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明末万历、天启之际,陕西连年灾荒,官府“征督如故,民不能供,道殣相望,或群取富者粟”,已经开始抗暴图存的武装斗争。天启七年( 1627年),澄城县知县张斗耀坐堂比粮,愤怒的饥民以王二为首拥进公堂杀知县抗粮暴动,正式揭开明末农民战争序幕。陕北地瘠民贫,赋役苛重,起义爆发后,“饥益甚,连年赤地,斗米千钱不能得,人相食,从乱如归”。加上陕西边兵索饷哗变及大批被裁撤驿卒失去生计,也纷纷铤而走险,“饥军饥民强半从贼,遂难收拾”。起义爆发的初期,势头迅猛,往往各地饥民同时揭竿而起,但因组织松散,互相缺乏联系,易为官府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崇祯三年( 1630年),明廷派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调集大军追剿陕西农民军,各路义军纷纷转移至山西,得到当地贫民支持和响应,并逐渐趋向于联合,次年共推梁王自用为盟主,号称紫金梁,相继转战于山西、河南、河北、湖广、陕西、四川等地。崇祯六年冬,在明政府军重兵围剿下,起义军接连遭受挫折,于是以伪降为掩护,乘敌不备,1633年趁冬季黄河结冰时,一举突破黄河天险,从渑池渡河主力部队进入中原作战。农民军在河南得到重大发展。 
荥阳大会( 1635):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闯王高迎祥等率农民军主力军东入安徽,攻占颖州,并乘胜一举攻克中都凤阳,打出“古元真龙皇帝”大旗,焚毁皇陵享殿、龙兴寺,挖掘皇帝祖坟,给明朝以沉重打击。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牺牲,农民军形成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主的两大势力。李自成等部活跃于陕西、宁夏、甘肃;张献忠、罗汝才等部转战于河南、湖广、安徽的广大地区。崇祯十年,明廷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增兵加饷,十面张网,加紧围剿镇压起义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等部于陕甘连遭挫折,陷入困境。 
崇祯九年之后,张献忠部拥兵 20余万,攻占襄阳,顺江东下,势达淮、扬,一度取得重大胜利。崇祯十年八月,张献忠在河南南阳被官军左良玉击败负伤,次年于湖北谷城接受明廷招抚。罗汝才等活动于河南、湖广地区的多数义军也相继接受招安。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罗等部于谷城、房县再次起义,转战四川,十四年(1641年)二月奇袭襄阳,明襄阳王朱翊铭被活捉斩杀。 
与此同时,李自成乘张、罗等部拖住官军主力的机会,于崇祯十三年率部挺进河南。河南地处明王朝腹心地区,一省分封七个藩王,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加上连遭天灾,官府仍旧变本加厉追逼钱粮,阶段矛盾十分尖锐,农民反抗情绪普遍高涨,起义形势最为成熟。李自成入豫之初,兵力不足 1000人,当地饥民争相归附,迅即燃成燎原之势,发展成几十万人的大军。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也投身到农民起义队伍中来。经多年磨炼,领导集团素质提高,更加成熟、坚强。农民军军纪严明,并提出“均田免粮”、“迎闯王,不纳粮”、“平买平卖”等口号,严厉镇压王公、贪吏、地主豪绅,开仓济贫,保护农民群众和手工业者、小商人利益,切中时弊,深受欢迎。这一口号是针对着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税繁重两大弊病而发出的,符合广大人民要求得到土地与减免赋税的普遍要求,因而足以激动人心与号召民众。而此刻,因张献忠、罗汝才等部积极活动,牵制了政府军兵力;为对付清兵侵扰,明主力又撤出河南,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四年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进而围攻开封,又于次年多次击败明军主力,军势大盛。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率众50万,张献忠起义军连克洛阳、襄阳,标志明末农民战争发展到高潮,起义军与明官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明皇朝覆灭的颓势已经无法挽回。 
2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 
