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鳞开-第6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慈烺眉头微微皱起,道:“这事等你大些自然就知道了。”

“可是父皇,我朝已经到了国中百姓人人皆要服兵役的地步,甚至连宗亲都不能得免,为历朝所未有,难道还要继续打下去么?”朱和圭不肯放松,追问道。

朱慈烺上前一把按住儿子的脑袋:“谁跟你说因为要打仗才征兵役?真是幼稚!我朝征兵役是为了让国民保持太祖开国时候的血性,不至于沉沦懦弱!能够从军卫国是荣耀家门的好事,宗亲为何要避!”

这是价值观的矫正,朱和圭一时还有些难以接受,张着嘴不知如何作答。

“你这重文轻武的想法可是要不得。”朱慈烺道:“就连你日后也得去军中好生锻炼呢!”

“父皇……儿臣还是想读书。”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从军也不耽误读书。”朱慈烺道:“对了,宗学里玩枣核球么?”

“他们玩,儿臣不喜欢,每回都弄得一身汗,黏黏得难受。”朱和圭道。

朱慈烺微微摇头,却没有再多说什么。

小孩子的心性未定,说得太多反倒引起逆反心理。

不过习惯总需要矫正,如果真养出个书呆儿子,朱慈烺恐怕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这几天多备些书,路上好打发时间。”朱慈烺道。

“路上?”朱和圭露出了疑惑之色。

“嗯,跟皇祖父、皇祖母一起去江南。”朱慈烺道。

“好啊!多谢父皇!”朱和圭跳了起来,去江南是祖父一直挂在嘴上的事,说得朱和圭也想去看看到底江南是何等景色。可惜这事被父皇一拖再拖,拖了数年,没想到今年倒是能够成行。

“不过上学怎么办?”朱和圭转而安静下来,心中颇为纠结。

“回来补课呗,这又不着急。”朱慈烺其实就是想让儿子出去野一野,将读书的事看得淡些,不至于痴迷书本难以自拔。

朱和圭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转而又高兴起来。

朱慈烺下了决定之后,让内官清点账册,准备太上皇帝南幸的仪仗。这些东西年年都在准备,已经到了事无巨细皆有计划的程度,并不耗时。只要崇祯和周后开口,甚至当日就能成行。

“皇后临盆在即,这个时候如何南幸?莫若等到八月间再走。”周后还是着急见一见第四个孙子,不肯就走。

崇祯倒是想得开,有三个孙子环绕膝下也颇为安慰。他道:“皇后那边自有皇帝看着,我们自管去江南。若是八月出行,到了江南就要十月了,急急忙忙又要回来忙冬至祭礼,恐怕还要误了时候。”

如今撤了南京,祭礼皆在北京,若是因为出游而耽误了冬至大祭,那就是载入史册的污点了。

“那六月走?”周后退而求其次。

“那时天正热,如何赶路。”崇祯道。

周后心中一烦,道:“太上皇帝自己去吧,妾就留在宫中照看皇后。”

“当日不是你说想去江南的么!”崇祯急道。

“五月吧。”朱慈烺连忙出来打了个圆场:“那时候皇后应该已经生产了,路上也不算太热。”

周后这才缓和了脸色,没有再说其他,算是答应下来。崇祯却被打击了兴趣,颇有无所谓的意思。不过太监们却总算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总算不用担心被人堵在门口追债了。

第702章 电和橡胶树

隆景六年四月,《皇明通报》再传喜讯,段皇后平安产下一子,定名朱和垠录入宗谱。在太祖之后,大明的皇帝已经很少有这样高产的了,尤其诸子皆是中宫所出,无一夭折,更是古今罕见。钦天监几乎要因此上报祥瑞,录入史册了。

段皇后这边还没出月子,周后就已经被几番催促,不得不随着太上皇帝崇祯出门了。她走到保定的时候还在牵挂坐月子的儿媳妇,甚至想让袁妃陪崇祯南幸,自己折返北京,总算被身边的女官劝住,没有闹出不愉快。

所谓枕边无圣人,作为崇祯的糟糠之妻,周后对皇帝可没有半点畏惧。

朱慈烺一路将父皇母后送到大明门外,总算是了结一桩大事。虽然皇帝南幸的项目的确起到了不小的社会效应,就连沿途地区的商业程度都有了明显发展,但一直被人催着的感觉终究不好。

