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尊者阿迦曼传-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梵界的快乐,到那些已经达到涅盘者,涅盘与其它的

    快乐全然不同。所以在你的情况下,你是不可能只对一

    件事或一个人发生乐趣而已,否则你就可以整日全身地

    缚住你所爱的妻子,不必吃、睡、做其它的工作和用其

    他的方法来做功德了。你认为从你太太得到的快乐,能

    够取代所有那些身体的机能而维持生命吗?

    在家人:哦!那怎麽可能!尊者阿迦曼。我们曾经

    吵过几次,那不可能从她身上期望一切事物。

    这个在家人的说话态度很坦白而正直,他也善持戒

    行,相当地热衷於法义。他深切地尊敬着尊者阿迦曼。

    这就是为什麽每当尊者阿迦曼不接待其他访客而有空的

    时候,常常跟他作非正式的谈话。事实上,很少人能够

    坦白而不害怕地跟尊者阿迦曼谈话。

    这个在家人非常热爱他的妻子和孩子,同时也非常

    地感动於尊者阿迦曼。每当尊者阿迦曼忙着接待客人或

    其它工作的时候,他不会以任何问题来麻烦他,但会在

    尊者阿迦曼面前顶礼(表明他就在住处附近),然後就

    去帮助其他的比丘和沙弥做些体力的工作,因为他跟他

    们特别亲密。每当机缘许可的时候,尊者阿迦曼也喜欢

    跟他作非正式的谈话。

 121内在的法拉(比丘身份)

    121内在的法拉(比丘身份)

    尊者阿迦曼在他的时代里,就有关於善知根性和他

    心通而言,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待其他人(也许是访客

    或弟子,比丘或在家人)的方法,是非常地个别和独特

    的,在各种机缘下,对所有的人们都没有既定的模式。

    当他在乌东泰尼城的诺涅尼维特寺,作雨期安居期

    间,有许多比丘弟子接受他的训练和引导。当时的寺院

    远比今天来得安静,因为没有许多人们或汽车到那里。

    所有到那里的人都是动机善良而行为端正的,没有人怀

    着恶意来看他,不论是刻意或无心的。住在那里的比丘

    和沙弥,都能够投注他们所有的时间於内在的开发,而

    不被任何障碍所分心,有很多的比丘都达到了他们的希

    望。

    在晚上,排定教导比丘们的时间里,他会以戒德开

    始开示,然後提到禅思、智慧和解脱,然後他会详述法

    义的实践方面—一般修行人如何遵从那些修习才能达到

    这些等级的法义。

    他经常强调守戒的重要,那表现出比丘生活的特徵。一个修行人不应该忽视戒德的重要性,绝不能认为它

    不太重要。不持戒就会无惭无愧并会违背其它的禁令。

    由於恭敬的持戒,一个修行人不会被内疚所困扰,如果

    他把这样的持戒与为了禅思和内明的努力结合在一起,

    迟早他会得到内在的比丘身份,那意指一个预流者、一

    来者、不还者和阿罗汉的道与果,这使他能够稳定地净

    化他心里的烦恼。这就是泰语法拉(从巴利语Vara,

    意即卓越的意思。中译注:译为长老),那意味着言行

    的典范,优良的戒德、禅思、智慧、解脱和解脱知见(

    内明)。

    没有这个内在发展,一个比丘会被他自己的下级情

    结(中译注:五下分结—贪、、身见、戒禁取、疑)

    所摧残,他消沈抑郁而不以其出家为荣。这不是如来弟

    子的生活方式,他必须勇敢地行善避恶,追随着佛陀的

    足迹,忠於他自己和忠於法义。就像佛陀一样,圣弟子

    也是善逝的,由於本身没有恶意,无论他走到或住在那

    里,他都播种着无害的种子。他永远专注於法义的芬芳

    ,而由念住与智慧的光明所引导着,他绝不会被自我的

    愚痴逼入绝境。像这样的人才是如来真正的弟子,每一

    个修行人都必须要紧记在心。

 122他每日的例行作息—意志力

    122他每日的例行作息—意志力

    排定开示的时间过後,每当他不忙着一些其它的活

    动时,任何对於心意开发的过程有疑问或难题的人,可

    以亲近他作个别的询问。

    无论他住在那里,都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每日例行

    作息如下:

