。合纵,即号召山东六国联合,以抵抗秦国的蚕食和吞并。 
合纵、连横的轴心之国是魏国,魏国都于大梁,地处各国之间,交通便利,是各国攻伐征战的必经之地。魏只有依靠与诸国合纵才能生存,而秦只有拉住魏国,建立连横,才能抽去合纵的核心而拆散合纵,所以魏国始终是合纵、连横的焦点。 '53' 
张仪来到魏国,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境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韩、楚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最初,对张仪的游说,魏襄王不肯听,认为“秦岂能有爱于我哉 ? 兵不来除道,何为以说客先之,是知其不可而迷我也。且我事秦,安得高枕无忧哉 ? ” '54' 张仪见此,暗暗使人到秦国,让秦攻魏,魏国大败。于是魏国“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魏献上郡 15 县于秦。魏、秦连横,张仪相魏。张仪相魏,实利秦国,欲一摇而动天下,使各国仿效魏国与秦连合。 
与此同时,公孙衍、陈轸等主张合纵的政治活动家也积极地策划于密室,奔走于廊庙,大倡合纵,以制张仪抗强秦。他们代表各国的利益,纷纷登场,往来于六国之间,游说各国国君合力以抗秦。他们陈明观点,晓以利害,使这些国君知道只有联合抗秦,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得以生存。合纵与连横,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秦国逐渐发展强大后,对山东六国构成威胁。在公孙衍、陈轸等人的奔走组织下,齐、楚、韩、赵、魏五国联合起来,以伐秦自保。 
“五国攻秦”之役,由于与秦作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所以当三晋联军打到函谷时,秦出击,三晋战秦不胜退回。次年,秦庶长樗里疾与三晋联军战于修鱼 ( 今河南原阳 ) ,秦大败三晋联军,消灭 8 万多人。 
第一次五国合纵伐秦,由魏国发起。楚怀王虽为五国合纵伐秦的纵长,但在攻秦战役中并不卖力,合纵攻秦的五国心又不齐,各怀私心,所以这次五国伐秦之役以失败告终。 
五、楚国由盛而衰 
“五国伐秦”之役以后,秦国对韩、魏加紧进攻。公元前 313 年,秦在雕阴击败魏将龙贾的四万五千士卒,魏的河西地尽入于秦。次年,秦又攻取了魏之汾阴、皮氏和焦。魏的上郡 ( 丹、鹿阝延、绥等州北至固阳 ) 尽入于秦。同年,秦又与韩发生了岸门 ( 今河南许昌西北 ) 之战,大败韩国,迫使韩国向秦屈服,秦、韩、魏结成暂时的联盟。 
“五国伐秦”之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