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与事件民间观察-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是因为有了市委书记在前面打了头炮,再加上胡鞍钢的不依不饶(用《深圳特区报》编者按的话说是〃由于某学者日前仍喋喋不休〃),到了1995年秋天,双方几近刺刀见红。《深圳特区报》连续发表了杜吉轩三人合写的《办特区是搞特权吗》、郑炎的《浅议学者与学棍》和吕延涛的《棍子向谁打来》等文章。这些文章的火药味一篇比一篇浓,和胡鞍钢的言辞一样,犀利有余,而风度则略显不足。
  吕延涛的《棍子向谁打来》言辞尤甚: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否定中央的特区政策,反对继续办好特区,主张〃特区不特〃甚至要取消特区的论调却甚嚣尘上,与中央大唱反调,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某〃著名学者〃。此人不但利用国内各种讲坛,而且借助境外媒介,对特区和特区政策大肆攻击,并罗列了特区九大〃罪状〃。对特区大打棍子。
  请看,明明特区是中央确定的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场〃和〃排头兵〃,他却说是搞〃特权〃,会阻挠和反对改革开放;明明特区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却说是人为地加剧了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明明特区政策是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他却说是少数人〃通过经济寻租和政治寻租寻求垄断权和特权的结果〃;特区的高速发展明明是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作出了贡献,他却说由于特区的发展把东西部差距拉大了,是一种危险。这位先生的一系列言论,到底是要反对什么,他的棍子打向谁,难道还不清楚吗?
    
      
          
  看过双方的这些文章之后,人们禁不住产生这样的担心:一场学术之争,会不会演变为一场政治批判?
  就在这时,这场争论像是断了琴弦似地戛然而止。
  10月14日,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突然发出通知,要求深圳所有传媒立即停止刊登所有有关〃特区不特〃争论和不点名批评胡鞍钢的文章。
  这样,从1994年春天到1995年秋天,这个争论持续了大约一年半时间。
  关于制止这场争论的原因,有研究者说,〃显然是由于来自北京方面的指示〃。香港《明报》也用大字标题表明是〃北京施压禁深圳传媒'围剿'胡鞍钢〃。人们由此猜测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像胡鞍钢这样一位学者如此大动干戈的做法欠妥,更何况当时胡鞍钢本人并不在国内;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争论的内容所涉及到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过于敏感。
  1997
  围剿厉有为
  1996年11月20日,北京下着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正在中共中央党校省市领导班学习。头一天,有人通知他第二天去参加校内的一场研讨会,还要发言。由于来不及准备,厉有为就抓上另外一篇题为《关于所有制若干问题的思考》的论文草稿匆匆忙忙跑上了讲台……
  厉有为在《关于所有制若干问题的思考》中直言不讳地说:〃为了适应中国已经设定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在所有制问题上有所突破。〃
  他还进行了大胆的思考:〃除了公有制与私有制以外,有没有第三种所有制形式?能否建立一种使多数劳动者占有多数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形式?〃
  在研讨会一个星期后,厉有为突然发现这篇还在修改之中的文章,居然被人偷偷拿去翻印散发,并以雷霆之势发动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倒厉风暴〃。自己无形中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成了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及时而难得的反面教材〃。
  宛如晴空一声霹雳,厉有为一下子蒙了。
  置厉于政治死地的是一篇无作者署名的〃万言书〃。这篇附加厉有为的学习体会的文章,在京城上下传得沸沸扬扬,并借助国外势力首先在海外公开发起讨伐。
  厉有为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个靶子?
  厉有为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全力打击的靶子,不仅因为他是中共深圳市委书记的缘故,更主要的是与他在所有制上迈出了关键的一小步有关。2003年10月23日,享有〃民间焦点访谈〃的《南方周末》发表了记者李文凯写的标题为《厉有为的一小步》的述评。李文深刻地分析了厉有为为何要迈出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大步〃的〃一小步〃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左派〃会恼羞成怒无法容忍他踏出这〃一小步〃。
  1993年,厉有为就提出市场经济要建立五大体系,一年后,这个内容扩充为八大体系。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五大体系还是八大体系,厉有为当时都没有提到涉及所有制的体系。及至1996年深圳市场经济十大体系形成,最为核心的却恰恰是这个敏感的〃所有制体系〃。
  如此,便有了这样一个逻辑:直到〃所有制体系〃形成,深圳的市场经济才终于〃摸着了石头过了河〃。
  而厉有为正好在这个时候写就了《关于所有制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也就不仅仅只是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体会了,更多的,应该是实践的体会。作为深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指导者与全程亲历者,厉有为显然清楚地知道,改革正在过难关,而能不能过关,就在于所有制问题能不能得到突破。
  厉有为焦虑的,还有深圳的成就与经验,是会得到肯定,还是会被否定?
  但他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深圳与其他地区的差别。所以在他看来似乎只是基于实践而在理论上理所当然的〃小小一步〃,结果会在北京遭到如此规模的〃口诛笔伐〃。
  深圳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本质上就是为市场经济而生的。此前的深圳,工业基础基本为零,国有经济、计划经济也微乎其微,而且一开始就以学习香港的市场模式为导向,进驻这里的也大多是外资企业和有雄心壮志的中国民营企业。因而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来说,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深圳并不存在〃转型〃的问题。
  但作为特区的深圳,至少没有像香港一样获得〃一国两制〃的待遇,许多的〃新鲜事物〃,迟早还是需要一个〃说法〃的。
  这样一个说法,在1995年厉有为与学者胡鞍钢进行〃深圳该不该继续特下去〃的辩论之后,显得尤其急迫起来。也就是在这之后,深圳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方向,在此后一两年中已经非常明显。
  虽然深圳的国有经济基础并不强大,但深圳市委依照中央的精神,也曾提出过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向,采用当时全国通用的方案,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选取6家大型国有企业为重点,制定了一个〃六大百亿集团〃的目标。
  但此后人们看到的现实却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民营高科技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经济的中流砥柱。同时,中兴通讯、万科等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成功向民营经济转变之后,也开始崭露头角。
  成立于1985年的中兴通讯公司,起初国有资产占绝对控股地位,在1993年改制后,国有股降到51%。突破性的产权结构改变则是在1997年,在国有股、集体法人股之外,增添了公众流通股,而且后者占到总股本的38%,国有股只具有相对控股的能力了。
    
      
          
  厉有为的文章,正写成于中兴通讯改制的前夜。虽然两者并没有直接因果关联,但地方官员的自我理论思索与地方企业的自发改制,在这个时段如此丝丝相扣,反映的却是大势所趋。
  对于厉有为来说,他不能接受〃深圳只剩下五星红旗是红的〃之类的批评,他强烈地希望为股份化正名〃股份制经济不是私有化〃。
  这一点恰恰碰触了〃左派〃抵命死守的红线所有制问题。
  批判厉有为的文章,都会引用这样的数据:〃中国国有经济的比重,自1992年以来,每年以近5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现已降到临界点(30%),甚至低于大张旗鼓搞私有化的俄罗斯(40%)。〃因此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和经济改革的深入,使国有企业丧失了主导地位,外资和私营经济却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新生资产阶级已经在改革中萌生。〃
  〃大批判〃〃流产〃之谜
  对于厉有为这样的干部展开如此严厉的批判,显然牵涉着全局的走势。很快,各种声音汇集进了中南海。2002年,厉有为在对《深圳特区报》记者回忆道:〃如果没有江总书记,胡锦涛校长的支持,我的政治生命就完了。〃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的胡锦涛说,厉有为是在党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