    —经行禅思之後接着静坐禅思。

    —外出托钵和用饭。

    —经行禅思直到中午。

    —如果有需要,小睡一下。

    —静坐和经行禅思直到下午四点。

    —打扫住处区域,然後洗个澡。

    —经行禅思几个小时。

    —诵念几个小时。

    —静坐禅思几个小时。

    —睡觉,通常最多四个小时。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他会整夜持续静坐禅思而没有

    睡觉。在他年轻的日子里,他的精进是严厉而坚毅的,

    在他的时代里几乎无人能及。当他年老的时候,由於身

    体虚弱,他的精进才稍微和缓些。但是对於所有的弟子

    们,很明显的,那里永远象徵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这

    跟大多数意志力随着体力而必然衰退的人们是相反的。

    这是佛教徒可以视为修习方式的一个典范。即使他

    在清迈旷野获得最後胜利之後,他还是辛苦地肩负起任

    务,对别人提供无私的服务,直到最後他的身体分散了

    为止。做为人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达到相同成就的潜

    能,但是显然地,现在只有少数人愿意自始至终地追随

    他,这是由於每一个人的根性—由成功的四要素:喜好

    或抉择、精进、奉献和思惟,全部所结合的力量,仍然

    不足以产生所希望的结果。由於因缘有很大的差别,效

    果必然也就不同。当然这对於功德和过失都是如此。它

    在所有情况下和在各方面,善的和恶的,快乐和悲哀,

    都是不可否认的、不可抗拒的、绝对正确的真理。

    尊者阿迦曼的生活,从开始到结束,都非常感人。

    即使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名声流传得又远又广,可叹

    的是,仍有许多佛教徒不能亲近他。这有一部份是因为

    他喜欢把大部份的生命时光投注於隐居之处,几乎很少

    住在城市里;另有一部份(也许是最重要的)是因为许

    多人尽管他们曾经为他所感动和对他非常尊敬,却被他

    们自己的忧虑和恐惧折磨着。有些人担忧着跋涉到森林

    住处时旅途的艰辛,因为他们常常必须从城里坐着牛车

    或步行,经过森林,旅行好几天。另有些人则被在他训

    练之下所必须忍受的生活方式和修习模式的考验所吓阻

    —一天一餐粗陋的饭食,住在疟疾猖獗又充满野兽的丛

    林里¨¨等。还有一些人,害怕他的责备和其它看似残

    忍的处置。这些都是许多人自己产生的障碍,即使他们

    和他是同时代的人,也渴望见到他,却错失了这个最好

    的机会。

    由於经过时间的考验,现在有许多跟他同时代的人

    和那些後代的人,都已经认知了法义是如何地超越时间

    性。任何人有足够的勇气去追随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们的

    足迹,那麽正法永远能够为他产生道和果。从佛陀的时

    代下至现在,一直有着像这样的,不可计数的弟子们。

    法义就像一个大水坝,从那里流出不会枯竭的甘露—不

    朽的涅盘,给那些愿意而且敢於走上正道的人们。许多

    人现在後悔着已经错过了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机会。

    尊者阿迦曼在公元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日逝世,他

    就是现代圣弟子之一。他逝世的记事将在後面叙述。然

    而他逝世的事实用来提醒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要遭

    受无可避免的现象—形成後分解,出生後朽坏。身体分

    解和朽坏以後剩下什麽,就佛陀或尊者阿迦曼的身体来

    说,是绝对的智慧、纯净和慈悲。

    现在它取决於修行人,当他还能够这麽做时,他愿

    意用多少力量去把这些美德栽种在他的心里。给每一个

    修行人一句警语—临终後悔,无济於事。

 12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