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方士的历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生术就是颐养之术,有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
  保健功是二千多年来养生经验的总结,从葛洪、陶弘景、苏轼、陈抟,到明清的高濂、曹庭栋都很提倡这套功法。他们的功法大同小异,不外乎从上到下依次活动身体。我总结归纳为以下方式:
  擦发。发宜常梳常擦。发为血之余,擦发可使头发变黑,精神爽朗。
  擦面。擦面可以活动血脉,保护皮肤。先将手搓热,用双手后面轻轻擦抚。俗称“修天庭”。《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云:“热摩手心,频拭额上,谓之修天庭。连发际,二三七遍,面上自然光泽,所谓手宜在面是也。”《理论骈文》亦云:“面属阳明胃,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
  护目。护目有两种方式,一是上下左右转动眼球,使眼部神经得到锻炼,并可以加强血液循环。二是熨目。搓热两手,熨摩双眼,有去翳、活血、祛风的功效,也可以防止近视和青光。
  擦鼻。按摩鼻梁和鼻翼,或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指背上下摩擦鼻翼,可以治鼻炎、驱风寒。《理论骈文》:“以中指于鼻梁及鼻翼两边揩二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州,以润于肺也。”中州即鼻梁,因其在面部之中。
  擦耳。双手按压和擦抚双耳,一上一下。《登真隐诀》卷中:“耳欲得数按抑其左右,亦令人聪彻,所谓营治城廓也。”耳为面部边缘,故称城廓。擦耳可以活血醒脑,以防聋聩,以补肾气。
  鸣天鼓。双手心捂耳,用中指和食指弹颈椎,有声如鼓,可以治耳鸣和头晕。
  搭鹊桥。舌尖翘起顶触上腭,使任督二脉接通,加强气的循环。
  赤龙之耕。又称赤龙搅海,以舌为赤龙,在口腔内上下左右搅动。可以健舌生津。
  叩齿。叩击上下牙齿。先叩后齿,再叩前牙,各三十六下。龚居中《红炉点雪》:“齿之有疾,乃脾胃之心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则气自固,虫蛀不生,风邪清散。”叩左齿为打天钟。叩右齿为击天磬。叩齿可减少牙疾,集神生精。
  吞液。吞服口中唾液。《养性延命录》主张七漱玉泉:“饮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食时、日中、晡时、黄昏、夜半,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饮之,每饮则满口咽之,延年。”《病源喉论》:“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温枯槁病。”吞液可以加强胃功能,治疗咽喉、食道疾病,古代养生家非常推崇这种方法。
  摇天柱。以双手的四指握住大拇指,然后摇动脑袋,前后左右各数下,可使颈椎无疾。
  击肩。用双手交互拍打左右肩,可防止肩周炎,增加气机流通。
  揉腹。双手搓热,由上下按摩腹部,也可以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旋转,有利于消化,减少肠胃疾病,使大小便畅通。
  捶背。由上而下捶打脊椎两侧,可以减速少腰疾,特别是用手背轻拍命门,可以健肾。
  兜阴。男子以手掌按摩阴囊,可加强性功能。
  提肛。轻轻收腹提肛,可以帮助消化,治疗痔疮,还可以使精气顺利通过尾闾关沿督脉上行,强身健体。古代养生家很推崇此法。
  擦涌泉。以手掌擦脚心涌泉穴,可以驱风去湿,交通心肾,安神健脑。
  这套方法简单实用,只要坚持锻炼,必有效果。这比求签算命以驱病,要科学得多。


十三 外丹内丹(1)

 


 

  (一)外丹
  炼丹术是传统文化的方术之一。它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在炉鼎中炼矿物,制金丹、服之以求长生。内丹是以人体为炉鼎,炼精、气、神,以求长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能不死,能成仙。



  之所以称为丹,是因为炼外丹的基本原料是丹砂,炼出的是丹药。人们就称之为金丹术、仙丹术。金丹的“金”,意为珍贵和金银。
  战国时,齐人好怪迂,秦人信神仙,楚越多巫鬼。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还有方士教燕王不死之道。燕王派人去学,学未成而方士已死。燕王大怒,诛杀了去学的人,认为这个人应该早点去学。殊不知,教人不死的方士自己都难免一死,天下又哪有不死之道?可见当时的昏君对神仙迷信有多深!
  齐威王、齐宣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耗尽国力派人到海外去寻仙药。民间盛传海有方丈、瀛州、蓬莱三神山,山上有神仙和仙药。秦始皇派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又派徐福等入海求不死之药,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然而,其风却愈演愈烈,西汉桓宽在《盐铁论》说:“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
  这样盛行的神仙观念,为炼丹术提供了思想基础。找不到仙药,就另辟蹊径,自己炼丹。后来的术师常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也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
  炼丹(外丹)术孕育于先秦,发生于秦汉,成熟和传播于魏晋南北朝,泛滥于唐,衰微于宋以后。
  古代,炼丹者多是方士、道士、真人,称为丹灶家、炼师、丹侣。《唐六典》卷四:“其(道士)德高思清者,谓之炼师。”
  炼丹家很推崇传说中的制陶仙人宁封子。晋朝干宝在《搜神记》卷一记载“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人,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宁封子。”此外,《史记》和《列仙传》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炼丹家又将丹术托名于务成子。《吕氏春秋》记载务成子是尧师。传闻他在唐尧时降于姑射山,传授玄德经,又以巴沙汞、硫黄水制成丹药。《抱朴子·丹法》还专门记载了务成子丹法,服之可不死。
  炼丹家还推崇安期生。我们知道。炼丹家别称丹鼎派。丹鼎派的前身是饵药派。饵药派是神仙家三派之一,另两派是房中派和行气派。饵药派的代表人物是安期生。传闻中的安期生是琅琊阜乡(今山东诸城)人,在东海一带卖药,他吃天然草木果实,“食枣大如瓜”。秦始皇仰慕他,请他进宫,赏赐金帛数万,但安期生散财于乡人,仙游到蓬莱山去了,秦始皇就在阜乡亭为安期生立祠纪念。《汉书·蒯通传》记载,蒯通与安期生为友,两人向项羽进策,未被采纳,远遁。郭璞在《游仙诗》说“发期炼五石”。《抱朴子》说安期生靠修炼和服食金浆玉液而长生,活了一千多年。
  此外,炼丹家还推崇老子、彭祖,高远其所从来。
  炼丹术这所以衰亡,其原因在于:
  它没有向科学发展,也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也不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它堕落成为统治者谋求长生迷信数术,谋财害命,危害社会,人们逐渐看穿了这是一个骗局。
  它的难度很大,要有幽秘的地点、漫长的时间、复杂的工艺、稀罕的原料、繁杂的器皿,人民大众不可能参与,也不愿参与。吃不饱的劳动群众怎么会想到去成仙?凡是缺乏群众基础的事情,都很难持久。
  (二)气功与内丹
  1。儒家气功
  儒家气功的特点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
  儒家气功的基本方法是由祖师爷孔子归纳出来的。《庄子·人世间》记载孔子解释“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大宗师》又记载孔子解释“坐忘”:“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四书”之一的《大学》论“静”云:“知之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