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道家内丹理论-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作用。荣格认为与“意识”层相对的是“无意识”层,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无意识”决定“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的心灵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荣格正是在“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层面论说道教内丹的。在这个层面上,荣格找到了联结东方思想的道路,找到了评论《太乙金华宗旨》的途径。 
第二部分论述了金丹道的基本概念。首先是“道”,荣格认为,“道”可以看作是“集体无意识”最为完满的一种原始意象,它相当于“曼荼罗” ,是自性( self)圆满的象征。然后是“曼荼罗”、“金华”、“慧命”、“回光”,“曼荼罗”是一个环,而且是一个魔环。“金华”就是光,光就是道,“金华”也有一个曼荼罗图案。“慧命”就是性命,性与命的结合就是道,它的象征物是中心的白光。“回光”就是 使光“沿周身运转” ,就是“环流”, “环流”不仅仅是指沿圆的运动,而且是对圣境的界定,同时也意味着止观。 《太乙金华宗旨》所谓的“光”,不属于感觉世界,更不是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意境和深刻的内心体验。荣格用“光”的意象,展现了集体无意识心理深层状态,特别是自性的圆满境界。道教的 “道”印证了曼荼罗象征的圆满性,无意识层在认识论的视域中是一片昏暗的世界,荣格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说明,如用情结(plex)来揭示个体无意识,用原型(archetype)来展现集体无意识,用曼荼罗展现无意识层的最高完满和原始意象所共有的依据,用“光”来照亮无意识层的昏暗世界。 
1 
              
  荣格论金丹养生
荣格论金丹养生
第三部分从意识的分裂和“魂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道的现象。按照荣格的体系, “心灵”(psyche)一词与“精神”(spirit)一词相当,上承接“灵魂”(soul),下涉及“心理”(mind)。 “心灵”包括了一切思想、情感和行为,分为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体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荣格分析了精神错乱的原因,不仅仅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无意识的性压抑,而且还有“灵魂的迷失”,意识所不能吸收的内容能够自发地从无意识中发展出来,这种内容对意识有一种分裂作用。精神错乱是被某种无意识内容攫取,因而使人着魔的精神状态,这种无意识内容是尚未而且也不可能被意识所吸收的。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是围绕着对原型的分析而展开的,在众多的原型之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阿妮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这对原型与道家的魂魄、阴阳观念十分相近。《太乙金华宗旨》将人的生命根芽分为“元神”和“识神”,“元神”寄居“魂”,“魂”属阳;“识神” 寄居“魄”,“魄”属阴。荣格依照卫礼贤的译法,将“魄”看作是阿妮玛,将“魂”看作是阿尼姆斯。“魂”对应着逻各斯的“性”, “魄”对应着爱洛斯的“命”。阿妮玛代表男子心灵之中潜藏的女性意象,关联着爱洛斯(eros),呈现爱欲与生命的一面,象征着生命的原型(the archetype of life),基本等同于内丹中阴性(如阴魄、识神、识性、识光、下心)的性质、特征和原则。阿尼姆斯代表了女子潜意识层的男性意象,它关联的是逻各斯(logos),表现抽象与超拔的一面,象征一种意义的原型(the archetype of meaning),基本等同于内丹中阳性(如阳魂、元神、元性、元光、天心)的性质、特征和原则。受丹道的阴阳和合思想的影响,荣格始终在努力寻求一种使集体无意识无限趋近于和谐与平衡的意境。 
