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出现了柜房和飞钱。柜房——代客商保管财物,并凭帖或信物替存钱者支付款项,以此收取柜租。飞钱——亦称“便换”。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汇兑制度,产生于唐宪宗时,其办法是: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地方某道设在京城的进奏院,或交给某军府、某使节、某富家,凭文券到指定地方取现钱。这解决了长途搬运大量铜钱的困难。以上反映出商业水平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级。
第三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薛延陀、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先后在沿边各地建立了地方民族政权。他们开发了边疆,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沿边各少数民族之间也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和联系,促进了民族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一、突厥汗国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1 .东突厥汗国的灭亡 
隋朝大业年间,突厥曾被隋军征服,但在隋末战乱之际,东西突厥的势力都再度强大起来。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为了借助他们的力量,曾和王世充等其他地方势力一样,向突厥称臣纳贡,但东突厥仍不断向内地侵扰,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甚至两度率兵侵犹关中,攻至邠州、武功县,进逼长安。 
唐太宗即位以后,对东突厥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在关中训练士卒,太宗亲自较射,重赏武艺高强者,以激励士气。同时,由于东突厥屡次对唐朝用兵,激起了其统治下的各部族的反抗,各地起义不断。贞观三年( 629 )唐太宗乘东突厥内部分裂之时,派李靖、李 责力 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进击,次年( 630 )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政府在其旧地即东起幽州、西至灵武这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以便安置内附的十多万突厥民众。“全其部落,因俗而治”。同时,在东突厥故地(今内蒙地区)置定襄、三中两个都督府,下设六年州,任原来的酋长为刺史,实行自治。 
当时突厥人内迁至长安居住者近万家,突厥贵族被任命为五品以上官者百余人。 
2 .唐和西突厥争夺西域的斗争 
唐初,西突厥所控制的西域地区,有许多以城郭为中心的小国。立国在今天山南路的高昌(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于阗(和田)、疏勒(喀什葛尔),是五个著名的地方政权。其中,高昌以汉人曲氏统治,那里土地肥沃、农业发展,并以汉字作通行文字,是汉代西域长史等地方长官的驻地,其居民很多是汉人。 
焉耆接近博斯腾湖,有渔盐灌溉之利,农牧业都很发达。 
龟兹人们以农、牧业为生,又精于冶铁,写胡书,盛行佛教。 
于阗盛产玉,纺织业发展,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疏勒的农业、纺织业、矿业均有一定发展。 
这几个地方政权,都是西汉即已立国的历史悠久、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均和内地有密切联系。东突厥灭亡后,高昌国王曲文泰曾到长安朝见唐玄宗,其他方国也派人到长安,要求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但是,他们的这种要求受到了控制他们的西突厥的阻隔。 
贞观二年( 628 ),西突厥汗国因内乱发生了分裂,并互相攻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贞观四年( 630 )东突厥灭亡当年,尹吾(今哈密)等七城的胡人归服唐朝,唐以其地建西伊州,后改名为伊州,成为唐朝进攻西域的据点。贞观九年( 635 )唐太宗派军降伏了隋来以来占据今青海及新疆东南部地区的吐谷浑,打通了唐朝向西域用兵的道路。贞观 14 年起( 640 — 748 )唐朝经过七八年的经略,先后占领了高昌、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等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这些城镇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对统一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唐高宗显庆二年( 657 ),唐军俘虏了西突厥可汗,西突厥国灭亡。至此,唐朝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原来受西突厥役属的中亚诸国也都归属唐朝。 
唐朝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之地,在乌浒河(阿姆河)以北的昭武九姓国之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和州。用其原来的长官统治之,并不收其赋税。长安二年( 702 年),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前者(分 6 ?都督府, 8 州, 110 县, 126 军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楚河以南的广大中亚地区,后者(分二州、二都护、 23 都督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游牧地区。 
唐统一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及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官吏,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在今新疆出土的唐代各级官府的公文状牒、官衙印章及古代渡关津时所用之凭证。由官府发给。过所(内叙明申请人的姓名、年龄、身伤、携带物品、去向、往返路途、时间等等)、契约等各类文书,充分证明唐朝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的统治。 
儒家文化在西域有所传播。而唐朝的音乐、舞蹈、绘画、造酒等技术则深受西域影响。双方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唐朝统一西域,使古老的东西文化交流要道丝绸之路得以畅通,这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 .后突厥汗国 
唐灭东突厥后,其旧部曾不断反抗唐朝统治。永淳元年( 682 ),突厥贵族骨咄禄利用本族人的反唐情绪,重建政权,建牙、据有东突厥故地。历史上称之为后突厥汗国。 
骨咄禄之弟默啜可汗在位时,侵入西域地区,东西拓地万余里,控弦之士 40 万,恢复了先前的强盛局面。后突厥汗国曾不断袭击唐朝,但双方始终努力维着和好关系,并进行互市。由于突厥贵族内部自相残杀。玄宗天宝四载( 745 年),后突厥汗国被回纥族怀仁可汗攻灭。突厥人一部分内迁归附唐朝,一部分西迁入中亚,而大部分受回纥统治。 
二、薛延陀和回纥 
薛延陀和回纥都是汉魏以来一个古老的部族丁零族发展而来的,丁零族在隋唐时称之为铁勒,铁勒有许多部族,其中薛延陀和回纥各是其部族之一。东突厥汗国灭亡后;这两个部族相继在漠北建立了地方政权。 
1 .薛延陀汗国(不足 20 年) 
2 .回纥汗国
三、吐蕃 
四、南诏的兴起与强盛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杂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部落最大的主要有白蛮和乌蛮。其中,白蛮是战国以后迁往那里的汉族人和当地人融合发展而成的,他们居住在洱海周围,其文字、语言;风俗大致和汉族相同,他们过着农耕生活。而乌蛮居住在距离洱海较远的四周,比白蛮落后,大致过着畜牧生活。从七世纪初叶到中叶(唐初),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并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了个六个诏,即六个王国。(乌蛮称王为诏)。 
居于最南端的蒙舍诏,又称南诏。在 7 世纪 70 年代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以后。南诏因为距离吐蕃最远,仍依附于唐朝。唐朝为了牵制吐蕃,便大力扶持南诏,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到皮罗阁为南诏王时,南诏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统一的南诏国,定都于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开元 26 年( 738 ),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进入全盛期。最盛时,大致据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号称“回环万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天宝年间,由于边将腐败无能,重敛其税,引起南诏的武装反抗,双方多次交锋,互有伤亡,其中两次大的战役均以唐朝失败告终。唐德宗贞元十年( 794 年),不满于吐蕃压迫的南诏,重新与唐朝和好,双方订立盟约,恢复了友好关系。但后来双方仍有战争。南诏后期,王权旁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天复二年( 902 )立国两个多世纪的蒙氏南诏被郑氏推翻,改国号为大长和。 
南诏和唐朝之间虽然也战争不断,但是,南诏的统一和归属唐朝,使其政权组织、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思想文化都深受唐朝的影响。为此后该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奠定了基础。 
五、 靺鞨族和渤海国 
靺鞨是后来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