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弟子规讲解-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想一想,跟我们最近的亲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为什么会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听了口气很不好,听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就是对方在指责过失的时候,往往态度语气相当的不好,令对方受不了,所以两个人才会吵架。这里就提到人与人之间,如果在规过劝善的时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适当的时机。你如果没有抓好这个时机,这个时间抓得不好,让他很难堪,让他觉得很难为情,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个人都很讲求自己的自尊,都很讲究自己的面子问题。所以一定要记得,当我们在劝勉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他,来规劝他。同时,一个人如果有真诚之心想要规劝别人,我们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时候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一定是非常虔诚,一定能感动对方会察觉说:我这样的确是过失,很感激你的劝勉。如果我们用强势、很威权的这种态度来劝勉别人,有时候反而没有办法达到规劝的目的,而且还结了怨仇,还怀恨于你。你这么凶,给他没有面子,给他现场难堪。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条,不要很高兴看到别人有过失,就赶紧去跟别人讲,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间,夫妻俩人的对话,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学习的对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讲话,他的语调也会跟父母一样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之间有过失,彼此是用很严厉的这种言语来指责对方就不对。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劝,德皆建”,这个德就是我们自性里的性德,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过向善的这种本能,这种德行。因为我们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原来所有的德行,没有办法发挥出来。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真是好朋友、亲人是应该要讲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可以不讲,我们不能见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的堕落。如果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规劝,这里就讲你就没办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双方都能树立很好的德行。从历史上,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唐太宗跟魏征,像这样的皇帝,开阔的胸襟,能接纳建议大臣对他的规过,可以说相当的难得。贵为皇帝都能如此,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的身分地位,是不是更应该学习他们这么宽宏大量,这么大的胸襟。我们在劝别人,在劝人的时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样的言语,用怎样的态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高。
  如果说‘过不规,道两亏’,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恶,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帮助他,就是“道两亏”,两边都有亏损。一个是一直往下堕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沦;另外一个,你眼睁睁的不愿意帮助他,这样也不对。所以“过不规,道两亏”,你没有规劝别人,别人不懂得改正,这样也是有失为人的本分。
  在此地也要提出一点,这也是很多家长都纷纷反应的;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在教小孩,他比较严格,做母亲的就在旁边搅局。什么叫搅局?就是爸爸口气比较严,妈妈就在旁边鼓噪说何必这么严格,让小孩有所依恃,让小孩觉得你们大人都没有办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无恐,这个也很不对。当有人在劝教子女,或者在劝勉别人时候,在旁的人应该要先回避一下,千万不要破坏当时的教诲。因为教导子女,非常忌讳一个严格的在教,一个很宽宏大量的在旁鼓噪,这是很不好的。
  记得小时候,邻家有一对婆媳相依为命的这户人家,子女也有几个,当时男主人在外工作,只有剩下婆媳二人。这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最后我们看到他的子女长大之后,都相当有成就。每当媳妇很严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时候,甚至会揍他、打他,做奶奶的会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训完之后,祖母她会出来牵着孙子说:你刚刚就是因为犯错,犯错母亲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为你做错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远记住这样做是错误的,她是要你好,将来不要变成坏人,将来你会成为社会上贤良之人。有这么贤明的奶奶,所以我们看到这户人家他的子女都相当有成就。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夫妻两个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要协调要同步要一致。做为爷爷奶奶在旁边如果看得心疼,就应该要出去回避一下。当然做父母在严厉教导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谨慎小心。为什么?你打他的时候,我们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这样反而会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灾难发生,那就真的是遗憾终身。
  所以“善相劝”,我们两方的品德都可以树立,因为我们可以渐渐的切磋而提升。不过在此地还要再郑重的叮咛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达到劝解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善巧方便,这个效果可能没有办法达到。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九条: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这一条也跟我们切身生活,有相当大的关联性。从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吃饭的时候,我也曾经这样问学生:碰到你喜欢吃的菜,会不会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装?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会说:会。为什么?他想到的只有自己,他觉得今天的菜很好吃。爷爷奶奶也说:好,那你尽量吃。小朋友从小没有人教,他就知道:我只要喜欢,我就可以多拿,我就可以多吃。殊不知,这样给他树立了很不好的习惯,他不懂得我们在取拿之间,我们要观察周遭是不是别人没有用到,别人没有吃到?因为小朋友现在每一家每一户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就是一块瑰宝一样,像宝物一样,所以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从小他要吃的,他要用的,全部都满足他的欲望。
  所以在这一条,我们看到周遭现在的人,对于取舍方面,往往不懂得人与人之间要讲义。“贵分晓”,就是说你在取与当中,你在拿还有施与的时候,你必须要明白个中的道理。什么道理?取用当中要讲到这个“义”字。为什么要讲义?如果你今天很自私,只有自利,你就不懂得还有别人。我们要晓得,如果你都自私自利,别人也是自私自利,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社会?一定是你争我夺的社会。所以我们看到现前的社会,我们也晓得这一条很多人不晓得。不晓得从小就要告诫子女,要养成多给与,少取用,少为自己而取用。
  所以这里讲到‘与宜多,取宜少’。“与”就是给与,给与别人要多一点,自己占有少一点,自己不要有占有的心。所以我们看到第二十九条,我们就想到人要有布施的心,当你面对很多种的物品或者钱财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第一个就能分辨我可不可以拿?我拿了以后会有哪些后果?首先我们要建立这样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晓得在社会上,从事一些比较特殊行业的这些人,往往会有很多人巴结,会有很多人送礼,甚至于走后门。当你看到有很多钱财横亘在你前面的时候,这就是考验我们廉洁之心,我们的操守。
  所以,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跟小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义跟利而已。讲义的人,他会觉得我取用当中,我是不是得宜?是不是对的?如果不对的话,当然不能取。所以,这里从小我们如何来教育子女?有一个朋友他很善于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小他对子女的教导,譬如说吃饼干,吃水果。他就讲四个孩子当中,一包里头一个人只能吃两片,不能多。所以小孩从很小,他拿着饼干不是自己拿着一包。跟我们现在看起来,有很多小孩父母给他就是一包,他独享,分给别人不愿意,因为从小就没有这种给与得多,自己取用得少,没有这样的观念。这个朋友,他从小朋友很小,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他。
  水果如要削皮的,就教他怎么削,削了之后他可以多吃一片。为什么可以多吃?因为他多付出了劳力。所以他说他们家的小孩,从小就养成吃东西一定是均等。对待别人也是一样,不敢多取。如果有剩下,一定是再把它封起来。做父母的也没有比较疼爱哪一个,谁要求多吃一片就给他。当然这些孩子有这么良好的父母教诲,长大也都很有成就。
  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细节,生活的这种规范,从小父母就要让他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我们也晓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