李自成农民军略定河南(在河南全省之后),先后取得新蔡之战、襄城之战、朱仙镇之战、郏县之战等巨大胜利,杀死及收降明军十几万人。于崇祯十五年挥师南下,进军湖广,接连攻占襄阳、荆州、承天(今湖北省钟祥县)等地,李自成威望进一步提高,被推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农民军从联营作战向以李自成为首的统一农民过渡,除张献忠部外,都统一接受李自成号令,为推翻明皇朝,建立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崇祯十六年( 1643)初,李自成发布《剿兵安民檄》,历数明朝“昏主”罪状,表达了“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的决心。农民军并改襄阳为襄京,正式建立政权机构。接着,李自成率军在河南击溃明军主力陕西总督孙传庭部后,又乘胜攻破潼关、占领西安、相继拔除官军西北地区据点,为推翻明皇朝夺取全国政权解除后顾之忧,奠定了坚实基础。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进一步发展完善襄阳政权,以西安为西京,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永昌元年正月初八,大顺军开始了渡河东进向北京进军的征程。李自成、刘宗敏统率主力正面进攻太原、宁武、大同、宣化、居庸关,刘芳亮等人率偏师攻取黄河以北大部郡县,从而形成战略大包围,向北京展开钳形攻势。大顺军一路扫荡,所向披靡,只在宁武打了一仗,消灭负隅顽抗的总兵周遇吉部,其余官军已成惊弓之鸟,望风归附。三月十七日义军进抵北京城下,十八日夜占领外城,崇祯帝朱由检走投无路,于宫内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三月十九日,大顺农民军占领北京,宣告明皇朝覆亡。大顺政权所辖范围,包括整个华北、西北、山东、河南全省,以及湖北、江苏部分地区。攻占北京之后,大顺政权迅速采取措施严肃军纪、稳定社会秩序;接管和清理明朝廷各机构,并派员到各地接管地方政权;严厉打击厂卫特务机构和宦官集团;清点府库仓储,没收皇宫、宗室、勋戚、太监财产,继续执行对贪官污吏追赃助饷的政策;着手筹备即位典礼,草拟政策、法令、仪注;同时抽调部分军队南下,为南征完成统一大业预作准备。 
与李自成在北方节节胜利的同时,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五月玫占汉阳、武昌,称大西王,也建立起与明王朝对峙的农民军政权。十七年正月再入四川,一度名义上承认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正统地位,遵用永昌年号。后大顺军被清兵击败,大西军攻占重庆、成都。张献忠于八月占领成都后,正式建立政权,称大西国王,不久称帝,年号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明末农民战争先后卷进几百万起义民众,活动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几起几落,持续将近 20年,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政权建设方面更加成熟,其规模和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①这次农民大起义直接摧毁了腐朽黑暗的明皇朝,扫除了社会发展的严覃障碍。②农民战争有力地冲击了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部分地改变了原来土地占有情况,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扫清了道路,显示了伟大的历史作用。③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纲领性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导致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源,标志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平买平卖”口号的提出也曲折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少体现出一些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利益要求。不过,从总体上看,明未社会危机仍然是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周期性爆发,明末农民战争的性质仍然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生死搏斗,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市民势力还很微弱,促使中国社会摆脱封建制度轨道的历史条件尚不成熟。 
失策:①追赃助饷扩大了打击面,树立更多敌人(追赃七千万两银、涉及所有官吏,并严刑拷掠)。②进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可以高枕无忧、安然无事了。(有人开始掠劫、害民)。高官忙于登极大典,军民上下松弛,斗志下降。③对关外清军缺乏警惕性。没有解决好吴三桂的问题、导致吴三桂开山海关门引清兵入关。起义军遂开始走向失败之路。
第六节 明代思想文化 
一、哲学思想 
明朝哲学思想从总体看,相当活跃,出现了多位在哲学上影响重大的思想家。 
1 、明初,程朱理学被奉为正统哲学 
明朝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想控制进一步加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认为“武定祸乱,文致太平”,他一方面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