段氏不能出门见风,无法送行,心情自然也不算太好。她倒不是牵挂舅姑,而是挂念秋官。即便明知道这一路皇太子不会吃苦受累,但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理却是不能免除。

上皇和皇太子一走,宫中似乎就冷清了许多。朱慈烺索性展开乾清宫的大修,主要是修建卫生取水和地暖管道。

现在宫中传统的取暖方式还是地火龙和火墙,虽然效果不错,但浪费也大。许多官绅大户都已经开始用铜铁的暖气片,以锅炉循环流水取暖,相比传统火龙火墙即新潮又实惠。

朱慈烺虽然还在挂心朱和圭的思想问题,但想想自己刚进大学读法学院的时候,一样充满了伸张正义,捍卫法律信仰的天真情怀,可后来终究成为了追求成功的现实主义者,所以皇太子未来说不定也会在现实中转向,回到自己这边。

随着紫禁城装修工程的推进,朱慈烺也有时间对大明的各项民用技术进行梳理。从大方向而言,大明仍旧走的是蒸汽机械文明的道路。因为蒸汽机和冶金工艺的持续进步,现在辽宁的一些厂矿已经开始铺设铁轨,用蒸汽机车进行短距离运输,算是冒出了一片萌芽。

从小方面而言,开采锻造水泥显然大有利可图,以至于现在全国各府县都有人开办了水泥厂。这些工厂主并不都是冲着赚钱去的,因为许多官绅大户都坚守着“小农意识”,但凡是自家需要的东西,就搞它一个自己生产。

因为自己家需要盖房修路,那索性自己弄个水泥厂烧水泥,非但可以成本价拿到水泥,还能卖给乡邻,乃至朝廷。因为运输成本仍旧居高不下,所以朝廷也更倾向于就地采购。

当然,有条件的府县也会设立官办的水泥厂,但这么做的官员主要是为了促进职业人口转型,捞取政绩。其中也有不少官员因此落马,倒不是贪腐,而是因为水泥厂经营不善,导致考成不合格。

“那个东西是怎么做的来着?”

朱慈烺靠在椅背上,努力搜索着半个世纪之前的记忆。

的确,那是两个时代的分界线,也是人类真正步入科技时代的钥匙。它不需要详实的知识积累,即便是原始人也能通过感官加以验证。

那就是电。

要说电与磁是不分家。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华夏发明了罗盘,希腊人也发现了静电现象。其后罗盘变成了指南针,欧洲人也发现了摩擦能够人为制造静电。然而按照朱慈烺前世的历史剧本,真正能够引起生产力革命的电学,还有一个半世纪才会在偶然间出现。

那是一条青蛙腿引起的偶然。

意大利学者伽伐尼在为妻子处理青蛙腿的时候——在彼时的欧洲那属于药物,偶然间发现用金属叉碰到蛙腿时,蛙腿产生了抽搐。

这个现象就是放电。

当然,伽伐尼虽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并不知道自己发现了什么。他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验排除餐具带电、蛙腿里的生物电、外部影响……等等诸如此类,最后才发现只要用两种不同的金属配以盐水,就能产生电流这个结论。

这些对于朱慈烺当然毫无意义,即便以他文科生的理科水平,也能够直接复制出伏打电堆。

伏打是伽伐尼的朋友,他在伽伐尼的实验基础上,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被称为伏打电堆。他还把锌片和铜片放在盛有盐水或稀酸的杯中,将数个这样的小杯子中联起来,组成电池组,加大电流强度。

朱慈烺已经不记全伏打序列中的各种金属,但他并不担心,这个排列实验交给大学研究室的研究生们只需要一天就能做出来。

有了电源之外,还需要电线。银和铜都是优良导体,只要看看宫中的掐丝珐琅器就知道制作实验用电线绝不困难。至于外面的绝缘层可以使用干木头,如果实验者小心一些,甚至不需要绝缘体。

如果能够制造出灯泡,那么整个电流照明实验也就完成了。

唔,那就还需要“发明”灯泡。

当时爱迪生对于灯泡材料也是费尽心思,进行了大量实验,最终得到了能够长时间发光的竹炭丝作为理想材料,制造了第一只白炽灯。当然,这些时间和物资的投入也都可以省去,朱慈烺完全可以直接让人准备好竹炭丝。

虽然现在没有办法填充惰性气体,也没有找到稀有的钨,但对于实验和科学萌芽而言,哪怕只是短时间的放光,也足以载入史册,引领后来人前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