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435-古镇英豪伏蟒记-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年病故,留下三个女儿。在族人说合之下,李凌云续娶小紫集村尚氏为妻。这尚氏是京城名旦尚小云之表妹,年龄比凌云小二十好几岁,身体健壮,办事精明,人又好面子,虽说心胸稍微窄了些,妯娌之间,里里外外倒也照料得可以。    
    说到李凌云的三个闺女,她们的美貌、武艺和品行都是七级镇周围百里拔头筹的。李凌云教育她们,从小就勤勉上进,慎言慎行,友爱邻里,孝敬老人。父亲的形象在她们心中曾经是那么高大,可是当年轻的继母来到这个家之后,女孩们的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感情上逐渐和父亲有了隔阂。私下里,三姊妹管继母叫“老后子”,从心里一直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她们是李奋已的后代,自幼随父亲学习武艺。三姊妹都很能吃苦,而且极聪慧,随父学武三年后,又拜冀南第一高手太行真武梁羲山为师,各怀绝技。    
    


第一章第3节:姊妹三与继母

    一九三六年,姊妹三个一起赴衡水参加冀南国术比武大赛,小小年纪竟打败各路英豪数十人,自此声名大振。大姐李英人称恋蝶兰,二姐李琼人称蕉叶瘦,小妹李云肩人称惊芦雁。三姊妹都擅长太行南路“梁拳”,而且熟通其父李凌云的“仙人掌”、“暮迟脚”。    
    在三姊妹之中,李英学武最早,功夫最高。她的“暮迟脚”让人感到飘忽不定,发作起来则迅雷不及掩耳,力大可踹破山门。李琼对爹爹的“仙人掌”娴熟精通,掌式变化多端,肘和掌的并用最具杀伤力,肘可断树木,掌可劈卵石。李云肩搏斗时脾气火爆,尤其擅长贴身战术,任何人不敢近其身,否则将被她凌厉的拳脚相逼,不伤性命,也要断腿折臂。    
    冀南武林在排列高手顺序时,没有将女子列其中,有人说,如果把三姊妹列上,名次将不会在后边。    
    武林中人都想不到,她们各自有一套毙敌绝招,手段特殊,杀伤力极强,不出手则罢,一旦出手,数丈之内无人能保性命。这绝招不属于正统路数,轻易出手则会影响李家武艺在武林中的声誉,因此父亲要求她们非绝境不露,非顽敌不致其于死命。    
    日本投降这一年,凌云家租种了七级镇财主李友海六亩薄田,种些玉米、红薯以及棉花以补日常生活。    
    姊妹们感情很深,特别是有了继母以后,姊姊们之间的感情更深,平日里几乎形影不离。她们的生活很平静,清晨她们在东头场院里练武,白天在地里做活,晚上和旁的姊妹们一块儿在六婶家里捻穗子、纺棉花。姑娘们都有一手好绣活,有空儿的时候,就和一般大的媳妇、闺女们挤在一块儿绣荷包。    
    这一年,李英二十四岁,李琼二十二岁,李云肩二十岁。都长得身材高挑,相貌出众。    
    大姐鸭蛋脸形,皮肤白皙,细眉凤眼,鼻梁高挺,红唇小巧。她像兰花一样娴雅高贵,性情温顺,待人谦让,从不惹是生非。她爹说她是美人坯子,大家闺秀。她没有念过多少书,小时候由于照料患肺结核多年的母亲,耽误了读书的大好时光,只是粗通文字。她受生母影响极深,三从四德这一套根深蒂固。    
    二姐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圆圆的红脸庞,两个细细甜美的小酒窝,纤巧的鼻翼,小嘴唇,尖下巴,透着少女的妩媚,就像饱含露珠的桃花。她的身材窈窕,举止文静婉丽,就像雾中沐浴春雨的芭蕉叶。她人很聪明,遇事小心,性情内向,见生人一般很少说话。她爹说她是一生惟谨慎,大事不糊涂。她是村里女秀才,从小念书肯吃苦,记忆力又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背得滚瓜烂熟,《朱柏庐治家格言》也通读过几遍。她的字写得不错,村里人写个书信、对联什么的常常找她。    
    小妹长得绝对不俗,黑黑长发披肩,面容端庄秀气,尖尖的下巴,长长的眉毛,弯弯的眼睛,肤如凝脂,活脱南海观音现世。这李云肩生得一副福相,性格活泼、开朗,办事麻利干脆,说话痛快,难怪人家形容她像从荷塘边飞腾起来的芦雁。她胆子大,性格刚强,爱抬杠,有时显得很尖刻。可是七级镇的人都喜欢她,认为她能给大家带来好运气。    
    李琼、李云肩和大姐不同,她俩从小在爹爹办的乡村完全小学读书,以后又在县中学念过一段时间,接受了不少新文化、新思想。她俩懂得男女平等、自由民主的大道理,她俩决心自己做主终身大事,反对家庭包办的旧式婚姻。抗战胜利以前,她们就几次要求参加革命工作,可是都被继母阻拦,因此只好在家务农,有时在村里小学代代课。    
    按照旧习俗,村里的女人,都是三寸金莲,脚趾纤纤。凌云对这一套,原本是坚决反对的,可是他在外面做事的那些日子里,尚氏强迫大姐裹足,不过也没裹了多少天,就停了下来。尚氏对此事总是耿耿于怀,有事儿没事儿就唠叨起来没完。二姐也只裹了半天就不干了,把裹脚布拆下来,追着赶着,说啥也不干。为了裹脚的事,三妹和继母吵得不可开交,谁拿她都没办法。好在当爹的对这些事并没怎么放在心上。于是三个闺女三个天足,这在七级镇是件很稀罕的事。    
    大闺女幼时就定了婚,许给南宫城里一个姓赵的玉器行人家。男人姓许名山,一表人才,读过私塾,也会些武艺。这本来挺好的婚姻,可是那男人却在四五年前突然遭雷击身亡。此后,大闺女无端地落了个“晦气”的名声,亲事只好拖了再拖。大姐的婚事定不了,两个妹妹也是待字闺中,尚未许配人家。    
    


