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原理-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条从正面百会穴正直下行至人中穴、咽喉、心窝、丹田,直至地面的中心线(如图),简称之为“中线”。咏春拳为什么提倡“攻守抢中线”呢?

  一是因为“中线”是人体上的重心线,如果破坏了人的重心线,人自然会失去重心而倒地;其次是因为人体大多数的要害部位都集中在“中线”上,所以有效地打击对手的“中线要害”,也是击倒或击败对手的捷径。

  当然,正因为攻击对手“中线部位”可轻易将敌击倒或击伤,那么,你在攻击敌方中线要害的同时更要注意守护好自己的“中线要害处”,这也就是咏春拳或是截拳道中的“守中用中”,也是咏春拳中最基本的核心指导理论。如不谙“中线”之原理,则很难臻至咏春拳之最高境界。

  我们都知道咏春拳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拳术,它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巧”字,而“攻守抢中线”便已将这个“巧”字发挥到了极限,因为即便是一个体形瘦小的人,倘能在搏击中有效击中对手的“中线要害”的话,亦能迅速制敌。
 
 
  当然真正的咏春拳高手还能在对手“拳抢中线”的同时,“后发先至”而反“抢”敌“内门”,即以我方的“中线动作”将对方的手臂从“中线”上“挤”出,而使对方的攻防动作只能处于外围,这一技击特点在咏春拳中又叫“里帘必争”,当然这也是有科学上的道理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我方已经严密地摒护住了自己的“中线”,那么对方便无法发起其威力强猛的直线攻击动作来,而只能以速度较慢的弧线形攻击动作从侧面(两侧)攻来,这样一来便处长了其攻击距离,同时亦延长了其作用时间,自然也就降低了其攻击效率,而我方则可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并进行有效的迎击或防御,而且我方在防御的同时仍可由“中线”直插进去而果断重击对手。


 
咏春拳之“经济节约线”原理的运用
  
 
 
  所有与李小龙交过手的技击家无不惊异于他的快如闪电般的惊人攻击速度。据他自己解释,他的动作之所以往往可以快人一步,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反复训练与不断地快速击打来练习速度;二是他所使用的动作本身便已决定了它将拥有极快的速度。

  李小龙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无论是咏春拳还是他后来所独创出的截拳道,都以那种简单、直接、强劲、快速的直线攻击动作为主(攻击动作通常分为“直线攻击动作”和“弧线形攻击动作”两种),原因是由于“直线”攻出的动作所走的路线最短,与那些弧线形动作相比,它节省了大量的运动时间与运行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对手抢先发起攻击,而我方却仍可后发先至迅速准确地击中对手。此种原理在初中课本中已经学到,叫“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如果把前一节中的“攻守抢中线”同这里的直截了当的省时、省力的“直线攻击法”相结合起来,便可得到这样一个理念:咏春拳的攻击动作之所以令人防不胜防,是因为它是由最短的路径去直接创击对手的“中线要害”或是距离已方最近的目标,从而大大增加了对手对此类动作出反应的时间与难度,此类动作的威胁性就犹如手持一柄利剑去直剌敌咽喉或心脏一般(西洋剑术都是把主攻手放在前面,以增大攻击的突发性,这一点正好与咏春拳的格斗风格不谋而合)这种威胁是令人胆颤心惊的。

  正因为咏春拳的攻击动作贯穿了省时、省力、短促、突然的原则,所以才被冠上了“经济节约线”的名号。当然,这种科学而合理的原理与原则是咏春拳所独有的,最起码咏春拳也比别的拳派更加注重此等原理的运用与发挥。咏春拳中的“后发先至”并非它一定要求练习者做到,而咏春拳本身的技术结构注定了它可以这样做到。
   

 
咏春拳之“内外门”原理的运用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这句著名拳谚,那么这个“门”又到底是如何运用的呢?首先它起到一个防守的作用,不过相对于咏春拳来说,它所起到的作用好像更大一些,或者说在运用上划分的要更详细一些。
 
 
  通常可把人体划分为两种:即“内门”与“外门”,一种是处于两手臂之外的称为“外门”,两手臂之内的则称为“内门”。在此种“内外门”之中,当对手的攻击处于外门时我方则根本不用理会。

  另一种“内外门”原理是:把向前伸出的手臂之前半部分称之为“外门”,后半部分即上臂部分称之为“内门”,这种内外门之分是以自己的肘关节为界的。在实战时,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外门的打击动作皆用已方前手来格挡,同样的道理,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已方内门的动作皆用后手来防御。也就是说前手主要用来防御外门攻击,后手主要用来防御内门攻击。
  
 
  在实战中,无论对方的招式如何变化,皆不外乎是置于自己的双手之“内门”或“外门”而已。当然我们应设法使敌双手置于已方“外门”,也就是设法使其双手离自己的“中线要害”远一些;或者说使其攻击偏离自己的身体。这就要求已方的双手应始终占牢“内门”这一关键部位,当然,这一要诀也是应与“守中用中”之诀结合在一起运用的,也可以说“守住内门”是“守中用中”的一种延伸。

  如果你的双手能够始终守住内门的话,除了可籍此屏护住身体上的大多数要害部位外,即使已方在发起攻击时也会快捷许多,因为它亦基本上由中线直接发出,故同样可节省时间与距离。格斗讲求的是瞬间的闪电般快速反应,因此哪怕是仅仅快出几分之一秒时间,都可能会抢先击中对手并一击制胜。
 
 
 
咏春拳之“四门”原理的运用
  
 
 
  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护呢?这就需要来研究咏春拳“挡四门”原理了,在这里且简称为“四门”原理。

  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各种格挡法的依据(如右图所示/本图为李小龙早年所绘)。此“四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

具体施用标准如下:

  一、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二、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记住,此时须一手防御另一手迅即攻击,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挡的同时,身体尽量不要有左右的摆动动作,以免影响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

  四、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
 
 
 
咏春拳之“不动肘”原理的运用
  
 
 
  在咏春拳中,“不动肘”主要是相对于防守而言,当然也并不是说在防御或格挡敌方的攻击之时已方肘部是完全不动的,而是肘部几乎不动或者应尽量少动,仅用手或前臂的动作来完成防御,以避免因已方手臂的过大防御动作而使自身更加暴露。

  因为我们都知道,“摆桩法”或“戒备势”是防护最严密的姿势,你一旦发出攻击或去做过大的防御动作时,必会将你的手臂对自己的相应的要害部位的防护放开,从而遭到对手乘虚而入的突然打击,所以说你的防守动作应恰到好处,肘部尽量不要做幅度较大的动作。当然,“不动肘”最好能和咏春拳的其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