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臣中的忠诚之士,往往是难得的人才。古代明智君主深知这一点,因此常常委这种人以重任,以成就自己的帝业。唐高祖时,魏征曾担任建成的太子洗马,当时李世民的威势已露端倪,魏征曾劝建成除掉李世民,并为建成周密设计。但后来建成不但没能除掉李世民,反被李世民所除。李世民登基后,对魏征向建成的献计献策不仅不闻不问,而且让魏征担任非常重要的谏议大夫之职。以后魏征在贞观时期向李世民提出诤谏二百余事,其中多次违忤太宗旨意,李世民也曾因此动怒,声称要杀掉魏征。但是最终不但没杀魏征,反而对他更加信赖和重用。当然,魏征本人也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处境,他曾坦白地向太宗进言,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因为在魏征看来,死心踏地作帝王的忠臣,不但个人难得善终,而且对皇帝、对朝廷、对巩固帝业也不会有什么益处。而作良臣则是“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君臣之间可以互利互益,并存共荣。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配合最为默契、对皇朝做贡献最大的一对君臣,他们成就的贞观之治也成为史学家笔下的千古美谈。现在站在帝王对待降臣及非嫡系旧臣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如果没有唐太宗过人的气量、大度、远见卓识,或者说没有唐太宗那过人的心术,魏征不仅不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甚至极可能早就做了太宗刀下的冤鬼了。
  还有一个例子,虽是个小插曲,但也说明问题。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反梁,攻打梁都建康城。由于城中防守严密,攻打困难,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梁方官员的奴仆突然出城投降,侯景见到这些“忠臣”,就当即下令,一律把他们改奴仆为平民,并且送给他们许多财物。其中有个人原是城中中领军朱异的仆人,此人原来对朱异非常忠心,只是感到城池难保才被迫出来投降。侯景对他特别优待。此人受了感动,第二天便要求到城下与城中的朱异喊话,他说:“你在梁朝混了一辈子,才不过做了个中领军,我刚刚投奔侯大王才一天,侯大王给我的地位已经超过你这个中领军了。”当时侯景封他为侯景临时政权的仪同三司,这个官职已不算小。侯景这番对“忠臣”的优待果然奏效,不出三天,城中出来归降侯景的就多达几千人,从而为攻破建康打开了缺口。

  /* 27 */




  帝 王
  驭臣之法(之三):3。以信任换信任



  民间有一句口头禅叫“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帝王要想化敌为友,为我所用,那么首先要放开胆子,做出信任姿态,以信任换取信任。元末战争中,朱元璋收编了一支民军。为了争取这支民军归心,朱元璋从中挑选出500名士兵,由原民军头目统领,暂充自己的卫队,而把原来的卫队撤换,改作他用。晚上,朱元璋身旁只留心腹冯国用一人伺候,自己放心大胆地一直鼾睡到天亮。民军卫队见朱元璋如此信任他们,当即表示愿意真心归附。不难看出,朱元璋用民军代替原来的卫队并不是非如此不可。但为了取信于这支新收编的民军,他才略施小计,以赢得民军的信赖。朱元璋倒是真正明白以信任换取信任这一道理的。
  无独有偶,楚汉战争时的韩信,当初曾仗剑跟随项羽征战,但一直不得重用。后来他弃楚投汉,跑到刘邦麾下,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做了大将军、左丞相。韩信在刘邦的理解感动下,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一段时间里,楚汉战争的形势是,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在项羽乘机派武涉劝说韩信,要他“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王之”的情况下,他仍不忍心背弃汉王刘邦。他以为,昔日“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只是在他投奔刘邦之后,才得以统领数万之众,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韩信断然拒绝了武涉的劝告,继续为刘邦效命疆场,直到彻底消灭项羽,夺得天下。韩信用兵如神,战必胜、攻必克自不必说,那刘邦能够如此重用韩信,充分调动、激发韩信的创造性军事才能,才是真正值得认真琢磨的。刘邦从来不读书,但对有才能的、不同性情的人的明里暗里所思所想,都能窥视得精细准确,这是一般帝王所不能做,也绝对做不到的,这一点刘邦本人也终身引以为豪。根据
  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曾摆酒设宴大会群臣,要大家谈谈他之所以得到天下,而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大臣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此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听听刘邦这番自白,就不难明白刘邦是怎么以信任换取信任的了。

  /* 28 */




  帝 王
  驭臣之法(之三):4。惟才是举用一端



  中国是礼仪之邦,正统文化标准是重德多于重才,有德无才不失得一个好名声,而有才无德却难生存。但是如果把这一标准原封不动地挪用于政治,那就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因此有创造性的帝王在为政用人方面往往不避俗议,大胆拔擢、任用虽有德行瑕疵,但却有安邦定国、文治武功才能的人。魏武帝曹操就明文颁布《举贤勿拘品行令》,大力提倡惟才是举,收到了极好的政治效果。当然,曹操身处特定的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听一听他在《求逸才令》中说的话,也不免让人面红心跳,生出一身汗来。他说:“过去历史上的伊挚,传说都是出身低下的人,管仲是齐桓公的对头,但他们都因被重用而建立了功勋。萧何、曹参不过是县级小官吏,韩信、陈平都干过不光彩的事,名声也不好,他们却都为成就刘邦帝业立了大功。还有吴起,曾经杀死自己的老婆以求取信于人,还花钱买官职,母亲去世了也不回家奔丧,但是由于他在魏国做官,连秦国都不敢东进;他在楚国做官,晋人也不敢南侵。现在天下一定还有临阵杀敌勇敢的人,才高不凡的文人,或者名声不好、为人没品德,甚至不仁不孝者,但只要他治国有术、用兵有法,就不妨推荐上来,我一定会重用他。”就是因为这一点,曹操在割据混战中招纳了天下许多优秀人才,为他最后争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高祖刘邦于此也极有远见。曹操在《求逸才令》中提到的陈平在刘邦手下后来竟官至丞相,他虽然常常受到别人的道德指责,但因为他本人极有才干,所以还是得到了刘邦非同一般的重用。话还得从头说起,早在楚汉相争时,陈平从项羽手下投奔刘邦。刘邦见他处事干练,头脑清楚,便任命他做了都尉,并兼任自己的参乘,负责调节诸路将帅关系。这一来,早年随刘邦一起起事的旧部下大都忿忿不平。周勃、灌婴找到刘邦,说:“陈平这个人虽然长得体面,其实肚子里没货,不过是个徒有其表的草包而已。我们还听说,他原来在家时曾经勾引自己的嫂子,起事以后,又先后数易其主。现在大王让他负责节制诸路将领,他却公开收受贿赂。送钱多的人,他就派给轻松省力的事务;送钱少的人,就有意安排苦差。以我们看,这个人简直是全无道德、反复无常的小人,希望大王细心观察为是。”
  从周勃、灌婴的话里不难看出,他们攻击陈平为人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和嫂子不干净,二是收受贿赂。这两点都有关人的道德品行问题。关于第一点,陈平听到此话后曾调侃地说过:“吾无兄。”言下之意,没有哥哥,哪来的嫂子?但据载这并不是事实,陈平不但有兄,而且有嫂,叔嫂关系不好倒是事实。而第二点收受贿赂也确有其事。既然周勃、灌婴的话并非完全捕风捉影,所以刘邦也真有些动摇。但他并没有立即将陈平撤职查处,而是先去打问了解陈平底细的魏无知。魏无知正直敢言,他对刘邦说:“当初大王任用陈平,只是看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