第一章第4节:相亲风俗

    一九四五年冬天,天寒地冻,大雪接连下了三天。天空中雾蒙蒙,大平原光秃秃、硬梆梆的。村庄浸在寒雾中,家家的房顶上积了白雪,人们刚上去扫了一遍,大雪又下起来,好些日子,房顶上的雪都是厚厚的,好多人家的屋顶被雪水浸透了。树上也结满了白霜,远看去,村子就像冰宫一样。大雪许久不融化,村子里到处结了厚厚的冰,溜滑溜滑,街上稀稀拉拉的几乎没有行人。井台旁边铺上了干草,还总是有人摔倒。    
    村里牲畜也都歇了冬,狗趴在窝里,“老海子猪”躲在圈里,老母鸡“咕咕”叫却不下蛋。小草驴刚出了娘胎,主人把它抱到屋里,放上麦秸,让它乖乖躺着。老鸹“呱呱”叫着,小孩们摇晃着长竿子轰它,它就是不离开,从一个树梢儿飞到另一个树梢儿。    
    炕头上连着锅灶,家家户户烧着柴火,拉风箱做饭,高粱米干饭香喷喷的,炕上热乎乎的,烟筒里冒着袅袅白烟。    
    这个季节,地里没啥活儿做,男人们有的没完没了地在被窝里睡大觉;有的就在屋里拉开了锯,做木匠活;有的到邻家串门子,围着炕桌子摆开了“楚河汉界”;有的就蹲在自家门坎上“吧嗒吧嗒”吸着旱烟袋,盯着过往女人的屁股瞧。    
    女人们却有整不完的事:把着孩子拉屎,补着丈夫的褂子,推着碾子磨面,织布、纺棉花、剥棒子粒儿,整日里没有轻闲。    
    孩子们,甭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跑到村边的壕里滑冰玩。男孩子流淌着脏“鼻筒儿”,用几块木板自制成冰橇,有的推,有的拽,拉着女孩子飞跑,吓得她们“哇哇”乱叫。    
    一天,“公司里”热闹起来。有个媒人给老八李之未说了门亲事,媒人要带着一个女子到村里相亲。这老八今年三十六岁,早先曾经有过一个媳妇,据说是李家祖上世交,前清漕运总督刘旦江之后,原本两口儿日子过得不错。可惜,当年日本人占领七级镇的时候,要追查八路家属,闹得很邪乎,刘家就派人把老八媳妇接走,而且一去不回头。老八是个诚实勤劳的庄稼人,会使唤“头户”(牲畜),各家犁地、耙地,或拉些重物什么的,只要找到他,没有不帮忙的。    
    这天晌午,心直口快的老六家连声高喊:“摆架花车哩!”各家的媳妇、婆婆都冒着寒冷抱着纺车跑出门外。纺车一架连着一架,一个女人挨着一个女人,煞有介事地纺开了线线。    
    胡同里原本就窄,女人们又摆开八卦阵,真有让人插翅难飞的阵势。老六家把纺车摇得吱吱响,嘴里还哼着曲儿,白白的棉花穗子一缕一缕变成细细的线缠在纺车轮子上,飞也似的转呀转。女人们叽叽喳喳,放肆地说着笑着,脸上、手上都冻得通红,有的还不时用袖管儿抹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