第四部分论述了意识从客体中分离。荣格引述《慧命经》第八图(粉碎图),语云: “一片光辉周法界,双忘寂静最灵虚。虚空朗彻天心耀,海水澄清潭月溶。云散碧空山色净,慧归禅定月轮孤。”认为这种禅道合一的意境就是自我圆满和完整的自我实现的境界。这种境界可称之为:意识从世界中分离,或者说,意识从现实中隐退以至超越。这时,意识既是空,又是非空。无意识不再显现出来,也不再能主宰意识了,它与事物原初的“神秘互渗”也便消失了。无意识和意识是相互起着决定作用的, 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假想点就是“自性” (self)。“自性”是在个体无意识的状态下摆脱了情感、理智、思虑等的束缚之后的一种解放。自性在集体无意识中是另一重要的原型,是人格在无意识层的圆成和最高的和谐状态,通过投射,在日常生活中显露人性的光辉、展示人格的完美。这种完美人格的创造和诞生,就是《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圣胎”、“金刚体”以及“不坏之躯”。荣格认为,内丹“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所隐喻的个体生命的永恒性,既是成道,也是自我实现,天人不二,更加符合原型的特征。荣格探讨了意识分离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认为意识分离状态极有助于心理分析。 
第五部分论述了金丹炼成、功德圆满。荣格既反对用玄学方法又反对用“心理至上主义”来研究东方的丹道思想。他认为玄学的断言企图超出人性的界限,把我们心灵状态的根源归结为一个超出我们体验范畴之外的神性。“心理至上主义”与玄学的论点同样幼稚。作为功德圆满象征的“金刚体”原本是一个玄学的论断,它是从金华或寸田中发展起来的不能毁灭的气息之体,实际上“金刚体”是一个心理事实的象征,它是客观的,它首先投射为源于有机生命体验的某种形式,亦即果实、胚胎、婴儿、活体等等。在这种神奇的体验中,荣格发现了一个由于意识的超脱而导致的现象:主体的“我存在”变成了客体的“它使我存在”。这种感觉是一种与一切事物和谐一致的感觉,正如《慧命经》所说:“功德圆满的人,他的目光将返回自然之美。”荣格反复强调东方的这种宗教体验与基督教的体验是不同的,基督教让人们服从于高高在上的神,祈求受到他的保佑,而却认为救赎之道只有依靠自己,“功德圆满”就是最深层次的自我实现,它是可以体验的,是真实的。 
 2 
              
  荣格论金丹养生
荣格论金丹养生
以下依据通山译本对荣格的几个主要观点做一摘要式介绍 : 
一、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评价 
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毫不犹豫地承认,归根结底,我们并不理解本书所说的彻底超脱尘世是怎么回事,而且我们也不想理解。事实上,只有他们相当充分地满足了他们自然的本能要求,以至于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认知不可见的世界本质时,这种使人内视的心理倾向才能导致这样的超脱,对此,我们是不是已经有了一点点微妙的感觉呢?这种内视的前提能把我们从束缚在可见世界的野心和欲望中解脱出来吗?这种解脱是由于能够感觉到的本能要求的满足呢?还是由于他们的未成熟或源于恐惧对自身欲望的压抑呢?是不是只有在遵守世间的法则时,我们的双眼才能看到精神(灵)呢?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了解中国的文明史,并且仔细研究过《易经》——这部影响了全部中国思想已达到千年之久的智慧之作——都不会轻易地放过这些问题。并且,他知道,从中国思想的角度看,本书所陈述的一些观点并没有什么非同小可的地方,实际上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学结论。 
在我们基督教文明中,精神( spirit )以及对精神的激情,长期以来一直是最高的价值和最值得追求的事情。只是在中世纪末期之后,在 19 世纪期间,精神才开始蜕化成理智( intellest ),这时人们掀起了一场反抗难以忍受的唯理智主义( inte llest ualism )统治的运动。不过,这场运动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即把理智和精神混为一谈,并且把理智的过失算到了精神的帐上。当然,这个错误还是可以原凉的。当理智胆敢把精神的财富据为己有时,它就有害于灵魂( soul )了。理智绝对没有这资格,因为精神是某种高于理智的东西,它不仅包涵理智,而且包涵感情( feeling )。精神是生命的方向,或者说生命的本原( principle )它促使生命努力追求那光辉的、超越人性的顶峰。与之相反,站在它对面与之抗衡的是晦暗的( dark )、阴性有( feminine )、俗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